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佳

作品数:11 被引量:333H指数:7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污染
  • 4篇大气污染
  • 3篇排放清单
  • 2篇人为源
  • 2篇前体物
  • 2篇污染物
  • 2篇空气质量
  • 2篇减排
  • 2篇PM
  • 2篇PM2.5
  • 2篇CMAQ
  • 2篇臭氧
  • 1篇氮氧化物
  • 1篇氮氧化物排放
  • 1篇地理分布
  • 1篇业务化
  • 1篇中国能源
  • 1篇思维
  • 1篇能源
  • 1篇能源消耗

机构

  • 11篇清华大学
  • 3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11篇邢佳
  • 9篇王书肖
  • 3篇郝吉明
  • 3篇朱云
  • 1篇薛志钢
  • 1篇谢绍东
  • 1篇吴烨
  • 1篇蒋靖坤
  • 1篇刘欢
  • 1篇段雷
  • 1篇赵瑜
  • 1篇宋宇
  • 1篇贺克斌
  • 1篇劳苑雯
  • 1篇李萌
  • 1篇张强
  • 1篇侯德义
  • 1篇张楚莹
  • 1篇常兴
  • 1篇陈志润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高等理科教育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污染物对前体物减排响应的业务化预报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属于大气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大气污染物对前体物减排响应的业务化预报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构建气象场预测模型和污染物排放清单,根据所述气象场预报模型和所述污染物排放清单确定空气质量模型;设计若干采样情景,并...
王书肖董赵鑫邢佳姜越琪
1994~2006年中国人为源大气氨排放时空分布被引量:95
2010年
大气中的氨对酸沉降、区域细粒子、水体富营养化等重要环节问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我国人为源大气氨排放进行估算可以为酸沉降和区域细粒子污染控制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利用排放因子法,基于牲畜养殖、化肥施用、化工生产、人体呼吸排汗和排泄等部门的排放因子和分省活动水平,建立了1994~2006年我国分省分部门的大气氨排放清单,分析了其历史变化趋势和地理分布特征.2006年,全国大气氨排放量从1994年的11.06Mt增长到16.07Mt.其中,牲畜养殖、化肥施用、化工生产、人呼吸排汗和排泄的氨排放分别从1994年的4.47、5.94、0.09、0.59Mt增长到2006年的6.61、8.68、0.14、0.65Mt.牲畜养殖和化肥施用是最主要的氨排放源,分别贡献了2006年氨排放总量的40.79%和53.53%.2006年,全国平均的氨排放强度为1.67t·km-2,但是全国大气氨排放量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江苏等省的排放量分别为11.0%、9.7%、6.9%、6.7%、6.6%,共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0.82%.
董文煊邢佳王书肖
关键词:排放清单地理分布
中国能源相关的氮氧化物排放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被引量:127
2008年
基于能源相关部门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建立了2000年和2005年中国分行业的氮氧化物(NOx)排放清单.基于能源预测,分析了在不同NOx控制方案下2010 ~2030年中国NOx的排放趋势.结果表明,我国2000年和2005年的NOx排放量分别为12.1×106t和19.1×106t;到2030年,基准情景下中国NOx排放量将达到35.4×106t,而在政策情景下,其排放总量可能控制在24.6×106~20.4×106t之间.
