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景云

作品数:209 被引量:4,091H指数:4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8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7篇天文地球
  • 17篇经济管理
  • 16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历史地理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水利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3篇气候
  • 54篇气候变化
  • 20篇降水
  • 18篇温度变化
  • 14篇气温
  • 10篇物候
  • 10篇历史时期
  • 9篇灾害
  • 8篇清代
  • 8篇冷暖变化
  • 7篇地理
  • 7篇植物
  • 7篇暖期
  • 7篇气温变化
  • 7篇黄河
  • 7篇降水变化
  • 6篇中国气候
  • 6篇全球变化
  • 6篇温度
  • 6篇古气候

机构

  • 197篇中国科学院
  • 4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9篇北京师范大学
  • 15篇复旦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中国科学院地...
  • 5篇湖北文理学院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宝鸡文理学院
  • 3篇兰州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作者

  • 209篇郑景云
  • 112篇葛全胜
  • 69篇郝志新
  • 32篇方修琦
  • 32篇张学珍
  • 14篇满志敏
  • 12篇张丕远
  • 12篇刘洋
  • 10篇何凡能
  • 9篇刘浩龙
  • 9篇丁玲玲
  • 8篇萧凌波
  • 7篇张学霞
  • 7篇尹云鹤
  • 7篇吴绍洪
  • 6篇卞娟娟
  • 6篇戴君虎
  • 5篇刘健
  • 5篇仲舒颖
  • 4篇邵雪梅

