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彦

作品数:9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系统
  • 2篇气温
  • 1篇单粒子
  • 1篇单粒子翻转
  • 1篇地表
  • 1篇地表过程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责任归因
  • 1篇碳循环
  • 1篇涛动
  • 1篇统计降尺度
  • 1篇年平均
  • 1篇年平均气温
  • 1篇平均气温
  • 1篇气候系统模式
  • 1篇气候现象
  • 1篇气温距平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作者

  • 9篇郭彦
  • 4篇董文杰
  • 2篇赵宗慈
  • 2篇黄建斌
  • 2篇李建平
  • 1篇延晓冬
  • 1篇魏婷
  • 1篇朱献
  • 1篇袁文平
  • 1篇邹立维
  • 1篇周天军
  • 1篇罗勇
  • 1篇任福民
  • 1篇惠雯
  • 1篇康宁
  • 1篇彭艺
  • 1篇汪雷

传媒

  • 4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大气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国际学术动态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气分层扰动位能控制方程及其应用——南海夏季风活动的能量收支被引量:8
2012年
针对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本文推导了分层扰动位能一阶矩(LPPE1)和动能(KE)的控制方程,分析了方程中各能量项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以南海夏季风为例,诊断了夏季风活动各相位的能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850hPa高度上在赤道辐合带、大部分季风区、风暴轴地区是LPPE1的源区,副热带的大洋东部和高纬度地区是LPPE1的汇区,强源、汇的中心与LPPE1的纬向偏差场的脊、槽分布对应较好。LPPE1向KE的转化项(CK)取决于垂直速度和大气稳定度,是连接KE和LPPE1的纽带,在暖(冷)空气上升(下沉)时,转化项为正,LPPE1向KE转化能量,反之KE转化为LPPE1。在850hPa高度上CK的分布特征是在赤道辐合带以及大部分季风区有大值分布,北半球风暴轴和南半球西风带有连续分布的正值区。将这应用到南海夏季风活动的能量收支,在南海夏季风恢复相位,CK增大,在南海夏季风活跃相位,CK达到最大,且为边界输入能量的2~3倍,CK是南海夏季风恢复、活跃的最重要因素。探讨了南海夏季风活跃的条件,当LPPE1等于南海季风区的夏季气候平均值时,上升速度大于临界速度的情形,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由中断相位向活跃相位的转变。
汪雷李建平郭彦
气候现象及其与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被引量:8
2014年
与IPCC以前的评估报告相比,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增加了单独一章,即第十四章,比较系统地评估了关于气候现象及其与未来区域气候变化关系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这是AR5的亮点之一。
董文杰周天军郭彦邹立维
关键词:区域气候变化气候现象IPCC
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全球碳循环是气候变化的根本问题,其长期演变决定了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也决定了稳定大气CO2浓度的减缓政策的制定和减排技术的施行. 本研究利用2个参与了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耦合了碳循环过程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和BNU-ESM,模拟研究了工业革命以来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以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为衡量指标,相比通常研究中以累积排放量为指标,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减小了6%-10%,发展中国家增大了6%-10%. 这是由于历史时期(1850-2005年)发达国家占主导的工业碳排放对这一时期海洋和陆地固碳量的增加贡献了61%-68%和61%-64%,而发展中国家贡献了32%-39%和36%-39%. 因此发达国家排放情景下,相对较大的全球碳汇固碳量减小了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但也由于海洋吸收了更多的碳,使得发达国家对全球海洋的酸化负主要责任(68%). 而且发达国家的高排放降低了全球碳汇的固碳效率,可能影响未来长期的固碳量,加剧全球增暖的程度. 因此未来在制定减排方案时,需要进一步考虑到碳循环过程对减排方案的响应和影响.
魏婷董文杰袁文平延晓冬郭彦
关键词:气候变化固碳历史责任
FY-4A闪电成像仪FPGA单粒子翻转防护被引量:4
2020年
FY-4A卫星是我国首次星载闪电成像仪的静止气象卫星,其采用的可重载型FPGA芯片可连续在2ms时间,按像元完成针对400×600像元的多帧闪电信号数据处理,实时生成闪电数据及地标观测数据,并具有在轨软件上注更新配置功能。由于近地空间环境复杂,因此FPGA属于单粒子翻转敏感器件,需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单粒子翻转防护。在FY-4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根据FPGA单粒子翻转对闪电探测产品所造成影响的不同,结合闪电事件数据逻辑关系、系统资源等情况,设计并在地面系统中部署了单粒子检测程序,实现了FPGA单粒子翻转异常自动辨识;根据闪电观测任务特点、闪电探测产品恢复时效性要求,同时采取自动判别与自动发令、动态刷新与定时刷新、软件复位与硬件复位等多种单粒子翻转防护综合措施,实现了FPGA单粒子翻转自动恢复。通过以上工作,目前FY-4A闪电成像仪已经有效地减少了单粒子翻转效应对闪电探测产品的影响。