张楚莹王书肖邢佳赵瑜郝吉明
关键词:氮氧化物排放清单能源消耗情景分析
京津冀地区主要排放源减排对PM_(2.5)污染改善贡献评估被引量:55
2017年
研究选取2012年1月和7月作为冬夏两季代表时段,利用CMAQ/2D-VBS模型分析了冬夏两季京津冀地区主要排放源减排30%对改善区域PM_(2.5)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工业源对PM_(2.5)污染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民用源,但工业源单位减排量贡献低于民用源,交通源和电厂源的整体贡献和单位减排量贡献均较小.工业部门内贡献最大的为钢铁冶金行业,其次是水泥、工业锅炉、炼焦、石灰砖瓦和化工行业.与各部门各物种排放量的比较反映出各排放源贡献大小与其一次PM_(2.5)排放水平高度相关.因京津冀地区冬季NO_x减排对PM_(2.5)形成的促进作用,以及冬季较弱的大气垂直扩散作用,各排放源夏季减排比冬季普遍更有效,交通源、电厂源以及工业源中的水泥、工业锅炉和石灰砖瓦行业夏季减排效果相比冬季优势明显.民用源由于采暖季排放较高而冬季贡献更明显,农业源因秸秆开放燃烧量大,冬季单位减排量贡献十分显著.从同等幅度减排考虑,应将工业源作为控制重点,优先控制其一次PM_(2.5)排放,在部门内进一步重点控制钢铁冶金行业的NO_x和SO_2排放、水泥行业的夏季NO_x排放以及炼焦行业的SO_2和NMVOC排放.民用源排放应着重在冬季采暖期控制.
吴文景常兴邢佳王书肖郝吉明
关键词:PM2.5减排
PM_(2.5)和臭氧对前体物减排和气象变化的响应及其政策启示被引量:8
2023年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重点区域PM_(2.5)浓度快速下降,但臭氧(O_(3))浓度逐步上升,大气污染控制形势已由单一的PM_(2.5)控制转变为PM_(2.5)和O_(3)的协同控制.了解PM_(2.5)和O_(3)对前体物排放变化和气象条件变化的响应,对制定PM_(2.5)和O_(3)协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使用FNL全球再分析资料和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单ABaCAS-EI,结合三维空气质量模式和响应曲面模型,评估前体物变化和气象条件变化后PM_(2.5)和O_(3)浓度的响应,并依据解析的响应关系提出了前体物减排、联防联控区域划分和目标设定等方面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VOCs减排对降低各省份PM_(2.5)和O_(3)浓度均有利,NO_(x)的减排量不足会导致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O_(3)浓度和京津冀地区的PM_(2.5)浓度增加,为避免PM_(2.5)和O_(3)年评价值反弹需要的VOCs与NO_(x)减排比分别为15%~25%(PM_(2.5))和5%~90%(O_(3)).(2)O_(3)污染防治需要更大范围的联防联控,对于京津冀地区,需要考虑引入河南省和山东省的联合控制,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还需要联合江西省、福建省进行控制.(3)气象条件对PM_(2.5)和O_(3)背景值的影响较大,使用3年或5年滑动平均值可以有效降低气象条件年际变化对PM_(2.5)和O_(3)浓度的影响(对于PM_(2.5),2008—2019年其背景值极差的降幅分别为35%~81%或60%~86%;对于O_(3),极差的降幅分别为40%~67%或53%~87%).采用多年滑动平均有助于科学设定和考核PM_(2.5)和O_(3)的控制目标.研究显示:PM_(2.5)和O_(3)的协同控制依赖于NO_(x)和VOCs的协同减排,其减排比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此外,科学的PM_(2.5)和O_(3)的协同控制还需要更大范围的联防联控和评价指标的持续更新.
董赵鑫丁点姜越琪郑昊天邢佳邢佳
关键词:协同控制
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持平台的开发及应用被引量:15
2019年
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科学有效的决策,而以费效评估为标志的综合决策评估模型是支撑环境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当前以ABaCAS(Air Pollution Control Cost-Benefit and Attainment Assessment System,空气污染控制成本效益与达标评估系统)为代表的综合决策评估模型可以实现对特定减排方案的费效评估,然而无法支持开展基于费效的达标路径优化,以及对应不同环境目标下减排策略的优化制定.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持平台.该平台以ABaCAS的4个核心模块为基础,建立了新的基于环境目标的反算技术(LE-CO)及优化集成运行模式(ABaCAS-OE),实现了对不同环境目标要求的减排量反算,并对优化的减排策略下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目标可达性、控制成本及健康收益进行快速估算.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持平台应用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反算了2035年达标要求下的减排情景,以及对应减排方案的费用与效益.结果表明,相较于2015年,预测了203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PM2.5、SO2、NOx、VOCs、NH3排放量需分别减排70%~87%、49%~85%、66%~74%、51%~66%、0~40%才可达标,并且该情景可以带来可观的效益,费用-效益比达3.7.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持平台的研究将进一步面向多目标、多行业、多组分、多区域的精细化调控技术,实现经济、能源、排放、浓度、成本、健康、生态、气候一体化的综合决策,以全面支撑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综合科学决策.