传媒

  • 31篇地理学报
  • 21篇地理研究
  • 16篇地理科学进展
  • 14篇第四纪研究
  • 11篇科学通报
  • 11篇地理科学
  • 10篇地球科学进展
  • 9篇自然科学进展
  • 6篇中国农业气象
  • 5篇资源科学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4篇气候与环境研...
  • 4篇中国科学:地...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自然杂志
  • 2篇中国基础科学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13篇2017
  • 13篇2016
  • 12篇2015
  • 14篇2014
  • 12篇2013
  • 6篇2012
  • 9篇2011
  • 13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10篇2007
  • 7篇2006
  • 13篇2005
  • 9篇2004
2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警惕认识误区的不利影响深入揭示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当前,全球变暖及其影响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当它与CO减排等相联时,更是成为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焦点"问题。人类出于对未来生存环境变化的忧虑,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未雨绸缪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当前也有...
郑景云
文献传递
中国过去3ka冷暖千年周期变化的自然证据及其集成分析被引量:41
2002年
基于集成分析的思想 ,对不同时间分辨率的自然信息所反映的过去 3ka我国冷暖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划分了百年尺度上过去 3ka冷暖变化的阶段 ,进而发现冷暖变化呈现 1.3~ 1 35ka的重现周期 ,每个周期包含相继出现的 4冷暖阶段 :持续 30 0~ 35 0a的暖期、5 5 0~ 6 0 0a的冷期、2 0 0~ 2 5 0a的暖期和 2 0 0a左右的冷期。每个冷暖期中发生的相对冷暖事件也服从 1.3~ 1.35ka周期。在冷暖变化幅度上 ,30 0~ 35 0a的暖期较 2 0 0~ 2 5 0a的暖期显著 ,5 5 0~ 6 0 0a的冷期较 2 0 0a左右的冷期显著。目前处在长度为 2 0 0~ 2 5 0a的暖期中 ,其特点可以与 2 .7~ 2 .5kaBP和 1.4 0~ 1.15kaBP的暖期相类比。
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
关键词:冷暖变化气候变化古气候全球变化
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速率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24条温度变化代用序列,分析了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在百年与30a两个尺度上的变化速率及过去500年10a尺度的温度变化速率.结果表明:从全国平均看,在百年尺度上,20世纪的升温速率为(0.6±1.6)℃/100a(95%的置信区间,下同);在过去500年中,最大升温速率为(1.1±1.2)℃/100a,出现在小冰期向20世纪暖期的转换过程中,且这一升温速率可能也是过去2000年中最大的.在30a尺度上,尽管20世纪期间全国平均升温显著,但其最大升温速率仍小于历史时期的最大升温速率(分别出现在小冰期末至20世纪初及公元270s~320s).在10a尺度上,20世纪末的升温虽非常明显,但在过去500年中却并非空前.而且,最大升温速率的出现时间、持续长度与幅度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在百年尺度上,东北部地区过去2000年的最快升温出现在公元180s~350s,青藏高原出现在260s~410s和500s~660s.降温方面,小冰期期间出现的最快百年和30a尺度降温在过去2000年中也并非史无前例.20世纪期间,全国平均的10a尺度最快降温出现在1940s~1950s,速率为(-0.3±0.6)℃/10a,与20世纪前的最快降温大致相当;且各区域20世纪期间最大降温速率皆未超过历史时期的最大速率.
葛全胜张学珍郝志新郑景云
中国东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夏季降水影响的不稳定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WRF模式,采用1980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分别进行了连续21年的模拟试验(EXP1980和EXP2000),进而分析了中国东部LUCC对夏季降水影响的不稳定性及其与大尺度气候背景的关系。结果发现:(1)中国东部以农—林(草)转换为主要特征的LUCC对夏季降水的影响因年份而异,在1981年、1984年、1986年、1988年、1989年和1996年(LR年),EXP1980比EXP2000中国东部降水偏多,在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和1999年(MR年),EXP2000比EXP1980中国东部降水偏多;(2)LR年与MR年的气候背景显著不同,MR年相比LR年位势高度场呈"西高东低",降水场呈"南多北少"的格局,并且该特征得到了NCEP2再分析数据的印证。这意味着20世纪80-90年代南方降水增加可能部分由LUCC所致,北方降水减少则因LUCC而弱化。
李侠祥张学珍张丽娟郑景云
关键词:气候背景
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被引量:42
1993年
本文利用山东历史时期冬温指数、水旱指数序列,分析了近500多年来山东冷暖旱涝状况。主要结论是:山东气候存在着明显的冷暖干湿变化,冷暖变化为四暖三冷,干湿变化为四湿四干。旱涝灾害频繁,旱涝发生频率为44%,且在区域和季节上表现出不均匀性。全省范围的大旱大涝随时间有增加趋势。冷暖波动与旱涝变化关系密切,冷的时期涝灾较多,且存在地区和季节差异。
郑景云郑斯中
关键词:冷暖变化干湿变化旱涝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
葛全胜王绍武邵雪梅郑景云杨保
项目属地球科学领域。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是揭示全球增暖归因、辨识20世纪气候增暖历史地位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对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文献、树轮等代用证据的提取、气候信息的定量...
关键词:
关键词:气候变化亚洲季风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过程与机理被引量:50
2014年
基于现代全球变化研究中关于脆弱性和粮食安全的概念,把历史时期的粮食安全分解为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供给安全、粮食消费安全3个层次,以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水平为起点,分析气候变化-农(牧)业收成-食物的人均供给量-饥民-社会稳定性的驱动-响应链中的关键过程,指出气候变化影响的驱动-响应关系不能归结为简单的因果关系,诸如耕地、人口、政策、外来势力都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起着放大或抑制的作用。
方修琦郑景云葛全胜
关键词:粮食安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
中国主要经济区的近期气候变化特征评估被引量:7
2020年
论文在中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基础上,根据2012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气候公报,综合评估了环渤海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华南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近期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①1961—2018年,环渤海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华南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分别达0.35℃/10 a、0.20℃/10 a、0.20℃/10 a和0.33℃/10 a;尽管在1998—2014年间这些区域均出现了增暖趋缓特征,但除东北经济区外,环渤海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均在2014年之后突破了其前最暖年的年均气温记录。②1961—2018年各经济区(圈、带)的降水趋势变化虽均低于1 mm/10 a,但其间年际和年代际波动显著;2012—2018年降水虽总体偏多,但时空差异较大,其中东北经济区2013年和长江经济带2016年降水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辽宁2014年降水却为1961年以来最少。③2014—2018年,各经济区(圈、带)最高气温超历史极值或极端阈值(发生概率≤10%的分位值)的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同时环渤海和东北经济区的区域性跨季连旱和极端特大暴雨等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多,长江经济带暴雨日数偏多,华南经济区受台风影响呈加重态势;长江经济带和东北经济区在增暖同时也出现了多次大范围的极端低温事件。
张学珍郑景云郑景云
关键词:中国经济区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
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评估模型及我国粮食灾损量的估计被引量:19
1994年
从分析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人手,利用实际粮食产量资料,提出了一个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评估模型。作为这一模型的应用实例,对我国近40年来的粮食灾损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近40年来我国粮食灾损量年平均为1598.7万t,粮食灾报率年平均为7.4%。
郑景云
关键词:自然灾害
能源保障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煤炭和石油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能源保障风险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是能源保障风险评价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其中,煤炭和石油作为我国能源供给与消费的主体,其保障风险源于资源、生产、运输、市场和消费五大方面。煤炭和石油保障风险的综合评价实质上,是在对各风险源产生风险可能性展开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和综合,进而形成煤炭和石油保障综合风险指数。本文借鉴有关风险研究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形成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等4个层次、共14个指标的保障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煤炭和石油保障综合风险度,以及各风险源风险度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得到的煤炭和石油保障综合风险度指数(ESCR I),在此基础上对煤炭和石油保障风险进行综合的等级划分,并将其风险可能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个级别。这一研究结果可在煤炭和石油保障风险乃至在整个能源保障风险评估与管理中,为辨识、预测和应对风险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
赵建安李红强郎一环郑景云
关键词:指标体系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