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瑞强

作品数:44 被引量:315H指数:12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地下水
  • 10篇同位素
  • 6篇降水
  • 5篇迁移
  • 5篇浅层
  • 5篇浅层地下
  • 5篇胶体
  • 4篇调水
  • 4篇多孔介质
  • 4篇引黄
  • 4篇引黄入晋
  • 4篇浅层地下水
  • 4篇流域
  • 3篇洞庭湖
  • 3篇氧同位素
  • 3篇氢氧同位素
  • 3篇流域调水
  • 3篇解吸
  • 3篇跨流域
  • 3篇跨流域调水

机构

  • 37篇山西大学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江西师范大学
  • 9篇湖南省地质矿...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千叶大学
  • 1篇河南省地矿局
  • 1篇吉林省电力勘...
  • 1篇煤炭工业太原...
  • 1篇中电建水环境...

作者

  • 44篇袁瑞强
  • 14篇王鹏
  • 13篇王仕琴
  • 10篇宋献方
  • 7篇龙西亭
  • 6篇刘贯群
  • 3篇叶玉玲
  • 3篇张应华
  • 3篇邓新平
  • 3篇王鹏
  • 3篇郭威
  • 2篇王鹏
  • 2篇秦作栋
  • 2篇杨永刚
  • 2篇廖小青
  • 2篇张兵
  • 2篇韩冬梅
  • 2篇曾朝旭
  • 2篇皮建高
  • 1篇高会旺

