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琰
- 作品数:66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
- 本文从艺术思维的角度,从自然观照、情感表达、历史记忆、政治关怀四个方面,描述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的全过程,并梳理和阐释审美转型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第一章论述自然观照的转型。在宋初,白体闲适诗、晚唐体写景诗、西昆咏物诗等旧...
- 谢琰
- 关键词:北宋前期艺术思维审美情感写作方式
- 论唐宋之际爱情诗的演变轨迹及其时代根源
- 2011年
- 本文以乐府体、艳体、杂体三类爱情诗为主要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宋之际爱情诗的演变轨迹,并尝试对其时代根源作出阐释。通过梳理,笔者以为,晚唐爱情诗重表象、重心理,浓墨重彩地描写情人;而北宋爱情诗则轻描淡写地叙述轶事,并且把情思都托付给了爱情词。爱情诗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士人的官僚化,而直接原因则是诗词分工的定型。
- 谢琰
- 关键词:爱情诗唐宋之际
- 入门与开示——读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 2004年
- 一本好的入门书,阐释须浅,不浅则令人望而却步;例举须确,不确则降其真理性而使初学者得到不好的印象;开示须广,不广则无以显示学科全貌与优势,不便学者观览权衡.大抵浅、确、广是入门书的着力处.
- 谢琰
- 关键词:书评古汉语
- 词作为旋律性声乐作品的文学部分的特征论
- 2003年
- 词的还原形态是旋律性声乐作品的文学部分。作为有特殊文化意味的形式,词自有其起源、兴起、繁盛、衰亡的独立且富有文化意义的发展过程,并由此拥有了独特的创作者。本文试图建立文化美学意义上的词学,同时对一些重要词人进行价值重估。
- 谢琰
- 关键词:旋律审美意识情感表达音节
- “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的创新特点与功能
- 2012年
- "中国古代文学苑"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自行设计和建设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资源网站。它具有立体化、互动式、开放性三大创新特点,实现了自由的关联、无限的增长、层累的交流、有效的监控这四大创新功能。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的最新数字化成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新世纪的最为先进的实施方式。
- 郭英德谢琰
- 关键词:教学资源网站
- 制造汴京:柳永词与都城文学话语的新开展被引量:11
- 2020年
- 柳永词是历代都城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包括献颂应制词、汴京生活词、羁旅忆京词等类型。从基本主题和内容细节来看,柳永词书写汴京并不具备足够的新意和优势;从词汇使用和修辞手法运用来看,柳词同样不够精彩。其创造力与魅力主要体现在结构技巧,即叙写天气和描述行走。相比于汉唐诗赋,柳永词不再注重刻画都城的空间特征,而是着力表现时间特征与身体经验,说明其都城观念由“塑造权威”转为“表现风俗”。此观念与“天子与民同乐”的政治风气紧密相联;相关结构技巧的形成,则是柳永斟酌文体的结果。综合技巧和观念来看,柳永制造出“都城词”话语系统,深刻影响后世词乃至“俗文学”,为都城文学话语提供了新的开展方向。从话语系统视角解析柳永词及都城文学,更利于凸显文学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文学产生于都城,同时也制造都城。
- 谢琰
- 关键词:柳永词话语系统
- 从《碧岩录》看文字禅的悟道实质被引量:1
- 2006年
- 真正的悟道与“悟”的对象无关,而是一种“悟”的“姿态”。这种姿态的实质是享受型的、诗性的人生态度,具有“非压抑”的心理学内涵。在具体交往领域中,它能够自由发挥成各种形态的机锋,但这些机锋具有共同的“及时”、“恰当”的行为结构特征。
- 谢琰
- 关键词:文字禅悟道
- 论徐夤《雅道机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品格被引量:3
- 2009年
- 徐夤的《雅道机要》作为诗学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将其视为唐末五代诗格整体庸俗化、琐屑化、机械化潮流的一部分而予以贬低和忽视。但事实上,《雅道机要》并非比附风雅、脱离实际之作,而是与晚唐五代的相关批评、创作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徐夤个人咏物诗创作的理论总结;其"求意"的咏物观,具有鲜明的新变特色和丰富的可操作性。
- 谢琰
- 关键词:物象咏物诗
- 晏殊诗“富贵气象”新论被引量:1
- 2009年
- 本文从富贵心态和审美趣味两个方面对晏殊诗的"富贵气象"进行了新阐释。认为:晏殊在心态上重气氛而轻物欲、"体富"而不"观富"、"怜贫"而不"处贫",因此其诗多流连而少失落、多体验而少虚拟、多悲悯而少讽谏。其审美趣味包含了节制物象、节制描写与节制理致三大特征。
- 谢琰
- 关键词:心态趣味
- 诗中“诗”的历史源流与诗学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诗中"诗"是一种特殊意象。该意象既有抽象内涵,又有造境功能。它萌蘖于盛唐,发展于唐宋之际,成熟于两宋之际,到南宋中期蔚为大观,几乎伴随着整个唐宋诗史。它总是出现在自然题材作品中,体现了自然主义诗学的永恒价值。它的造境功能的成熟,是唐宋诗歌意象化进程的自然结果。它的抽象内涵的发展,昭显了唐宋诗歌从具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历程,而抽象思维从根本上制约了南宋诗歌的创造力。
- 谢琰
- 关键词:意象造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