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桂华

作品数:90 被引量:2,029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1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4篇地震
  • 28篇裂带
  • 26篇地表破裂
  • 22篇断层
  • 21篇汶川地震
  • 17篇破裂带
  • 16篇地表破裂带
  • 16篇发震
  • 14篇地震地表破裂
  • 14篇青藏高原
  • 13篇地震地表破裂...
  • 13篇断裂带
  • 12篇青藏
  • 10篇汶川MS8....
  • 9篇块体
  • 9篇M
  • 8篇地表变形
  • 6篇地震破裂
  • 6篇第四纪
  • 6篇东昆仑

机构

  • 90篇中国地震局
  • 15篇四川省地震局
  • 8篇山东省地震局
  • 6篇上海市地震局
  • 6篇中国地震局兰...
  • 5篇中国地震台网...
  • 5篇应急管理部国...
  • 4篇青海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90篇陈桂华
  • 59篇徐锡伟
  • 28篇于贵华
  • 19篇谭锡斌
  • 16篇李陈侠
  • 14篇安艳芬
  • 14篇袁仁茂
  • 13篇闻学泽
  • 12篇郑荣章
  • 11篇朱艾斓
  • 10篇郭婷婷
  • 10篇陈立春
  • 9篇杨虎
  • 8篇高翔
  • 6篇冉勇康
  • 6篇甘卫军
  • 6篇马文涛
  • 5篇陈杰
  • 5篇魏占玉
  • 5篇吴熙彦

