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雄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蒂皮瓣
  • 1篇压伤
  • 1篇营养血管
  • 1篇增生
  • 1篇增生性瘢痕
  • 1篇脂肪
  • 1篇脂肪细胞
  • 1篇脂肪组织
  • 1篇脂联素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血管
  • 1篇生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功能
  • 1篇糖基化
  • 1篇糖基化终末产...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皮肤

机构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市公安消...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4篇江万里
  • 4篇钱雄
  • 4篇刘伟伟
  • 4篇林炜栋
  • 3篇陈向芳
  • 2篇陆树良
  • 1篇原博
  • 1篇刘生和
  • 1篇吴昊
  • 1篇王西樵
  • 1篇沈国强

传媒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糖尿病皮肤病理生理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研究糖尿病皮肤伤前潜在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形成的机制。方法将1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致病12周后,肝素抗凝血收集血浆,取背部全层皮肤组织标本。测量血浆中糖化蛋白(GSP)、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观察皮肤组织学的改变,检测表皮厚度、表皮细胞周期、皮肤组织糖和AGEs含量;建立AGE-HSA干预的细胞培养体系,观测AGEs干预后表皮细胞周期和ECV304细胞的生长抑制。结果糖尿病大鼠毛色灰暗、枯黄、体质量减轻,皮肤明显变薄,表皮细胞数量减少,复层排列缺乏,表皮厚度[(0.016±0.007)mm]明显薄于正常对照大鼠[(0.037±0.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皮层部分胶原萎缩、肿胀,退化变性,并伴随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皮下脂肪进行性萎缩或消失。糖尿病大鼠血浆GSP和MDA含量升高,GSH下降,皮肤糖含量和胶原提取液的荧光值也显著升高(P均<0.01),真皮基质AGEs蛋白表达强烈且广泛,有的相互连接呈片状,正常大鼠真皮基质中亦出现AGEs蛋白的阳性表达,但均散在且淡染。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S期表皮细胞百分数(4.83±2.16)%与正常大鼠(5.01±2.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G2/M期表皮细胞百分数(0.80±0.62)%比正常大鼠(2.86±1.10)%明显减少(P<0.05),而原代培养的表皮细胞经150μg/ml AGE-HSA干预48 h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CV304细胞在12.5、25及50μg/ml AGE-HSA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仍无显著性差异,而在100或200μg/ml AGE-HSA作用6、12、24及48 h后,各时相点的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糖尿病皮肤组织局部高糖和AGEs等毒性物质蓄积所致的皮肤组织自身的细胞或基质功能不良,是糖尿病皮肤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林炜栋钱雄江万里刘伟伟陆树良陈向芳
关键词:糖尿病皮肤病理生理学糖基化终末产物
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手指热压伤伴肌腱及指骨外露患者36例共47指。应用拇指背侧皮神经、掌背皮神经、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尺神经手背支的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并将皮瓣内皮神经与受区内指神经行外膜吻合,重建受区感觉。结果转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出现1例轻度感染,3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清创后愈合良好;经吻合神经后,皮瓣能恢复部分感觉。结论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可一次完成、皮瓣外形良好,部分皮瓣能恢复感觉,是修复手指热压伤的理想方法。
钱雄刘生和林炜栋沈国强刘伟伟江万里
关键词:热压伤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皮下脂肪组织创伤后脂肪细胞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脂肪组织创伤愈合的情况,探讨成熟脂肪细胞的变化。方法以杜洛克母猪为实验动物,用滚轴取皮刀在其背部制作脂肪组织切割伤皮瓣,大体观察伤后1、2、4及12周的愈合情况。并于伤后3、7、14及21 d在皮瓣中央处取材,观察切缘及周围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脂肪组织中瘦素和脂联素的表达情况。结果脂肪组织切割伤组皮瓣中央与未创伤处皮肤无异,但皮瓣边缘早期有明显炎症反应,后期则呈典型的疤痕生长。组织学观察发现:脂肪组织创伤后,仍以纤维化愈合为主,但愈合过程中,炎症反应的局灶性及小脂肪细胞出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未创伤组相比,脂肪组织创伤后其瘦素及脂联素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两者的比值在愈合的过程中存在差异。结论脂肪组织创伤后,脂肪细胞表面瘦素及脂联素的表达量下降。早期创缘附近出现大量的小脂肪细胞,可能与脂肪分解有关。
钱雄林炜栋江万里刘伟伟原博陈向芳
关键词:脂肪切割伤成熟脂肪细胞脂联素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另外,分离和培养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RT-PCR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在转移生长因子(TGF-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Ⅰ、Ⅲ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HE染色可见正常皮肤细胞和微血管数目较少,早期瘢痕增多,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生期瘢痕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增多.随病情进展,微血管呈缩窄倾向.消退期瘢痕成纤维细胞减少,微血管狭窄或闭塞.成熟期瘢痕见微血管、成纤维细胞数目进一步减少,微血管管腔小,大部分开放.RT-PCR检测结果发现,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TGF-β1、VEGF和Ⅰ、Ⅲ胶原mRNA有较低表达,早期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VEGF和Ⅰ、Ⅲ胶原mRNA表达水平开始升高,在增生期表达到达高峰,消退期瘢痕的表达开始下降,到成熟期表达最低.结论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功能存在动态改变,这种动态改变与瘢痕的发生和消退成熟的病理变化相关.
江万里林炜栋钱雄刘伟伟吴昊王西樵陆树良陈向芳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