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纯贤

作品数:15 被引量:13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杂交
  • 5篇玉米
  • 5篇小麦
  • 4篇单倍体
  • 4篇远缘
  • 4篇远缘杂交
  • 4篇后代
  • 4篇倍体
  • 3篇柑桔
  • 2篇导入小麦
  • 2篇植物
  • 2篇双单倍体
  • 2篇逆转座
  • 2篇皮病
  • 2篇重复DNA序...
  • 2篇转座
  • 2篇无性系变异
  • 2篇小麦×玉米
  • 2篇裂皮病
  • 2篇类病毒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植...
  • 7篇中国科学院遗...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5篇陈纯贤
  • 7篇孙敬三
  • 6篇朱立煌
  • 4篇万蜀渊
  • 1篇闵绍楷
  • 1篇刘辉
  • 1篇刘国庆
  • 1篇颜辉煌
  • 1篇王子宁
  • 1篇方仁
  • 1篇翟文学
  • 1篇郭北海
  • 1篇王景林
  • 1篇严长杰
  • 1篇李晓兵
  • 1篇程祝宽
  • 1篇路铁刚
  • 1篇王文明
  • 1篇郑先武

传媒

  • 3篇Acta B...
  • 2篇Journa...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植物保护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病毒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CEV直接感染柑桔愈伤组织的接种方法的研究
1995年
根据CEV机械传染及高温诱导发病的特性,用三种方法直接接种柑桔愈伤组织,结合形态学观察、增殖率比较和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带毒切伤浸泡是CEV离体感染柑桔愈伤组织的有效方法。30℃培养条件下,感染CEV的愈伤组织大约在8d后发生明显褐变,并会逐渐加深,同时,感染后的愈伤组织的质地也趋坚硬,且表现出特殊的病理生长特性,前期(0—20d)显著地较健康对照生长快,后期(20—40d)则明显减缓甚至停止生长。
陈纯贤万蜀渊
关键词:柑桔裂皮病类病毒柑桔愈伤组织接种
小麦×玉米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及酯酶同工酶分析被引量:22
1996年
以8 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母本,2 个栽培玉米(Zea m ays L.)品种为父本杂交所获得的F2 代在形态上出现了明显变异。对其籽粒进行蛋白质电泳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果:杂交后代的蛋白质谱带较母本有了很大的变异,主要集中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lu)区域。杂交后代的蛋白质谱带由5 种类型构成:1.母本型,占全部测试籽粒的22.6% ;2.附加型,占14.3% ;3.互补型,占15.5% ;4.杂种型,占30.9% ;5.缺失型,占16.7% 。对“矮杆早”ד紫粘”的F2 代籽粒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发现,变异主要发生在EST-1 区。由此看来,小麦×玉米的杂合子中玉米染色体在被排除前后。
刘辉陈纯贤孙敬三王子宁郭北海方仁王景林
关键词: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蛋白酯酶同工酶
水稻第六染色体长臂亚端粒区遗传图与物理图的整合被引量:4
2000年
生物染色体亚端粒区域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是高度活跃的。为了认识水稻染色体亚端粒区域的组织结构,用水稻第六染色体长臂亚端粒区的 RFLP标记 G342和 R1167作探针筛选BAC文库,以得到的阳性BAC克隆为起点进行染色体步行,构建了覆盖这2个分子标记区域约500kb的BAC跨叠克隆群,将这一区域的遗传图和物理图进行了整合。对14个BAC克隆插入末端进行了亚克隆,鉴定的7个亚克隆末端为单拷贝或低拷贝序列,其中5个定位于G342和R1167的侧翼区域。用覆盖这一区域的BAC插入片段作探针对cDNA文库进行初步筛选,获得4个不同的阳性cDNA克隆。
王文明翟文学陈纯贤郑先武严长杰李晓兵朱立煌
关键词:水稻RFLP标记BAC
禾本科植物染色体消除型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4
1998年
植物远缘杂交是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除了核型稳定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杂种以外,还可以利用核型不稳定的种间杂交后父本染色体消除的现象,通过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加倍单倍体(DH)植株。然而从小麦×玉米杂交获得的DH后代与其理论上应完全同质的遗传表现却不相符,总有2~5%的DH植株发生了形态学变异。最近的研究证明,通过小麦×玉米的受精作用,一些玉米特异DNA可以被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
孙敬三陈纯贤路铁刚
关键词:远缘杂交禾本科植物
用光生物素标记F20探针检测柑桔裂皮病类病毒被引量:1
1995年
用光生物素标记F20探针检测柑桔裂皮病类病毒陈纯贤,万蜀渊(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柑桔研究所430070)关键词柑桔裂皮病类病毒,F20探针,光生物素,斑点杂交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也广泛用于病毒和类病毒的检测。最初,一般采用放射性同位素...
