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玉昆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黄埔区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皮肤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2篇血管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皮肤病
  • 2篇皮损
  • 2篇丘疹
  • 2篇丘疹性
  • 2篇咪喹莫特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分析
  • 1篇点刺试验
  • 1篇血管密度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医学院

作者

  • 9篇赵玉昆
  • 8篇罗迪青
  • 5篇刘隽华
  • 3篇吴蕙慧
  • 2篇吴良才
  • 1篇刘静野
  • 1篇卢井发
  • 1篇王芳
  • 1篇李晖婷
  • 1篇吴长有
  • 1篇叶艳婷
  • 1篇刘昀
  • 1篇何定阳
  • 1篇章星琪
  • 1篇张海燕

传媒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当代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皮损中VEGFR-1与VEGFR-2的表达研究
2022年
目的:通过检测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皮损VEGFR-1及VEGFR-2的表达水平,为研究银屑病血管机制方向提供实验基础。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7)和正常对照组(n=5),实验组使用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R-1及VEGFR-2在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及分布,并对VEGFR-1和VEGFR-2染色阳性的血管进行计数以及与血管、表皮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表皮、真皮血管与毛囊均过度表达VEGFR-1(P<0.05)和VEGFR-2(P<0.05);实验组VEGFR-1血管染色阳性率较VEGFR-2血管染色阳性率高(P<0.05);实验组VEGFR-1及VEGFR-2的免疫组化染色累积光密度值(IOD值)分别与小鼠微血管数量、表皮厚度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银屑病小鼠皮损中VEGFR-1与VEGFR-2过度表达,其表达强度与总血管数量、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程度呈正相关。
吴蕙慧罗泽宇庄涵喻刘隽华罗迪青赵玉昆
关键词:银屑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咪喹莫特
手足口病53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了解本地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8年10月53例初诊患者的资料。结果全年发病,以4~6月多发。男女比1.8:1,年龄10月~31岁,中位年龄213岁。6岁以下占83.01%。2例再感染。28.3%患者伴有发热。手-足-口同时有皮疹者77.36%。皮疹常见位置依次为手(98.11%)、足(92.45%)、口(81.13%)、臀、大腿等。皮疹首发于手部者为56.60%,其他依次为口33.96%、臀32.08%、足30.19%。结论手足1:2病主要发生在6岁以下小孩。男性多发,可以再感染。仅部分患者发热。非所有患者同时有手-足-口典型皮疹。臀、大腿也是常见发病部位。首发皮疹最常见于手。
罗迪青刘隽华赵玉昆刘静野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药疹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性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的测定及其作用探讨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迟发型超敏反应性药疹(nonimmediate 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niDHRs)患者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诱导性趋化因子CX...
王芳何定阳赵玉昆叶艳婷章星琪
2010-2018年广州市黄埔区某院手足口病和水痘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黄埔区某院2010-2018年手足口病以及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2010-2018年间医院各个科室所报告的所有手足口病以及水痘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以及χ2检验,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0-2018年共收集手足口病患者8 392例,其中男5 253例,女3 139例,男女比例为1.67∶1,各年依次报告病例1 135、1 060、892、981、1 071、987、1 050、820和396例,最常见发病年龄为1~3岁,每年该年龄段构成比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07,P<0.001);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5-7月份为高发期,不同年份之间的不同月份之间的病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956.68,P<0.001)。2010-2018年共收集水痘患者共2 775例,其中男1 563例,女1 212例,男女比例为1.29∶1,各年依次报告病例为259、384、211、270、374、248、305、413和311例,18岁以上发病的患者逐年增加,发病高峰为4-6月和11月-次年1月,分别占总发病数的25.0%和24.8%,各年间的不同月份之间的病例构成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04,P<0.001)。结论广州市黄埔区某院就诊手足口病患者仍以低龄儿童较多,水痘的发病年龄有变大趋势,应当在预防控制上引起重视。
刘隽华吴蕙慧赵玉昆李雨静李晖婷罗迪青
关键词:手足口病水痘流行病学
真皮中层弹性组织溶解被引量:2
2010年
