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解光新

作品数:20 被引量:213H指数:9
供职机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2篇煤层气
  • 4篇煤层
  • 3篇试井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天然气
  • 2篇同位素
  • 2篇盆地
  • 2篇沁水盆地
  • 2篇煤田
  • 2篇勘探
  • 2篇
  • 1篇地层
  • 1篇地球化学研究
  • 1篇地质
  • 1篇形成环境
  • 1篇邢台煤矿
  • 1篇运移
  • 1篇运移规律

机构

  • 20篇煤炭科学研究...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0篇解光新
  • 6篇王彦龙
  • 5篇李小彦
  • 5篇庄军
  • 4篇陶明信
  • 3篇陈志胜
  • 3篇张新民
  • 2篇张小军
  • 2篇李彬刚
  • 2篇史宝光
  • 2篇王晓梅
  • 1篇张培元
  • 1篇李晓斌
  • 1篇王万春
  • 1篇王圣祥
  • 1篇李明潮
  • 1篇张泓
  • 1篇李晶莹
  • 1篇段玉成
  • 1篇张东生

传媒

  • 7篇煤田地质与勘...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中国煤田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煤炭学会...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6篇2001
  • 1篇1997
  • 1篇199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系地层中铁质矿物微观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摘要押通过对煤系地层中菱铁质鲕粒内部结构构造和黄铁矿、白铁矿微晶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生成的地球化学条件、形成机理,为地层对比、沉积地球化学条件的恢复等提供了依据。并对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实用意义。
解光新王晓梅庄军
关键词:煤系沉积环境
煤层气技术规范研究
李建武李明潮宋生印陈志胜张群李玉魁王圣祥解光新林骥邱林熊存卫席先武
《煤层气技术规范研究》专题是在总结我国多年来煤层气地面开发试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集煤层气示范工程试验,研究、编制出来的四种技术规范,包括:《煤层气井钻井完井技术规范》;《煤层气井注入/压降试井技术规范》;《煤层气井...
关键词:
关键词:煤层气
煤层中菌藻生物的化石形态、成因标志和生烃特征研究
庄军李小彦解光新
该项目是我国首次立项研究煤层中菌藻生物化石的专题。文中着重研究微观成煤物质、成煤条件、特种煤的界定和生烃性特征,补充或填补了以往的不足或空白,具有创新性和理论性。首次划分了腐植煤类、腐植腐泥煤类和腐泥煤类的分类方案,厘定...
关键词:
关键词:煤层化石形态生烃特征
煤层气试井技术和专用装备研究
王彦龙李彬刚陈志胜马树榆杨立国解光新殷新胜姚宁平张东生解艳玲赵德鼎
煤层气试井是获取煤储层物性参数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成果通过煤储层物性的分析,探讨了煤层气试井基础理论;指出注入/压降试井方法是煤层气试井的最佳方法,并对测试工艺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发研制了“井下关井、地面直读”系统...
关键词:
关键词:煤层气试井
“煤层气的形成演化、成因类型及资源贡献”课题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8年
扼要介绍了国家"973"煤层气项目所属"煤层气的形成演化、成因类型及资源贡献"课题在煤层气地球化学组成、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煤层气的成因类型与综合示踪指标体系、煤岩生烃动力学等方面的主要成果与研究进展。
陶明信解光新
关键词:煤层气地球化学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提高开发技术水平 推进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在综述我国利用地面垂直井、采动区井、井下瓦斯抽放和废弃矿井抽放等4种技术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加强煤层气成藏理论、无烟煤渗透性控制因素、低煤级煤层气资源前景等基础理论研究和采用低伤害、...
张新民解光新
关键词:煤层气勘探开发
文献传递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比例及资源意义被引量:23
2007年
主要利用实验的方法,并结合计算,对淮南煤田各研究矿区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煤层气的比例进行了对比估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估算的研究区煤层气的混合比例较为一致。淮南煤田混合煤层气中次生生物成因气所占比例较大,最高达到了79%,最低的也占到了43%。同时,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煤层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可明显提高煤储层的含气量。因此,淮南煤田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对矿区煤层气资源的贡献重大。
张小军陶明信解光新王彦龙史宝光
关键词:煤层气
中国部分煤田发现的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被引量:31
2005年
在新集、李雅庄和恩洪地区发现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是中国煤层气的一种新的成因与资源类型.其基本特征为:组分以甲烷为主,C_1/C_(1-5)>0.99,属于干气;δ^(13)C_1值为-61.7‰~-47.9‰,绝大部分<-55‰,比该区煤岩所处热演化阶段(R_o值为0.87%~1.43%)所产热成因甲烷的δ^(13)C估算值低得多,显示甲烷具次生生物成因特征;δD_((CH)_4)值为-244‰~-196‰;δ^(13)C_2值为-26.7‰~-15.9‰,δ^(13)C_3值为-10.8‰~-25.3‰,重烃属热成因;CO_2含量极低,δ^(13)C值变化很大,反映出次生变化的特征;δ^(15)N_2值主要在-1‰~+1‰之间,指示N_2主要源于大气,而N_2与CH_4含量之间具良好的负相关线性关系,反映出含菌地表水渗入煤层的活动.综合示踪指标研究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为以次生生物气为主,含有部分残留热成因气的混合气.煤层抬升和断裂发育为次生生物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陶明信王万春解光新李晶莹王彦龙张小军张泓史宝光高波
关键词:煤层气干气Δ^13C
沁水盆地煤层气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类型初探被引量:14
2005年
沁水盆地是我国煤炭的重要基地之一 ,也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有利区块。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史和烃类气体 (主要以甲烷气体 )C、H同位素的“指纹”信息进行对比 ,初步探讨了煤层气形成的烃源岩性质和热成熟度 ;对沁水盆地煤层气是否具有多源复合特征进行了分析 。
王彦龙解光新张培元
关键词:煤层气同位素沁水盆地
我国煤层气生储层间的关系类型及特征被引量:6
2003年
分析、总结了我国煤层气生储气层间的关系类型,指出煤层气生成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均发生过运移,并将运移途径分为五种形式。同时根据煤的热模拟试验,从煤层气生成量与现测含气量大小的关系,将含气量分为两个类型,又以储气量大小分为七个级别。由此提出,今后对煤层(成)气的勘查与研究,应着重于大中型含煤盆地,把构造简单、煤层厚度和煤层气含量稳定的、埋深为800~1500m的区带作为地面垂直勘探和开发的首选区。
解光新庄军王晓梅
关键词:煤层气资源生成量含气量煤层厚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