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峰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48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胸腔
  • 1篇胸腔胃
  • 1篇胸腔胃-气道...
  • 1篇血管
  • 1篇血管腔
  • 1篇血管腔内
  • 1篇血管腔内介入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治疗
  • 1篇食管
  • 1篇食管-胃吻合...
  • 1篇气道
  • 1篇腔内
  • 1篇腔内介入
  • 1篇胃吻合
  • 1篇胃吻合口
  • 1篇胃吻合口瘘
  • 1篇吻合口

机构

  • 3篇解放军第14...

作者

  • 3篇郭峰
  • 3篇朱伟
  • 3篇张希全
  • 2篇董戈
  • 2篇刘海军
  • 1篇潘晓琳
  • 1篇王胜强
  • 1篇张清

传媒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09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个体化全覆膜支架封堵食管—胃吻合口瘘、胸腔胃—气道瘘、化学灼伤后食管瘘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可取式覆膜支架,封堵食管—胃连接部吻合口瘘和胸腔胃—主支气管瘘及化学灼伤后食管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667例上消化道良、恶性病变支架植入病例中,食管—胃吻合口瘘63例,胸腔胃—气道瘘11例,化学灼伤后食管瘘17例。瘘口直径0.5~2cm。瘘口部位:食管—胃颈部吻合口瘘7例,食管—胃胸腔内吻合口瘘33例,食管—胃膈下吻合口瘘23例;胸腔胃—右主支气管瘘9例,胸腔胃—气管隆突瘘2例;化学灼伤后食管上段瘘3例,中段瘘9例,下段瘘5例。均在DSA透视下经口腔植入支架,依据残胃大小及瘘口位置,选定下端为大喇叭口径可取式覆膜支架63枚;气管—支气管分叉型全覆膜支架11枚;全覆硅胶膜长管状"Z"型支架18枚。结果63例食管—胃吻合口瘘及11例胸腔胃—气道瘘和17例化学灼伤后食管瘘,共植入支架92枚。支架植入后分别于2、7、12、17、22、30d,口服碘水DSA下透视检查,所有病例均堵瘘成功。支架取出无一例消化道出血、食管破裂、瘘口复发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设计个体化可取式覆膜支架,封堵食管—胃连接部吻合口瘘和胸腔胃—气道瘘及化学灼伤后食管瘘临床疗效肯定,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张希全刘海军董戈郭峰朱伟张清
关键词:食管-胃吻合口瘘胸腔胃-气道瘘个体化
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多支架引流治疗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探讨多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高位多发性恶性胆道梗阻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高位胆管梗阻127例。梗阻部位:肝总管上端距左、右肝管汇合部1 cm以内66例.左、右肝管及肝总管上端同时梗阻45例.肝内右肝管多发性梗阻5例,肝内左、右肝管梗阻11例。采用五种支架植入方法。66例经右腋中线右肝管-胆总管途径植入支架;37例经腋中线和剑突下分别穿刺左、右肝管,植入2个支架呈"Y"型排列。7例左肝管-右肝管间植入支架,再在右肝管-胆总管间植入支架.2支架呈"┌"行排列。3例右肝内肝管多发梗阻,先在右肝内肝管间放置支架,再在右肝管-肝总管间放置支架。12例右肝管放置支架,左肝管放置外引流。2例右肝内肝管多发梗阻病例.单纯放置多点位外引流。测定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127例高位胆管梗阻患者经植入支架.实现胆汁内引流。121例患者的总胆红素由术前平均(283.4±175.4)μmol/L下降至(63.2±11.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8个月,患者生存率大于6个月者占67.3%(85/127),1年者占46.5% (59/127)。结论对无法手术治疗的肝门部高位多部位恶性胆管梗阻,采用双点位双通道双支架植入或单点位单通道双支架植入,能有效实现胆汁的全面充分内引流,临床效果显著。
张希全刘海军王胜强董戈郭峰朱伟潘晓琳
关键词:黄疸梗阻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体会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9例;3例Ⅰ型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不理想者及其他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例,共16例接受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置入支架1枚,5例患者置入支架2枚;术中造影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个月,17例患者均无腹痛症状发生,SMA的CTA检查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SMA和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张希全葛世堂朱伟窦树彬郭峰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