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丽

作品数:81 被引量:2,648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22篇天文地球
  • 2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9篇经济管理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2篇遥感
  • 22篇GIS
  • 21篇土壤
  • 16篇土地利用
  • 14篇土壤侵蚀
  • 11篇地理信息
  • 1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1篇信息系统
  • 9篇遥感监测
  • 8篇耕地
  • 7篇遥感与GIS
  • 7篇干旱
  • 7篇干旱区
  • 5篇遥感技术
  • 5篇RS
  • 5篇GIS支持
  • 5篇草地
  • 4篇盐碱
  • 4篇盐碱化
  • 4篇遥感应用

机构

  • 7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遥...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学研究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作者

  • 81篇赵晓丽
  • 74篇张增祥
  • 32篇刘斌
  • 29篇周全斌
  • 17篇谭文彬
  • 16篇汪潇
  • 15篇易玲
  • 14篇王长有
  • 13篇邹亚荣
  • 10篇左丽君
  • 9篇刘纪远
  • 9篇徐进勇
  • 7篇亢庆
  • 7篇温庆可
  • 6篇于嵘
  • 6篇田光进
  • 5篇张宗科
  • 5篇杨存建
  • 5篇张国平
  • 5篇王思远

传媒

  • 11篇遥感学报
  • 7篇水土保持通报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国土资源遥感
  • 4篇遥感信息
  • 3篇资源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遥感技术与应...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山地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国自然资源...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 22篇2002
  • 10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农牧与风水蚀交错区的空间格局与生态恢复被引量:9
2002年
运用遥感与 GIS为技术支撑 ,以专家知识为依据 ,从而定量计算出中国的农牧与风水蚀交错区。在此基础上 ,阐述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风水蚀交错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 -阴山 ,秦岭 -祁连山一线分布的区域 ,农牧交错区主要分布于辽宁与内蒙古接壤处 ,山西北部 ,陕西北部 ,到甘肃东部 ,秦岭以北 ,六盘山以东的地区 ,二者在空间格局上的不重合 ,使得我国 ,特别是北方地区存在两个生态脆弱区 ,这样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从生态重建的角度提出治理对策。
邹亚荣张增祥王长有赵晓丽周全斌刘斌谭文彬
关键词:生态恢复农牧交错区风力侵蚀水力侵蚀
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聚类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从结构特征、形态特征、空间散布特征以及变化强度特征4个角度,分析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20世纪80年代(记作1980s)至2005年间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表征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的5项指标,即面积比例变化值、双向动态模型变化值、相对于全省的变化率、聚集度变化值及稳定性差异值,利用系统聚类法将全省17个城市分为3类:德州、滨州为第一类,其结构变化最小;枣庄、泰安、菏泽为第二类,其结构变化最大;其余12个城市为第三类,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速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聚集度变化最小。
刘芳张增祥赵晓丽胡顺光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特征聚类分析
山西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以遥感与G IS为技术支撑,对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到2005年的土地覆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监测表明,山西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1)变化数量: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聚落面积增加显著,草地有所增加;旱地和水浇地减少明显,森林和河湖滩地略有减少。(2)变化速度:城镇建设用地增速迅猛,沼泽和农村聚落面积增速较快;河湖滩地减少速度最快,其次,是旱地和水浇地减少速度较快。(3)空间转换:以农田和聚落之间的转换为主,另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包括其扩展融入的农村聚落等;典型草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旱地;灌丛减少主要是转变成典型草地,其次是转变成灌丛草地;河湖滩地减少主要是变为内陆水体,再是转变成水浇地。驱动力分析表明,区域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较小,人口、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交通等是山西省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山西省土地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其工业化、城市化演变的特征基本一致。
赵晓丽易玲张增祥汪潇刘斌
关键词:遥感GIS
中国北方沙尘灾害特点及其下垫面状况的遥感监测被引量:40
2001年
20 0 0年春季 ,中国北方地区多次受到沙尘灾害的影响 ,对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采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沙尘灾害的过程监测、空间特点分析和下垫面状况分析是一个有效的技术方法 ,通过对沙尘灾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的了解 ,可以为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防治等一系列决策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客观、及时的空间信息 ,有助于制定和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以便减少沙尘天气的次数和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程度。
张增祥周全斌刘斌张国平赵晓丽
关键词:遥感下垫面RS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被引量:79
2002年