康宁康宁郭彦惠雯彭艺
关键词:FPGA单粒子翻转
第二届人地系统模型与模拟国际研讨会
2019年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首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和科学界广泛认同的事实。气候变暖与全球水循环、陆地生态系统、冰雪圈相互作用,对全球及区域尺度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郭彦
关键词:人地系统地表过程气候系统模式
到2035年中国将继续变暖吗?被引量:3
2013年
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在2001-2010年相对于1971 2000年达到0.83℃,是190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3].引起注意的是,在短期的未来如到2035年前,中国气温将继续变暖吗?本文分别综述人类强迫、自然强迫、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以及综合强迫对中国未来是否继续变暖的贡献分析,从而回答到2035年前中国气温是否将继续变暖.
赵宗慈郭彦黄建斌罗勇
关键词:变暖气温距平气候系统变率
CMIP3及CMIP5模式对冬季和春季北极涛动变率模拟的比较被引量:13
2013年
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评估了28个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耦合模式对1950—2000年冬、春季北极涛动(AO)变率的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尽管CMIP5模式没能模拟出冬、春季AO指数前30年处于显著的负位相期而后20年处于显著的正位相期的特征,但是基本能够模拟出冬、春季AO指数1950—2000年显著的增强趋势以及振荡周期,多模式集合改进了模拟效果。同样,CMIP3模式没能模拟出冬、春季AO指数前30年处于显著的负位相而后20年处于显著的正位相的特征,而且1950—2000年冬、春季AO指数的增强趋势在CMIP3模式模拟结果中也没有表现出来,多模式集合没有改进模式模拟效果。不仅如此,CMIP3模式对AO指数的长期变化周期模拟不好,只是模拟出了冬季周期为2~3 a的振荡,没有模拟出春季AO指数的4~5 a振荡周期。尽管CMIP5模式对冬、春季AO指数的模拟能力还不够理想,没有完全模拟出AO指数的变化特征,但是相对于CMIP3模式,无论是对AO指数变化趋势的模拟还是对其变化周期的模拟,CMIP5模式都有所提高。
朱献董文杰郭彦
CMIP5模式对中国年平均气温模拟及其与CMIP3模式的比较被引量:54
2013年
利用CRUT3v和CN05两套观测资料,评估25个CMIP5模式对1906—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对比。结果表明:1906—2005年中国平均温升速率为0.84℃/100a,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的增温率为0.77℃/100a。模式对20世纪后期温升模拟好于前期,仅有两个模式能模拟中国20世纪40年代异常增暖。模式对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模拟较好,但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最大模拟冷偏差和不确定性。1961—1999年,中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多模式集合平均可以较好地模拟气温变化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但对南北气温变化趋势的差异模拟过小。总体说来,在中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和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三方面,CMIP5模式都较CMIP3模式有所提高。
郭彦董文杰任福民赵宗慈黄建斌
关键词:年平均气温
一种分离时间尺度的统计降尺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以华北汛期降水为例被引量:12
2012年
针对预报量变化中存在受不同物理因子控制的不同时间尺度变率特征,本文提出了分离时间尺度的统计降尺度模型。应用滤波方法,将不同尺度的变率分量分开,在各自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利用不同的大尺度气候因子分别建立降尺度模型。华北汛期(7~8月)降水具有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本文以华北汛期降水为例利用分离时间尺度的统计降尺度模型进行预测研究。采用的预报因子来自海平面气压场、500hPa位势高度场、850hPa经向风场和海表温度场以及一些已知的大尺度气候指数。利用基于交叉检验的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上,华北汛期降水与前期6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以及同期中国东部的低层经向风密切相关;年代际尺度上,在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作用下,华北降水与前期6月西南印度洋海平面气压有同步变化关系。年际模型和年代际模型的结果相加得到对总降水量的降尺度结果。1991~2008年的独立检验中,模型估计的降水和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是0.82,平均均方根误差是14.8%。结合模式的回报资料,利用降尺度模型对1991~2001年的华北汛期降水进行回报试验。相比于模式直接预测的降水,降尺度模型预测的结果有明显改进。改进了模式预测中年际变率过小的问题,与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由0.12提高到0.45。
郭彦李建平
关键词:统计降尺度汛期降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