传媒

  • 6篇环境科学学报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水资源研究
  • 2篇水文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工程勘察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盐湖研究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引黄调水对汾河受水区水环境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引黄入晋工程缓解了太原市水短缺问题。然而,近年来上游黄河水出现较严重污染。引黄调水对汾河受水区的影响尚不明确。论文基于连续观测和采样,分析了受水区河水、地下水水文过程、理化性质、主要离子、典型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及大肠杆菌的含量和变化。结果表明:受水河流和河岸带地下水受引黄影响十分明显,含盐量和有机物含量显著增加,水环境整体退化;引黄导致汾河雨季高水位而旱季低水位的水文过程反转,且整个水文年内河水以饱和输水的方式补给浅层含水层,水位埋深变浅;汛期河谷发生洪水的风险大大增加;引黄导致汾河水电导率增大两倍左右,且河水由Ca-HCO_3型变为Na-Cl·SO_4型,而溶解有机碳含量增高约26%,UV_(254)含量增大约24%;引水暂停期汾河水水化学特征趋于恢复,而河岸带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未能恢复。长期来看,若引黄调水持续向河谷地下水输入大量Na^+和Cl^-等,且地下水埋深持续保持在较浅的范围,可能造成土壤盐碱化、植被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更加严重的后果。
袁瑞强张文新王鹏王仕琴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引黄入晋水环境
太原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统计数据,利用IPCC2006“自下而上”方法研究了太原市2000~2014年城市客运交通(UPT)碳排放发展规律,评估了“煤-电-车”战略的减排意义。太原UPT发展最突出的变化是私人汽车数量呈指数型增长,而公共交通的发展十分缓慢。太原UPT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约11%,2014年达417.5万吨。2006年后碳排放增长加速,人均UPT碳排放增速达63 kg CO2/(人?a),单位道路面积UPT碳排放增速8 kg CO2/(m2?a)。私人汽车和经营性民用车是主要的UPT排放源,共占2014年UPT排放量的90.4%。私人汽车碳排放量以22.7%/a的速度增长,自2011年起取代经营性民用车成为最大的UPT碳排放源。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有限且居民购买力显著增长促使私人汽车超高速增长,这是UPT碳排放量自2006年加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太原UPT碳排放发展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随GDP继续增长将进入增速趋缓阶段。若“煤-电-车”战略实施,以2014年为基准的碳减排达37%,单位GDP碳排放相对2005年下降48.8%,效果明显。但是不能实现2030年减排60%~65%的目标。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降低煤电比重是实现UPT低碳发展的能源战略。
袁瑞强杨向龙王鹏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交通
近年胶州湾陆源SGD及其营养盐输送被引量:4
2007年
根据青岛市胶州湾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位、水质动态特征,运用断面法计算了2001~2003年该区地下水及其N、P、Si无机营养盐向海湾的输送量。研究表明近年该区地下水向海湾的输送量分别为(1.87~2.41)×10^6m^3,其中白沙河平原输送量占95%以上。地下水向海湾的NO2^-、NH4^+、PO4^3-输送量较少,而NO3^-和可溶性SiO2的输送量较大,分别达(4.3~6.6)×10^6mol/a、(0.6~1.1)×10^6mol/a,分别占河流输送量的20%和1.3%,白沙河平原地下水NO3^-输送量占研究区地下水总输送量的99%。
刘贯群叶玉玲袁瑞强韩曼陈浩
关键词:地下水营养盐
汝城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汝城热水镇出露98℃天然热泉,该地区深部干热岩地热资源相当可观。通过大量钻孔地温测量和大地热流测试等勘探工作,评估了该地区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基本情况。勘探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平均地温增温梯度为18.7℃/100 m,最高值达35.2℃/100 m,主要高温钻孔的大地热流量介于60~170 MW/m2,地热资源较为可观。该地热田的热源来自深部岩浆余热,热储主要是F1、F3断裂带上盘及其他次级断层派生的密集裂隙系统。区内热水河以东花岗岩体为浅部水热热储盖层;热水河以西震旦系的板岩为深部热源盖层。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田热储层下底面温度为260℃,热储层上顶面温度为255℃,热储层以上厚度为3500~4000 m。汝城地区热储埋藏深度较浅,热储温度较高,是较好的干热岩开发靶区。
龙西亭袁瑞强邓新平李芳皮景李红磊
关键词:干热岩地热资源大地热流
微生物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被引量:2
2016年
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是水文与水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遏制水传播疾病,提高受污染地下水微生物修复的效率。过去十五年来,对微生物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问题的研究获得很大进展。然而,传统的DLVO理论和胶体过滤理论解释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时存在明显的不足。沥滤、异质性、优先流、微生物特征及生长衰亡过程等对生物胶体迁移存在显著的影响,其实验机理研究和模型模拟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往往与野外条件下的不一致,这是加强野外研究的客观要求。野外实验不可控因素多,相对于实验室实验更加复杂。加强野外条件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胶体迁移的复杂规律,促进机理研究和模型模拟的发展。考虑多种机理的模型有复杂化的趋势,如何识别主要机理、简化模型、提高效率是模型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袁瑞强郭威王仕琴王鹏
关键词:微生物迁移吸附解吸多孔介质
湖南兜率岩溶洞特征及形成发育过程被引量:1
2018年
为阐明兜率岩溶洞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调查了兜率岩溶洞及其周边区域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测量了溶洞形态及溶蚀堆积物特征;用^(14)C法或U系法对洞内典型堆积物样品进行测年,估算出岩溶堆积物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兜率岩溶洞是完整的独立溶腔碳酸盐岩洞穴;溶洞内石笋发育强烈,石笋的生长速度略快于石钟乳的生长速度,石笋高度为2~26 m,直径在0.5~5 m,生长速度为0.24~0.50 mm·a^(-1);石钟乳长度为3~20 m,生长速度为0.20~0.40·a^(-1);洞内最高石柱高达37 m,最高的二次沉积物可达12 m,直径为0.6 m。兜率岩溶洞的形成是岩石、水流与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构造产生的断层和裂隙使区内碳酸盐岩石破碎并遭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在区域缓慢抬升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兜率岩溶洞;溶洞的发育经历了三个阶段:距今200~78万年的初始形成阶段,距今78~14万年的发展壮大阶段和距今14万年前至今的稳定沉积阶段。溶洞内大多数的溶蚀堆积物产生于14万年以来,少量的新生溶蚀堆积物基本形成于700年以前。在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形成二次沉积物。目前,兜率岩溶洞进入稳定沉积晚期。
邓新平袁瑞强皮建高
关键词:溶洞洞穴特征碳酸盐岩
一种降水同位素样品采集测量仪
一种降水同位素样品采集测量仪,包括V形漏斗(5),V形漏斗(5)通过软管(6)、U形弯管(7)与收集桶(8)连通,U形弯管(7)用密封橡皮塞(2)固定在收集桶(8)的口上,收集桶(8)用环形橡皮圈(4)固定在固定架(3)...
杨永刚袁瑞强秦作栋曾朝旭
文献传递
洞庭湖上游平原浅层地下水的铁锰污染被引量:5
2021年
浅层地下水是洞庭湖上游平原农村居民分散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下水中的铁锰污染会威胁居民饮用水安全,带来健康风险。调查了该区域雨旱两季浅层地下水铁锰污染情况,分析了污染来源和形成规律,并讨论了适宜的除铁方法。结果表明,洞庭湖上游西洞庭湖平原浅层地下水中铁含量超过Ⅳ类和Ⅴ类水质标准,污染较普遍。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主要来自硅酸岩风化,地层内的赤铁矿和针铁矿构成铁污染的物质来源。该区域含有机质的沉积物环境,偏弱酸性的地下水环境,以及盆地构造和平坦地形形成的地下水流动滞缓的动力环境有利于铁在浅层地下水中富集。雨季降水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更新交替和稀释作用通过降水入渗和上游山区来水在雨季后逐渐显示出来,使浅层地下水电导率平均降低21%,平均铁含量由1.8±4.5mg/L降低到0.2±0.3mg/L。对pH值小于7.5的地下水推荐使用多级滤柱填充法除铁;对pH值大于7.5的地下水使用氯氧化除铁。对于pH较低且含铁量较大的水源或者p H在7.5附近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的水源可以通过升高其pH值再除铁。
袁瑞强章良玉龙西亭
关键词:洞庭湖浅层地下水除铁水化学
洞庭湖上游平原浅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被引量:12
2021年
采用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PCA)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洞庭湖上游平原浅层地下水雨、旱季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3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洞庭湖上游平原浅层地下水存在大面积地质成因污染和局部人为成因污染;雨季西洞庭湖平原澧水和沅江之间以及南洞庭湖平原资江下游浅层地下水为Ⅳ类水,可用于灌溉,不适宜饮用,雨季后受到降水补给、稀释作用,各指标质量浓度普遍降低。BP神经网络法适合整体水质评价,评价结果最合理;PCA法较简单,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与BP神经网络法的结果更接近;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受主要污染指标的影响较大,适用于严苛的水质评价。
袁瑞强钟钰翔龙西亭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
岩溶地下水特点与研究热点被引量:1
2018年
岩溶区覆盖了超过20%的地壳面积,岩溶水作为供水水源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岩溶介质的非均质性十分突出,是有不同水力性质的双重介质系统,使得岩溶地下水系统入渗过程亦具有二元性。岩溶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转化规律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使得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文过程、流速和排泄范围易受外界影响而多变。岩溶泉流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和多重分形特征,流量构成复杂多变。同时,受多变的岩溶水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变化对环境十分敏感。因此,传统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于岩溶地区的水文研究,水文研究常见的困难在岩溶区被成倍放大。目前,岩溶水文研究相对滞后。我国岩溶类型多样,在国际上有范例性。在岩溶水文过程和岩溶地下水CO_2-H_2O-CaCO_3系统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岩溶地下水系统水文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岩溶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以及岩溶水文系统模拟等方面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袁瑞强邓新平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水循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