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Bartter综合征1例
- 2009年
- 1病历摘要
女,60岁,因"反复四肢乏力2年余,加重1月"于2009年4月2日入院。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多汗,伴心悸,至当地医院查血钾低于正常值(具体不详),诊断为“低钾血”症,给予长期口服氯化钾溶液(最多口服22支/d)治疗,血钾波动在2.86-3.0mmol/L。
- 陆乐郁郁赵凌杰蔡辉(指导)
- 关键词:BARTTER综合征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观察
- Rho激酶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2013年
- Rho激酶(ROCK)是小G蛋白Rho的下游效应因子,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从发生到被吞噬清除的整个过程。一方面,ROCK通过其丰富的底物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对凋亡的激活,并与胞内其他信号通路产生广泛交联;另一方面,ROCK通过调控肌动蛋白-肌球蛋白骨架重组参与细胞皱缩、胞膜出泡及崩解等一系列细胞形态的改变。本文将对ROCK促凋亡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郁郁张培勇蔡辉
- 关键词:RHO激酶细胞凋亡凋亡作用小G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blobulinemia,WM)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其较少发病,故临床少见。以骨髓淋巴浆样细胞浸润和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为特点。将就诊于本科的1例病例报告...
- 郁郁蔡辉
- 关键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个案报告文献复习
- 文献传递
- 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SOD活性和MDA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治疗组[9只,吡格列酮10 mg/(kg.d)],干预4周后测量各组大鼠的SOD活性和MDA水平。结果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高脂饮食组TG、TC、LDL水平分别为1.74、3.50、0.45 mmol/L,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0.93、1.83、0.20 mmol/L),且P值均小于0.01,提示造模成功。干预4周后治疗组的SOD活性为640.72U/m l,较对照组247.40 U/m l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的MDA水平为2.46 nmol/m l,较对照组4.11nmol/m l明显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提升高脂血症大鼠的SOD活性,降低MDA水平。
- 蔡辉赵凌杰董晓蕾赵智明郁郁
- 关键词:高脂血症吡格列酮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 淫羊藿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体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表达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雄性大鼠35只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9只和高脂饮食组26只。高脂饮食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8只、淫羊藿大剂量组(200 mg/d)9只及淫羊藿小剂量组(100 mg/d)9只,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血脂水平,检测各组大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及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饲料组(P<0.01)。淫羊藿总黄酮大、小剂量组TG、TC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且淫羊藿总黄酮大剂量组对TG、TC水平的改善较淫羊藿总黄酮小剂量组更为明显(P<0.05)。淫羊藿总黄酮大、小剂量组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干预后SOD活性较普通饲料组降低(P<0.01),MDA水平升高(P<0.01)。淫羊藿总黄酮大、小剂量组SOD活性均较模型对照组升高(P<0.01),MDA水平降低(P<0.01),且淫羊藿总黄酮大剂量组较淫羊藿总黄酮小剂量组更能明显增加SOD活性(P<0.01)和降低MDA水平(P<0.01)。模型对照组大鼠干预后PPARγ表达水平较普通饲料组明显降低(P<0.05)。淫羊藿总黄酮大、小剂量组大鼠PPARγ表达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淫羊藿总黄酮大剂量组升高明显(P<0.01)。结论淫羊藿总黄酮能够提高高脂血症大鼠血清SOD水平,降低MDA水平,改善氧化应激,对内皮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上调体内PPARγ的表达水平。
- 徐佳杨董晓蕾郁郁蔡辉
- 关键词:高脂血症黄酮类淫羊藿
- SAPHO综合征一例
- 2015年
- SAPHO综合征是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炎(osteitis)的简称,是累及皮肤、骨和关节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免疫和感染相关。SAPHO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在欧洲、北美地区、日本及澳大利亚报道较多,而我国较少[1]。
- 郁郁姚茹冰蔡辉
- 关键词:SYNOVITIS骨关节病变抗角蛋白抗体抗核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