真皮中层弹性组织溶解(mid—dermal elastolysis,MDE)是一种少见的获得性特发性炎症性和(或)非炎症性皮肤病。Shelly和Wood在1977年首先描述此病,至今已报道70多例。现复习相关文献,综述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
卢井发赵玉昆罗迪青
关键词: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特发性获得性
咪喹莫特外用诱导Balb/c小鼠皮肤血管增生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Balb/c小鼠模型及其皮肤血管增生的特点。方法备皮后,以外涂凡士林为对照组,在Balb/c小鼠背部皮肤外涂5%咪喹莫特乳膏为模型组,连续6d,诱导产生银屑病样皮损。用常规病理检查观察模型构建情况;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对模型组与对照组皮损组织进行CD31染色,以计算皮损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并观察微血管形态。结果常规病理结果提示,5%咪喹莫特乳膏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银屑病样皮损,表现为表皮角化异常、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增生等银屑病病理特点;而对照组无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及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CD31表达,主要表达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上。通过Weidner法计算小鼠皮损的微血管密度,提示模型组小鼠皮损的微血管密度(17.11±2.36)个/mm2较正常对照组(3.18±1.14)个/mm2明显增大(t=15.030,P<0.001)。模型组微血管在真皮浅中、层增多明显,且管腔形态迂曲扩张。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可以诱导Balb/c小鼠产生银屑病样皮损,且该皮损具有与人类银屑病相似的血管增生特点。
吴蕙慧赵玉昆罗迪青
关键词:咪喹莫特银屑病小鼠血管增生微血管密度
丘疹性荨麻疹患者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的检测
2015年
目的探讨丘疹性荨麻疹与粉尘螨过敏原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粉尘螨皮肤点刺诊断试剂盒对79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及18例正常健康人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并用磷酸组胺甘油生理盐水溶液为阳性对照,甘油生理盐水溶液为阴性对照。79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按年龄分为未成年组、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结果丘疹性荨麻疹组43例患者阳性,正常健康组3例阳性,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组18例,9例患者阳性;青年组47例,27例患者阳性;中老年组14例,7例患者阳性,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丘疹性荨麻疹与粉尘螨过敏原有一定相关性,但粉尘螨过敏与年龄无相关性。
赵玉昆刘隽华吴良才罗迪青
关键词:丘疹性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粉尘螨
Thl7细胞、IL-17AmRNA及IL-23RmRNA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PV)皮损中IL-17AmRNA及IL-23RmRNA水平、外周血CD4+IL-17^+T细胞数量及它们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PV组25例,对照组14例。对PV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分,用RT-PCR检测皮肤中IL一17AmRNA及IL一23RmRNA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PV患者及10例对照组外周血CD4qL-17^+T细胞的数量。结果PV组IL-17AmRNA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996-4-0.231比0.437±0.096,t=10.57,P〈0.05),IL-23RmRNA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006±0.339比0.491±0.196,t:6.02,P〈0.05)。PV皮损中IL-17AmRNA与IL-23RmRNA的水平与PASI均呈线性正相关(分别为ra=0.67,P〈0.05;r=0.70,P〈0.05)。外周血CD4+IL-17+T细胞数量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组中,外周血中CD4+IL-17^+T细胞数量与皮损中IL一17AmRNA、IL-23RmRNA水平无相关性。结论Pv皮损中IL-17AmRNA及IL-23RmRNA的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外周血Thl7细胞数量无改变。
罗迪青赵玉昆刘隽华吴良才张海燕吴长有刘昀
关键词:寻常性银屑病细胞数量MRNA水平皮损面积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被引量:3
2009年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aquagenic acrokeratoderma,AAK)是一种罕见的角化性皮肤病,由English和McCollough于1996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为暂时性反应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transient reactive papulotranslucent acrokeratoderma)。迄今为止,已报道了28例,其中男8例,女20例,年龄6~45岁。先后被命名为水源性掌跖角皮病(aquagen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水源性汗管性肢端角化病(aquagenic syringeal acrokeratoderma)、
赵玉昆罗迪青
关键词:肢端角化病水源性REACTIVE角化性皮肤病掌跖角皮病丘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