薛峰
- 作品数:52 被引量:13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雷帕免疫抑制方案对肝移植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使用联合雷帕霉素的免疫治疗方案对肾功能不全的肝移植患者肾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仁济医院2004年10月至2007年1月间实施的27例术前伴有肾功能不全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抑制方案,手术前后各阶段的eGFR评分,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中8例因术后肾功能恢复不佳而早期加用雷帕霉素患者各阶段的肾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统计该期间我中心5例CNIs致肾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使用雷帕霉素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8例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因肾功能恢复不佳,于术后11±6天开始加用雷帕霉素每天2mg,并减少FK506剂量。术后平均服用雷帕霉素160±100天,eGFR由首次服用雷帕霉素时的45.28±11.14改善至81.7±24.42ml.min-1.(1.73m2)-1,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9)。5例CNIs致肾功能不全患者经减少CNIs用量并加用雷帕霉素后,经过66±58天,eGFR由首次服用雷帕霉素时的44.4±9.35改善至80.4±23.5ml.min-1.(1.73m2)-1(P=0.0078)。结论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若术后肾功能恢复不佳,早期加用雷帕霉素并减少FK506用量,降低血FK506药物浓度,有利于患者肾功能的恢复。对于术后CNIs致肾功能损害,加用雷帕霉素并减少CNIs,患者肾功能可逐步改善。
- 胡凌翔夏强张建军张明陈小松李齐根徐宁薛峰宋玉韩龙志王鑫罗毅沈从欢邢天宇奚志峰
- 关键词:肝移植肾功能不全雷帕霉素
- 循环肿瘤细胞及游离DNA甲基化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 2012年
- 随着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原发肿瘤形成和生长的早期阶段,肿瘤细胞即可以脱离原发肿瘤组织释放到外周血形成循环肿瘤细胞,同样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就会出现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这些凋亡或坏死的肿瘤细胞也可以释放其DNA入外周血形成血浆或血清游离的DNA,因此对肿瘤患者循环肿瘤细胞及游离DNA的分析被认为是实时的"液相活检",肿瘤患者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具有非常强的异质性,我们可以根据其物理和生物学性质采用不同的技术对其进行富集和检测;可以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循环游离DNA进行提取,并对其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异常改变进行分析,这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信息.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重点,就循环肿瘤细胞及游离DNA及其甲基化在肝细胞癌患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 邱必军薛峰余坚夏强
-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肝细胞癌甲基化生物标志物
- 儿童肝移植术后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3个月内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6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28例儿童肝移植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对于所有接受肝移植的患儿中122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细菌和/或真菌感染的感染率为37.2%;术前患儿低体重和高PELD评分是所有接受儿童肝移植共同的感染危险因素;术前住院时间大于7天、术后是否发生胆漏和多次手术是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通过加强营养支持干预、精细手术操作、多学科密切合作及完整系统的术后随访管理多方面努力降低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降低细菌和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 孟稼祥万平薛峰罗毅邱必军封明轩周韬张建军李敏夏强
- 关键词:儿童肝移植病原菌感染
- 钇90动脉栓塞内放疗治疗肝细胞癌:生物学经验、当前挑战与临床展望被引量:2
- 2014年
- 肝细胞肝癌(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HCC 发生隐匿,往往造成晚期确诊,加之合并症多、供体有限等因素导致只有大约百分之十的患者能够接受有效治疗。因此,临床亟需发展能对 HCC 各个时期具有治疗作用的新疗法。过去十年经动脉的局部疗法发展迅速,其中,钇90动脉栓塞内放疗技术凭借其介导细胞坏死和延缓病程进展的机制,成为一种较为认可的治疗新选择。本篇综述将叙述基于钇90突出的开创性结果而建立的生物学理论依据,提出研究新问题,为钇90在今后 HCC 的治疗作用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 杨太华薛峰
- 关键词:生物学理论动脉栓塞钇90肝细胞癌内放疗
- 消化系统肿瘤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近年来,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已作为一项"液相活检"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CTCs的肿瘤自我播种机制为探索恶性肿瘤的生长机制以及开发相应的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10年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即已批准将计数分析CTCs的CellSearch系统应用于临床监控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尽管近年来CTCs分离和检测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消化系统肿瘤领域,检测CTCs的临床意义尚在研究中。本文就消化系统肿瘤外周血CTC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施少军薛峰
-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肿瘤转移预后