邢佳王书肖朱云丁点龙世程田皓中JANG Carey郝吉明
关键词:控制策略空气质量
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课内外深度协同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被引量:4
2023年
在当前人才强国的时代背景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紧迫需求下,为提升环境健康领域人才质量,基于“科教融合”理念,构建了课内外深度协同的教学模式体系。该模式通过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科教实践、完善课程评估等多方面开展教学改革与探索。项目实践和课程反馈结果表明,该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成效,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以期满足国家对高素质、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环境健康人才的需求。
侯德义邢佳宗汶静
关键词:科教融合创新思维环境健康
大气污染排放与环境效应的非线性响应关系研究
当前我国大多城市面临着以高浓度PM2.5和臭氧为特征的大气复合型污染问题,而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的控制决策分析,需要解决准确、快速、有效三个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效可靠的排放-环境效应非线性复杂系统模拟技术,为多目...
邢佳
关键词:大气复合污染CMAQ臭氧细粒子
文献传递
基于曲面响应建模的PM2.5可控人为源贡献解析被引量:6
2018年
以东莞市PM_(2.5)重污染月份为例,使用强力法(Brute Force)和RSM/CMAQ曲面响应模型法分别解析了珠三角地区人为源排放对东莞PM_(2.5)的贡献,以及区域传输的可控人为源SO_2、NO_x和一次颗粒物(PM)在不同控制比例下(25%、50%、75%和100%)对东莞PM_(2.5)的累积浓度贡献.强力法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1月珠三角地区人为源二次转化对东莞市PM_(2.5)的贡献(约58.10%)大于一次PM排放贡献(约41.90%),其中,人为源NH_3排放贡献最大,约占总量的21.66%.RSM/CMAQ动态源贡献结果显示,东莞市PM_(2.5)的人为可控源排放贡献(SO_2、NO_x和一次PM)占比为82.17%,受本地排放影响较大,且叠加区域排放的影响;一次PM减排对PM_(2.5)环境浓度的贡献高于仅减排SO_2和NO_x.在减排比例较低时,一次PM减排可有效削减东莞市PM_(2.5)浓度;随控制比例加大,二次前体物(SO_2和NO_x)减排对东莞市PM_(2.5)浓度削减率的影响加大.进一步使用HYSPLIT模式和轨迹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2014年1月东莞市PM_(2.5)污染传输过程.结果显示,该时段共有6条长、短距离污染传输路径,污染物主要来自东莞市东、东北及东南方向,途经其上风向区域(惠州、深圳和广州等)传输至东莞;惠州是各主导上风向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因而其区域传输对东莞PM_(2.5)的贡献也较大,深圳次之.
杨再东朱云朱云陈享华刘可旋Carey Jang王书肖王书肖邢佳余美芳
关键词:PM2.5
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
贺克斌王书肖张强程水源郑君瑜吴烨谢绍东宋宇蒋靖坤薛志钢刘欢陈东升段雷邢佳李萌
排放清单技术、立体观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共同构成欧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重大行动计划(CAFÉ、CAIR等)的三大核心支撑技术;因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大气污染排放源体系在世界上技术构成最复杂、时空变化最迅速,对排放清单技...
关键词:
关键词: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