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虹
- 作品数:27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人文学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分期、分类与延伸:汉末社会批判思潮研究的细化与深化
- 2010年
-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代表人物生活的主要时代可分为东汉晚期和建安时期,前者仍为统一王朝,后者则是分裂割据,从前后两期代表人物关注的重心问题的变化可看出这种差异,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后期比前期深入了许多。这是应对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分期的理由。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代表人物思想倾向的不同,是魏晋礼法和玄学的政治、学术思想形成的源头之一,此为应对代表人物分类的原因。从东汉晚期开始探讨的儒法关系等问题,对它们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了曹魏早、中期,为了更完整地把握汉魏时期思想嬗演的轨迹,应将汉末社会批判思潮的时间段进行延伸。
- 郝虹
- 关键词: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玄学
-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过渡:汉末社会批判思潮被引量:1
- 2011年
- 两汉经学思潮的兴盛引发了汉末一系列流弊,在汉末社会批判思想家们探讨本末颠倒和名实相乖等流弊的过程中,本末观的思想方法凸显并逐渐清晰,最终成为魏晋玄学本体论建立的基石。老子思想在汉末的被激活和被吸收,是联接两汉经学转为魏晋玄学的又一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我们亦可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中找到清晰的痕迹。
- 郝虹
- 关键词:经学玄学本末名实
- 王肃经学的历史命运
- <正>经学史上著名的"郑王之争"以郑胜王负而告终。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魏晋之际,以鲜明的反郑学姿态出现的王肃经学,其所以能被立为官学主要是依靠了与司马氏的姻亲关系,随着司马氏政权的倒台,尤其东晋以后,王学基本上销声匿迹...
- 郝虹
- 文献传递
- 北魏河东太守的籍贯变化及其原因探析
- 2020年
- 纵观北魏时期,河东地区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具体时期的政治形势不同,导致其行政区划归属变更,迁都前作为边境,是进攻和防御大夏和刘宋的前沿,用本籍是为了调动当地豪族势力的军事力量和保护地方的积极性;迁都后,河东地区成为京畿的一部分,其安全与财政收入对中央比较重要,河东太守人选尽可能从其他地区挑选。进而形成河东太守的任命由本籍向外籍的转变这一格局。
- 郝虹孙彦立
- 关键词:北魏
- 文理交融:课堂教学的尝试、困境和思考--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案例被引量:3
- 2012年
- 本文通过介绍大连大学2010年的一项教改课题"文理深层交融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探索"的设计和实施,重点谈了在课堂教学,主要是新生研讨课、专业课和"文化"类通识教育课中文理交融的尝试,并对目前文理交融教学困境的解决途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 郝虹张成
- 关键词:文理交融课堂教学学科文化
- 王肃《周易注》、王弼《周易注》与荆州学派关系初探被引量:3
- 2003年
- 王肃易学和王弼易学都可溯源至荆州学派,通过对比双方的《周易注》,可推断出两者都继承了荆州学派恢复费氏古文《易》以传解经的传统,但前者以继承师说为主,后者以突破创新见长。
- 郝虹
- 关键词:《周易注》荆州学派魏晋时期思想史哲学思想
- 魏晋儒学盛衰之辨——以王肃之学为讨论的中心被引量:2
- 2011年
- 汉末以降,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这缘于天命论的动摇,使汉代官方以儒学为核心内容的完整严密的解释系统出现了漏洞,从而给道、名、法等家的兴起让出了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天命论的动摇,使抑君申臣思潮和"时遇论"命运观兴起,导致儒学凝聚社会精神的作用崩塌,这是魏晋儒学衰落的真正内涵。汉末社会流弊刺激了礼学的兴起,魏晋时期礼教兴盛,夯实了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这是魏晋儒学强盛的有力表现。魏晋儒学衰落与强盛的对立观点共存,是因为其集学术思想、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三重角色于一体,且三者互相纠葛所致。
- 郝虹
- 关键词:天命论礼学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传统
- 试谈大连人的文化意识被引量:3
- 2003年
- 大连人的文化意识亟待加强,文化修养亟待提高;大连有很好的文化建设的人文基础;大连可以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文化。
- 郝虹
- 关键词:大连人文化意识文化修养文化建设人文基础城市文化
- 评《四益馆杂著》校注本
- 2021年
- 作为近代思想家的廖平,其一生思想多变。经学思想方面,大的变化就有六次之多,如:第一变,平分今古;第二变,尊今抑古;第三变,大统小统;第四变,天学人学;第五变,人天小大;第六变,五运六气。《四益馆杂著》是其经学四变前后的作品,他在该书中说:“学经四变,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只有发明尊孔的宗旨,才能培养爱国心。他认为孔子作六经,立万世法,其道兼包天人,是天下万世师表。在《四益馆杂著》里,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新的孔经哲学体系。
- 郝虹
- 关键词:天学杂著校注本经学思想万世师表尊孔
- 德与才的较量:从“唯才是举令”到九品中正制被引量:4
- 2015年
- 从儒学史的视角看,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是为了解决选人的依据问题。察举征辟制选人有重"德"的偏向;曹操"唯才是举令"则明确重"才"。两种用人观在争论、颉颃中逐渐走向并存。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正是将两个依据的并列地位给予了明确的、制度性的规定。九品中正制摒弃了已被察举征辟制的实践证明,会产生对德行无限高扬的不可控的做法,而主要立足对违德的惩戒,从而更深入地维护了儒家的伦理规范。
- 郝虹
- 关键词:九品中正制儒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