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琪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兔膀胱肌电体表检测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探讨家兔膀胱肌电体表检测的方法以及家兔清醒状态时膀胱体表肌电信号的特征。方法清醒家兔经静脉灌注生理盐水,同步记录膀胱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肌电信号及膀胱内压变化。结果贮尿期,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体表电极也未记录到明显的肌电信号;排尿期,膀胱内压明显升高,体表电极记录到重复性良好的含有一连串幅度不等动作电位的脉冲串样肌电信号。结论本实验成功地记录到与膀胱排尿一致的肌电信号,为评估膀胱功能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
- 袁天琪李承晏俞小梅
- 关键词:膀胱平滑肌膀胱内压
- 阿司匹林每日服用100mg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剂量对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脑梗死再发的预防作用及其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次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病例581例,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以出现脑出血、第2次脑梗死、胃肠道出血为研究终点,观察2组脑梗死再发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情况,并对2组中首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第2次脑梗死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参加随访患者545例,其中服药组260例,未服药组285例。服药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02,RR=0.516,95%CI=0.312~0.739);2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23,RR=1.233,95%CI=0.692~2.197);2组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227,RR=3.288,95%CI=0.340~31.814)。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10,RR=0.616,95%CI=0.289~0.893);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出血发生率与未服药组腔隙性梗死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269,RR=0.852,95%CI=0.657~3.611)。结论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包括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其脑梗死的复发,且没有明显增加出血不良作用的发生。
- 谭杰李承晏俞小梅袁天琪张乾
- 关键词:脑梗死腔隙性梗死脑出血阿司匹林
- 家兔膀胱体表肌电和膀胱内压关系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家兔膀胱体表肌电与膀胱内压在贮尿和排尿期的变化及两者之间关系并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雄性家兔3只,从家兔耳缘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将一对记录电极纵向固定于膀胱正中体表部位,参考电极固定于一侧大腿根部,3个电极与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1通道相连测膀胱肌电;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其出口通过压力换能器与RM6240系统2通道相连测膀胱内压;RM6240系统同时记录排尿过程中两者变化。每只家兔每次实验观察10个排尿周期,每3d重复1次实验,重复4次。结果贮尿期膀胱内压基本稳定,未见明显膀胱肌电。随着膀胱内尿液增多,膀胱内压缓慢上升,达到(36.4±5.9)cmH20时突然快速上升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至基线水平;膀胱内压升高同时可见排尿及呈爆发样幅度不一的双相膀胱肌电。压力峰值和肌电平均峰值、频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803(P<0.05)、r2=0.254(P<0.05),压力峰值时间稍迟于肌电峰值时间,延迟约(0.12±0.10)s,两者相关系数为r3=1(P<0.05);压力上升时限和肌电时限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系数为r4=0.757(P<0.05)。结论体表可检测到膀胱肌电信号,膀胱体表肌电信号与膀胱内压密切相关,可直接反应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俞小梅李承晏袁天琪
- 关键词:膀胱逼尿肌膀胱内压
- 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相对体质量、Bederson评分与梗死类型的鉴别被引量:12
- 2011年
- 背景:采用MCAO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时,通过分析Bederson评分结果并不能完全可靠的诊断皮质下梗死。目的:对SD大鼠皮质梗死和皮质下基底核区梗死在不同时间点的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参照ZeaLonga的线栓造模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SD大鼠,栓塞100min后拔出线栓。术后将大鼠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根据有无梗死灶及梗死部位的不同将大鼠分为:皮质下基底核区梗死组(n=13)、皮质梗死组(n=25)、未出现梗死组(n=10)。对3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7周内的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进行监测。结果与结论皮质下梗死组与无梗死组在各时间点大鼠相对体质量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皮质梗死组大鼠的相对体质量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2周内明显小于皮质下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周内明显小于无梗死组(P<0.05)。皮质下梗死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Bederson评分结果与皮质梗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都明显高于无梗死组(P<0.05)。提示可结合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第1天的相对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对大鼠的梗死类型进行鉴别。
- 谭杰李承晏李涛张乾俞小梅袁天琪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线栓法皮质下梗死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