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 ,以及 2 0 0 0年京津地区的沙尘暴 ,使得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更加重视。为了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 ,就需要恢复植被 ,一些耕地就需要退耕还林还草。哪些耕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 ,这些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如何 ?为此 ,探讨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耕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包括 4个步骤。首先 ,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数字高程、坡度、坡向、植被指数、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 ,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从而得到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 ;其次 ,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 ,并与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生态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再次 ,确定退耕还林还草的原则 ,并在GIS的支持下 ,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 ;最后 ,利用降雨数据进一步分别确定退耕还林或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
杨存建刘纪远张增祥赵晓丽
关键词:遥感退耕还林旱地林地草地
中国城镇扩展占用耕地的遥感动态监测被引量:30
2002年
论文在1988~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矢量图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占用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城镇占用耕地指数将全国分县市占用剧烈程度进行分级,沿海及平原地区侵占剧烈程度为3~6级的占全国耕地损失的88.68%,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造成耕地损失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1.27%、17.8%和6.02%,这3个地区是全国城镇扩展最快、耕地损失面积最大的地区。按地区分析,城镇占用耕地面积最大的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和广东,占全国的50.99%;其次是北京、浙江、四川、广西和上海,占全国的22.85%;从城镇造成耕地资源减少的速度看,北京、上海占用耕地最快,其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天津、山东、河北、海南等。耕地资源减少在某些地区已经造成了粮食产量减少的问题,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粮食总产量降低较快。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扩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只有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才能取得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和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
田光进周全斌赵晓丽张增祥谭文彬
关键词:耕地占用土地利用城镇化
西部地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危害分析被引量:8
2002年
遥感调查表明 ,西部 12个省 (市、自治区 )土壤侵蚀面积高达 4 .19× 10 6 km2 ,占全国土壤侵蚀总面积的 86 .86 % ,占西部总面积的 6 2 .31% ,已严重制约当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西部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土壤侵蚀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制约粮食增长、影响水资源环境、导致灾害发生和生态环境失调等一系列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
赵晓丽张增祥谭文彬刘斌
关键词:土壤侵蚀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环境模型研究被引量:19
1998年
本文提出了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用有序数值阵列的方法建立数字环境模型的新思路,具体阐述了建立数字环境模型的意义、方法和应用范围。并在建立数字环境模型的基础上,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环境综合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
陈晓峰张增祥彭旭龙刘斌王长有金燕虎赵晓丽
关键词:GIS环境测量
中国风水侵蚀交错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25
2003年
风水侵蚀交错带的研究 ,对景观、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全球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GIS技术为支撑 ,定量计算出我国风水侵蚀带。在分布特征上 ,主要分布我国北方地区 ,其中以西部沙漠 ,北部山脉沿线为重 ,这种分布与气候、地貌分界有明显联系。 49.6 %风水侵蚀复合带的降水量小于 2 0 0mm。风水侵蚀复合带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草地为主 ,占 41.8% ,其次为耕地。两种类型的分布 ,草地以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交错分布为主 ;而耕地是有重心的分散分布。风水侵蚀复合带的总体侵蚀要强于全国水平。
邹亚荣张增祥王长有赵晓丽刘斌
关键词:GIS
GIS支持下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被引量:36
2002年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不同坡度等级情况下的土壤侵蚀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从DEM数据中产生坡度数据,将其分级为6个等级。然后与土壤侵蚀数据集进行叠加统计分析,从而得到不同坡度等级情况下的土壤侵蚀特征。本文研究表明:(1)坡度等级从2~5级,轻度以上水蚀所占百分比逐渐降低。(2)在所有坡度等级上,轻度以上风蚀所占百分比均在86.8%以上。在第2坡度等级上,风蚀综合指数最高,而在第5坡度等级上,风蚀综合指数最低。(3)冻融侵蚀综合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第3坡度等级上,其最低值出现在第6坡度等级上。(4)在各个坡度等级上,均以水蚀为主,均在46%以上,其最高值为73.8%,出现在第4坡度级上。此外,在第1坡度级上,风蚀占次优势,而在第2~6坡度等级上,冻融占次优势。(5)坡度等级在1,2和3级上,其轻度侵蚀所占百分比和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均相对较高,而在坡度等级4,5和6级上,轻度侵蚀所占百分比和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均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在坡度等级较低的情况下,人为活动比较多,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对植被和土壤的破坏较大,从而导致这种反常现象。
杨存建刘纪远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壤侵蚀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