陈纯贤万蜀渊
关键词:柑桔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进展被引量:13
1994年
组织培养技术的日益成熟,使数以千计的植物通过器官或胚胎发生形成了再生植株。按照Haberlandt的细胞全能性学说,即植物的每个体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因此人们起先认为本质是无性繁殖的组织培养所得到的再生植株应与原来植株的基因型是一致的。但是,随着有人首先注意到培养的细胞和再生植株有形态及染色体变异以来(Blakely等,1964),已有众多的报道发现植物离体培养物和再生植株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其中许多变异在品种改良上颇有价值,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象作了很好的综述(Larkinand Scowcroft,1981;Orton,1983;Maliga,1984;商效民,1984;朱至清,1991)。本文结合近些年的新进展,对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领域进行较系统的评述,以丰富体细胞遗传学的内容,促进其在植物改良上应用研究的发展。
陈纯贤孙敬三
关键词:植物体细胞无性系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病毒和类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1995年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病毒和类病毒研究中的应用陈纯贤,万蜀渊(华中农业大学柑桔研究所武汉430070)植物病毒和类病毒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但可以在离体培养的寄主组织或细胞里繁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为研究病毒、类病毒等植物病原与寄主细胞的关系,建立离体鉴...
陈纯贤万蜀渊
关键词:植物病害病毒类病毒
柑桔裂皮病的危害、鉴定、传播及防治
1996年
柑桔裂皮病的危害、鉴定、传播及防治陈纯贤,万蜀渊(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430070)柑桔裂皮病是由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exocortisviroid简记CEV)引起的。它是危害柑枯生产的重要的类病毒病害之一,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在一些国家已成为...
陈纯贤万蜀渊
关键词:柑桔柑桔类果树裂皮病
栽培稻-药用野生稻杂种F_1及回交后代的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被引量:36
1999年
以digoxigenin标记的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总DNA作探针,未标记的栽培稻(Oryza sativa)总DNA封阻(1:16),对栽培稻一药用野生稻Fi及回交后代材料根尖体细胞染色体制片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出3个双单体异源附加系和4个单体异源附加系。当标记探针用anti-digoxigenin-POD和DAB检测时,药用野生稻染色体显棕色,栽培稻染色体则因Giemsa对染而显浅蓝色;标记探针用anti-digoxigenin-FITC检测时,药用野生稻染色体发出黄绿色荧光,而栽培稻染色体则因PI对染而发出红色荧光。在异源附加系的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药用野生稻染色质所占区域也很明显。由此看来,有可能利用GISH技术来区分A与稻属的其他基因组。
颜辉煌程祝宽刘国庆陈纯贤闵绍楷朱立煌朱立煌
关键词: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基因组原位杂交
由小麦×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后代的RFLP变异被引量:13
1999年
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的rDNA克隆pTa71和与小麦基因组有部分同源性的玉米(ZeamaysL.)DNA克隆作探针,对由小麦x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H)后代群体进行RFLP分析。结果发现,不但用pTa71在这些DH后代中检测到rDNA所发生的明显的减少和扩增及非转录间隔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而且用与小麦基因组部分同源的玉米克隆MR13和MR50在一些DH后代中检测到缺失变异,特别是用MR13在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的基因组中检测到大幅度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即原来的4.3kb的强信号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40.0kb、2.5kb和2.0kb三条杂交带。这可能与小麦基因组DNA较大的重排事件有关,也可能是由外源的玉米DNA插入造成的。
陈纯贤孙敬三朱立煌
关键词: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加倍单倍体RFLP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