- 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与处理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总结和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乙肝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术患者乙肝防治方法、术后乙肝复发的处理。结果术后乙肝复发者7例,复发率2.76%。复发后分别采用加大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剂量、改用恩替卡韦、加用贺维力等措施,2例HBsAg经治疗后转阴,2例HBsAg明显下降,总有效率57%。结论肝移植术后HB IG+拉米夫丁能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HB IG、恩替卡韦、贺维力能不同程度控制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
- 奚志峰夏强张建军陈小松张明李齐根徐宁薛峰宋玉韩龙志王鑫沈丛欢罗毅邢天宇
- 关键词:乙肝复发肝移植HBIG恩替卡韦贺维力
- 41例婴幼儿活体肝移植术后T细胞分布特征及其在术后感染监测中的意义
- 2014年
- 为研究活体肝移植术后婴幼儿的T细胞免疫特征,探讨其在术后感染监测中的意义,我们选取41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活体肝移植婴幼儿受体和20例无关对照儿童,定期采集受试者外周血样本,流式细胞术比较分析CD4+和CD8+T细胞的数量、两者比例、初始和记忆性T细胞亚群的比例,以及IFN-γ的表达情况;并根据肝移植患儿组感染与否细分为感染组和稳定组,统计分析各项临床和免疫指标在感染组和稳定组中的差异。结果发现,CD4+T细胞在移植受体稳定组(65.66%±11.27%)和感染组(59.98%±16.12%)中的比例均比对照组(72.79%±8.04%)降低(P<0.0001和P=0.032),而基于CD4+T细胞的ImmunKnow ATP功能检测中也表现为感染组的数值明显低于稳定组或是对照组;其中未致敏T细胞的比例在感染组(27.23%±17.19%)中分别较稳定组(39.03±19.86%)和对照组(59.44±10.84%)显著降低(P<0.0001);而记忆性CD4+T的比例在感染组(69.03±18.78%)中分别较稳定组(56.86%±21.03%)和对照组(35.95±10.08%)显著升高(P<0.0001);CD8+未致敏T细胞的比例在感染组(33.4±23.91%)中分别较稳定组(54.35%±28.85%)和对照组(67.61%±16.28%)显著降低(P<0.0001);记忆性T细胞的比例在感染组(53.29%±26.23%)中也分别较稳定组(35.28%±28.26%)和对照组(19.42%±10.49%)显著升高(P<0.0001)。与CD8+T细胞功能密切相关的IFN-γ分泌细胞的比例在感染组CD8+T细胞中的比例明显上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移植术后受体临床状态与T细胞的免疫功能特征改变存在一定关联,其中术后感染表现为CD4+和CD8+T细胞中未致敏细胞向免疫记忆细胞的分化,并且表现为CD8+T细胞的免疫效应功能的增强和CD4+T细胞功能的降低,提示术后感染造成患儿细胞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变。因此,通过分析CD4+和CD8+T细胞中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功能,同时结合相关临床指标,可作为监测婴幼儿移植术后感染的免疫学
- 卢军王树军季萍王颖韩龙志夏韵薛峰
- 关键词:活体肝移植婴幼儿T细胞免疫学检测
- 一种联合检测评估肝癌肝移植术后转移复发风险的试剂盒
- 本发明涉及医学生物检测领域,具体是一种将AFP和iFISH‑CTC检测联合使用,用于评估肝癌肝移植术后转移复发风险的检测试剂或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本发明通过检测AFP含量和CTC数目,评估肝癌肝移植术后转移复发的风险,为...
- 薛峰夏强顾健人张桢珍施少军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脓毒症的病理特征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脓毒症肝脏病理改变。方法选择50例HBV-ACLF肝移植患者的移植前肝脏标本,制成石蜡切片,经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7(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HBV-ACLF合并脓毒症的病理改变为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大块/亚大块坏死,部分肝硬化结节残留,结节边缘细胆管扩张,腔内有浓缩胆汁,细胆管上皮细胞萎缩甚至消失。结论 HBV-ACLF合并脓毒症时肝脏表现为残留结节边缘细胆管胆汁淤积,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类型的胆汁淤积鉴别。
- 杨淑殷李淑婷薛峰王蓓蓓曾菠张楠楠陈柳莹王泰龄李海
-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脓毒症胆汁淤积
- 肝移植术后应用不含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对糖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应用不含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对受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95例首次接受成人肝移植,且术后规律随访超过6个月受者的临床资料,将受者分研究组(153例)和对照组(142例),研究组受者采用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的免疫抑制方案,对照组受者采用Tac+MMF+皮质激素方案。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第1、2、4、8、12、16、20和24周为观察时间点,检测两组受者的血糖水平变化,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及高血糖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受者性别、年龄、体重等基本资料,尤其是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和高血糖患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术后早期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术后1周时达到峰值,并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各时间点研究组的受者空腹血糖水平及高血糖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术后4周以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高血糖者的比例分别为52.9%和76.8%(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高血糖的风险是研究组的2.94倍。随访期间,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0%(13/153)和7.75%(11/1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受者出现组织愈合延迟、感染及高脂血症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结论肝移植术后应用不含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是安全的,并可降低术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减少高血糖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夏雷夏强张建军李齐根邢天宇朱建军薛峰王思岳
- 关键词:肝移植免疫抑制法糖皮质激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