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门剑龙

作品数:173 被引量:815H指数:15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金属学及工艺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7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7篇医药卫生
  • 5篇理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6篇凝血
  • 34篇血栓
  • 32篇细胞
  • 24篇狼疮
  • 23篇红斑
  • 23篇红斑狼疮
  • 22篇血管
  • 21篇系统性红斑
  • 21篇系统性红斑狼...
  • 20篇血小板
  • 19篇抗凝
  • 18篇蛋白
  • 18篇静脉血
  • 18篇静脉血栓
  • 16篇系统性红斑狼...
  • 16篇红斑狼疮患者
  • 15篇血栓栓塞
  • 15篇外周
  • 15篇外周血
  • 15篇静脉血栓栓塞

机构

  • 165篇天津医科大学...
  • 24篇天津医科大学
  • 20篇天津市人民医...
  • 19篇天津大学
  • 10篇天津市中医药...
  • 7篇天津中医药大...
  • 7篇天津市长征医...
  • 5篇天津师范大学
  • 5篇天津市中医药...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天津农学院
  • 4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天津市第四医...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沧州医学高等...
  • 3篇天津市肿瘤医...
  • 2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上海市第一妇...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天津市南开医...

作者

  • 173篇门剑龙
  • 54篇任静
  • 32篇陈宏
  • 11篇赵文
  • 11篇李刚
  • 9篇周之海
  • 8篇马睿
  • 7篇徐凤华
  • 7篇赵会娟
  • 6篇魏民新
  • 6篇林凌
  • 6篇张伯玮
  • 6篇王赞鑫
  • 5篇李杨
  • 5篇侯波
  • 4篇翟振国
  • 4篇张宝菊
  • 4篇李桂珍
  • 4篇吴琦
  • 4篇程晓蕾

传媒

  • 27篇临床检验杂志
  • 21篇天津医药
  • 17篇临床皮肤科杂...
  • 16篇中华检验医学...
  • 8篇中华皮肤科杂...
  • 8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中华老年医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光谱学与光谱...
  • 3篇第三届华北三...
  • 2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8篇2020
  • 12篇2019
  • 6篇2018
  • 12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13篇2014
  • 10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12篇2006
  • 3篇2004
  • 4篇2003
1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脓毒症患者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改变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脓毒症可导致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致死性并发症,文献显示,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在老年人群中,脓毒症病死率更高。有研究表明,患者凝血、抗凝血、内皮等系统功能的异常与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圆。笔者对97例老年脓毒症患者进行上述各系统参数测定,探讨脓毒症对老年患者各系统的影响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门剑龙
关键词:蛋白质C抗凝血酶类WILLEBRAND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组织因子在血栓形成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一种由26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跨膜糖蛋白,由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合成,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种组织细胞中,在脑、肺和胎盘中的浓度较高。损伤和各种刺激可促使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和粥样斑块表达TF。尽管现代凝血理论已经明确TF是生理性凝血级联反应的主要启动因子,但在病理性凝血活化过程中TF的角色尚未明晰。目前,在对各种类型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中,不同来源TF的作用机制已成为止凝血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门剑龙任静
关键词:凝血致活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二聚体临床应用及标准化分析进展被引量:66
2010年
在凝血级联反应过程的后期,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经凝血因子XⅢa交联和钙离子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血栓),并引发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继发性功能亢进。在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的过程中可产生D-二聚体,因此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提示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门剑龙任静
关键词: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亢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交联纤维蛋白
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凝状态的发展趋势。 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FⅤ、FⅦ、FⅧ、F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活性...
任静门剑龙赵文
关键词:老年男性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高凝状态
文献传递
药疹患者红细胞流变学改变的研究
1998年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红细胞的聚集、变形能力的改变以及对全血切变率的作用,使红细胞在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流变特征的诸多因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药疹患者存在程度各异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改变,重症药疹可有血栓形成和DIC发生,在...
邵燕门剑龙
关键词:药物性皮炎红细胞血液流变学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预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缺血事件风险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研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的变化特点以及对患者心血管缺血风险的评估价值. 方法 对我院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38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249例,女89例,平均(69.2±4.5)岁.采用IL ACL-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 Ag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vWFAg的诊断性能.利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vWF Ag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性.用Cox回归分析模型评价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病情稳定组和恢复不良组中各时间点的vWF Ag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x^2=129.53和101.48,均P<0.01),恢复不良组患者在OPCAB术后第14、30、60和90 d的vWF Ag水平均高于病情稳定组患者的同期水平(均P<0.05).ROC结果显示,OPCAB术后第30天血浆vWF Ag临界值为251%时,其诊断患者在术后31~90 d内心血管缺血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95% CI:0.776~~0.9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30天血浆vWF Ag水平受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主干病变、血肌酐、旁路移植血管数量、心肌梗死病史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均P<0.01).Cox分析显示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 Ag临界值可作为OPCAB患者术后1年内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独立预后评价指标. 结论 OPCAB术后患者血浆vWF Ag水平变化能敏感反映多种风险因素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整体影响,可以作为评价术后90 d内病情发展趋势和预测患者远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门剑龙任静张伯玮马睿王赞新
关键词:心肌梗死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活化蛋白C与抗心磷脂抗体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周之海门剑龙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活化蛋白C抗心磷脂抗体
血栓前状态下血小板膜蛋白与血小板功能数量体积改变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1996年
血栓前状态下血小板膜蛋白与血小板功能数量体积改变的相关性分析门剑龙张绍杰董玮玲(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临检科,天津300052)关键词血栓前状态血小板膜蛋白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数量血小板体积相关性在不同因素所致的血栓前状态下,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发生显著改变,在...
门剑龙张绍杰董玮玲
关键词:血栓前状态血小板膜蛋白体积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D-二聚体测定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随机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1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66.9±8.4)岁.采用法国梅里埃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利用x2检验评估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对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恢复不良组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U=75.09,P<0.01).患者组术后第14天的D-二聚体诊断术后第31 ~90天缺血事件的临界值为2 590 μ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67(95% CI:0.791 ~0.9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受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主干病变、旁路移植血管数量、使用乳内动脉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OR值分别为0.495(95%CI:0.327~0.694)、0.527(95%CI:0.370 ~0.812)、0.564(95% CI:0.419~0.638)、0.331(95% CI:0.278 ~0.426)、0.592(95% CI:0.440 ~0.785)、2.093(95%CI:1.533 ~ 2.856)、0.580(95%CI:0.451~0.709)(均P<0.01).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不是远期预后的独立评价指标.结论 OPCAB术后血浆D-二聚体受到多种病理因素影响,术后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OPCAB术后第31 ~90天内不良事件有效的评价指标.
任静李刚门剑龙张伯玮马睿王赞新
关键词:心肌梗死D-二聚体
白细胞介素-18和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治疗后的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部分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探讨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2周及4周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0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8、IL-33 mRNA的表达量;对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noy,TGP)治疗2周和4周后外周血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IL-18 mRNA和IL-33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上述3组中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经白芍总苷治疗2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白芍总苷治疗4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33比治疗2周后明显降低。IL-18、IL-33ΔCT值与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0.59,P均<0.01)。有家族过敏史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组较无家族过敏史患者组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高。结论:IL-18和IL-33可能参与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分型和严重程度有关。白芍总苷可能通过调节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起到治疗作用。
程晓蕾陈宏解奎霞王立茹门剑龙
关键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白细胞介素18白芍总苷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