传媒

  • 30篇地震地质
  • 9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学前缘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科学通报
  • 3篇震灾防御技术
  • 3篇中国科学:地...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震研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建筑科学与工...
  • 1篇地球科学
  • 1篇2008年活...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9篇2010
  • 9篇2009
  • 13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行山北段中新生代断层岩的显微构造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太行山北段是大兴安岭 -太行山 -武陵山构造带中段的典型构造区 ,区内 2条主断裂 (紫荆关断裂和乌龙沟断裂 )组成的断裂带发育中、新生代的碎裂岩系列断层岩。通过对断裂带内不同岩性原岩区的断层岩进行详细的显微构造研究 ,分析了 3种主要变形强度类型的断层岩 (碎裂化岩石或构造角砾岩、初碎裂岩、碎裂岩 )的区域分布、显微结构以及微观变形机制 ,鉴定出断层岩中的 3期构造变形叠加 ,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区内中、新生代断层岩反映的 3期主要构造运动及其特征 。
陈桂华温长顺胡玲徐锡伟
关键词:太行山北段显微构造
首都圈地区b值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对地震成核的意义被引量:15
2005年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1980~2000年发生的2098个地震作重新定位, 获取了其中1825个地震精确的震源位置.基于地震精确定位结果, 系统地计算了不同深度段的b值, 发现研究区b值随震源深度的增加具有系统减小的趋势, 且在地壳8 km上下的减小趋势最为突出, 表明在地壳浅部 (0~8 km)以小震为主, 大地震较少, 故b值高; 而在深处(8~25 km), 大地震相对较多, b值减小.这一现象的背后物理机制可以从地壳介质复杂程度与应力状态的变化得以解释, 破裂易于在地壳介质相对均匀、岩石静压力较高的地壳深处成核形成大地震.推测首都圈地区未来强震多发生在8 km以下的地壳深部.
朱艾斓徐锡伟胡平周永胜陈桂华甘卫军
关键词:首都圈地区震源深度地震成核双差地震定位法B值地壳浅部
板泉拉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其对郯庐断裂带新生代晚期右旋走滑运动的响应
2023年
板泉盆地是郯庐断裂带新生代晚期右旋走滑运动产生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典型的拉分盆地,其沉积历史记录着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运动的起始时间和演化过程.文章利用地震反射勘探、钻孔探测和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方法揭示了板泉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解析了拉分盆地与走滑断裂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了郯庐断裂右旋走滑的起始时间及构造意义.研究表明板泉盆地经历了前拉分弱裂陷、同拉分伸展和后拉分沉降三个演化阶段,反映了控制盆地发育的郯庐断裂带微弱活动、活动增强和活动性向盆地中央迁移的演化过程.盆地的沉积充填对盆地遭受的幕式拉分伸展作用有着明显的响应,盆地内白垩系基底之上保留了强烈拉分前因局部裂陷作用而缓慢堆积的薄层中新统泥岩,走滑拉分开始后盆地内依次充填了冲积扇相、河流相和泛滥平原相地层.华北地块内郯庐断裂带新生代晚期最新的构造运动以幕式右旋走滑为主,这种变形样式开始于(4.01±1.27)Ma.华北地区新生代晚期以来的最新构造变形受控于青藏高原东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挤出造山作用,六盘山构造带向东推挤和秦岭断裂带的左旋剪切作用,使得华北地块区内次级地块发生“书斜式”推挤旋转变形,这种构造变形样式自~4.01Ma扩展至华北平原并持续至今.这种“书斜式”转动伴随着华北地块区南北两侧近EW向边界断裂带的区域性左旋运动和各次级地块间NNE边界断裂的右旋走滑应是青藏高原东缘物质强烈挤出的远程效应.
疏鹏徐锡伟酆少英刘保金李康Paul TAPPONNIER邓小娟陈桂华夏暖许洪泰秦晶晶何付兵马严郑荣章
关键词:走滑运动拉分盆地郯庐断裂带华北平原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断层气(Rn,CO_2)的释放特征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m-2.s-1(地表氡发射率均值为14.7mBq.m-2.s-1,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从而我们推断该断裂具有从上部第四系覆盖物到深部花岗岩之间的良好连通性。在地表CO2的析出率平均值为18.9g.m-2.d-1,与通常的背景值相当,在探槽中和距离断层1km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在断层北侧3km处的一个近乎直立的千枚岩小山上,CO2的析出率却很高,为421g.m-2.d-1,同时该处氡的发射率也高,达503mBq.m-2.s-1,因此,有必要在该断裂附近进行长期监测。
李陈侠徐锡伟F PerrierP Richon陈桂华Y KlingerJ-M NocquetC Romieu张晓清常振广
关键词:断层气氡气CO2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多断裂破裂的近地表同震滑移及滑移分解被引量:26
2009年
为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破裂的构造运动机制,本文选取典型的观测点,利用多种地质地貌标志测绘分析得到了汶川M_s8.0地震发震断裂的近地表三维同震滑移矢量.结果显示,北川映秀断裂上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北西盘沿88°方位角水平滑移2.58 m、垂直滑移3.70 m;安县—灌县断裂上的白鹿汉旺破裂北西盘沿134°方位角水平滑移1.63 m,垂直滑移2.00m;小鱼洞破裂带南西盘沿76°~79°方位角水平滑移2.15~2.71 m,垂直滑移1.36~1.51 m.平行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和白鹿—汉旺破裂段合计形成1.72 m右旋走滑和3.49 m垂直断裂带的NW向水平缩短,总滑移方向(106°)与断裂带整体走向(42°)呈64°夹角,整个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处于斜向挤压的构造环境.结合震源过程反演成果的分析显示,斜滑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和逆冲型白鹿汉旺破裂段可能是在汶川地震中最大的一次子事件过程以滑移分解的形式而同时破裂形成的,滑移分解作用使两条断裂以斜滑与逆冲组合的力学性质产生破裂而非相同性质的斜滑破裂.小鱼洞破裂以低角度斜滑为主,可能是安县灌县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以滑移分解形式同时破裂的纽带.小鱼洞断裂是龙门山断裂带长期处于斜向挤压的构造环境的产物,不只是逆冲断裂系中的捩断层.
陈桂华徐锡伟于贵华安艳芬袁仁茂郭婷婷高翔杨虎谭锡斌
关键词:汶川地震
基于构造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发震断层面——以盈江地区为例
2022年
为了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的实际发震断层面,本研究在反演震源处应力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的不稳定系数,将其中最不稳定的节面视为实际发震断层面.本研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地震资料丰富且中强震发震构造研究较为深入的云南盈江地区,获得以下结论:(1)2008年3月21日和2011年3月10日地震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NEE向节面,对应震中附近的大盈江断裂;2008年8月21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NS向节面,对应震中附近近NS向苏典断裂;2014年5月23日地震断层面识别结果为NEE向节面,其发震断层可能为昔马—盘龙山断裂;2014年5月30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NS向节面,其发震断层可能是与苏典断裂平行的断裂.(2)盈江地区总体断层面识别结果显示盈江地区发震断层走向优势分布为近NS向和NEE向,呈现出共轭断层,研究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断层走向和最大主压应力轴走向关系符合安德森断层理论.(3)本研究表明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发震断层面方法物理意义明确,实际应用结果合理可靠.
盛书中陈桂华徐锡伟万永革李红星宫猛王向腾张雄张潇
关键词:应力场发震断层
川滇块体东北缘晚第四纪区域气候-地貌分析及其构造地貌年代学意义被引量:7
2010年
地貌年代是新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带所在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和地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利用众多的年代学数据,从区域尺度对地貌的年代、形态和物质组成等特征对比分析,探讨了该区冰川地貌、河流阶地和冲洪积扇的演化特征,揭示了区域气候变化与区域性地貌演化存在的内在对应关系。气候变化产生的气温、湿度、降水量等变化控制了该区冰川地貌和流水地貌的演化。区域内冰川地貌主要是末次冰期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期两个冰阶,河流作用在7~10ka和1~5ka两个阶段改造末次冰期堆积地貌形成相应的侵蚀地貌。主要河流阶地发育对应于降水量剧烈变化的气候过程,其中形成三级阶地面的流水下切作用最强,随后堆积的深厚物质是二级阶地的主体,并一直没有被后期流水下切作用蚀穿,与气候变化的强度等特点对应。区内冲洪积扇主要有3个堆积时期,即3~5ka,7~10ka和20~25ka,主要发育在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大量的碎屑物形成并短距离搬运堆积。将区域分析综合的结果应运到康定南团结乡附近的地貌分析,可以很好的理解该区的地貌演化,用侵蚀改造的地貌演化结论否认了以前的堆积地貌认识,理清了地貌发育的年龄序列。综合分析与应用的结果表明,区域气候-地貌-构造系统研究对于活动构造年代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桂华徐锡伟袁仁茂闻学泽郑荣章
关键词:冰川地貌河流阶地洪积扇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被引量:628
2008年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徐锡伟闻学泽叶建青马保起陈杰周荣军何宏林田勤俭何玉林王志才孙昭民冯希杰于贵华陈立春陈桂华于慎鄂冉勇康李细光李陈侠安艳芬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地震地表破裂带青藏高原
汶川M_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被引量:77
2008年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冉勇康陈立春陈桂华尹金辉陈杰宫会玲史翔李陈侠
关键词:古地震
逆冲型断裂同震地表变形定量分析的几个问题--以汶川M_S8.0地震为例被引量:24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发震断裂在地表形成以逆断为主的破裂变形带。同震地表变形带的定量分析对理解地震的构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汶川地震典型调查点为例探讨了逆断型同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测量分析中值得重视并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地貌面标志和线性标志等测量数据与构造变形参数的几何关系,给出了变形参数的求解方法和相互关系。同时,就多观测点的定量数据在区域断裂几何结构变化和运动学分析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陈桂华李峰郑荣章徐锡伟于贵华闻学泽安艳芬李陈侠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逆断层地貌标志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