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钦胜

作品数:65 被引量:533H指数:1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5篇化学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南黄海
  • 11篇海域
  • 9篇营养盐
  • 9篇近海
  • 8篇溶解氧
  • 8篇水团
  • 8篇夏季
  • 7篇遗传算法
  • 6篇影响因素
  • 6篇相平衡
  • 6篇相平衡计算
  • 6篇冷水团
  • 6篇长江口
  • 5篇低氧区
  • 5篇上升流
  • 5篇生态环境
  • 5篇南黄海西部
  • 5篇黄海冷水团
  • 4篇大型底栖动物
  • 4篇低氧

机构

  • 59篇国家海洋局第...
  • 3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8篇国家海洋局海...
  • 5篇国家海洋局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济南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65篇韦钦胜
  • 30篇臧家业
  • 17篇王保栋
  • 12篇王宗兴
  • 9篇冉祥滨
  • 8篇葛人峰
  • 7篇战闰
  • 7篇孙霞
  • 7篇胡仰栋
  • 7篇于志刚
  • 7篇安维中
  • 6篇谢琳萍
  • 6篇魏修华
  • 6篇李瑞香
  • 6篇王守强
  • 6篇辛明
  • 5篇刘玮
  • 5篇伍联营
  • 4篇王辉武
  • 4篇傅明珠

传媒

  • 11篇海洋学报
  • 10篇海洋科学进展
  • 6篇海洋开发与管...
  • 5篇海洋与湖沼
  • 4篇海洋科学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计算机与应用...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化工科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石油炼制与化...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技术

年份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0篇2012
  • 8篇2011
  • 15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丙烯酰胺的溶解与搅拌速度和溶解温度的关系被引量:13
2005年
研究了配制条件对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搅拌速度、温度下配制溶液,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最终粘度相差很大,同时发现聚丙烯酰胺溶解形成水溶液后,粘度性质稳定。聚丙烯酰胺在溶解过程中可能形成了一种决定粘度的二次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与配制过程中的搅拌速度、温度等有关,一旦形成此结构,搅拌速度和温度的改变不再对溶液粘度产生影响。
石少波胡仰栋韦钦胜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粘度搅拌速度温度氢键
南黄海春季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受控因素被引量:12
2010年
基于2007年4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南黄海中北部上层海域出现了DO、pH的高值区以及营养盐的低值区,而底层则因有机物的分解,DO和pH较低而营养盐含量较高;受苏北沿岸水、长江冲淡水和/或台湾暖流前缘混合水的影响,南黄海西南部海域表、底层DO含量均较低,但却为营养盐的最高值区,且表层水中无机氮盈余状况的分布与该海域环流状况、尤其是苏北沿岸水的扩展途径密切相关,表现为无机氮相对过剩,而无机磷相对缺乏;南黄海西部沿岸流对营养盐往东南方向的输运态势较为明显,同时,首次从营养盐分布的角度揭示了这一水动力过程;受苏北沿岸水、黄海暖流以及两者之间的南黄海西部沿岸流主体的影响,南黄海斜断面上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和空间结构。
韦钦胜战闰臧家业李瑞香
关键词:南黄海化学要素
黄海陆架锋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黄海陆架锋是影响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生态系统的一种关键的中尺度物理过程,对局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非常重要。不少学者也致力于黄海陆架锋的研究,通过分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不断认识和揭示了陆架锋的产生机制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同时,在锋区环流结构以及陆架锋与一些生态学现象的联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系统总结和归纳黄海陆架锋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陆架锋的生态效应和生态功能,并对今后黄海陆架锋区研究的着力点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开展锋区生态系以及锋区生态系统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有希望成为海洋生态学中新的生长点,同时也为黄海海洋生态学的研究提供新课题。
韦钦胜吕新刚王宗兴王守强臧家业
关键词:陆架锋锋面环流结构生态效应
黄海西部沿岸流系特征分析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被引量:78
2011年
黄海西部沿岸是我国人类活动和海洋经济开发较为集中的地带,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较为强烈,其特殊的地形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该海域的环流复杂多变,沿岸海域各水团与陆架锋以及长江口东北部的锋面一起构成了黄海西部特有的环流体系和背景场,对该海域的物质输运和扩散、海水运动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并制约着沿岸海域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总结了黄海西部沿岸各流系或水团的配置、特性及其与传统上认定的黄海西部沿岸流主体的关系,在鲁南沿岸的流场布局、夏季江苏外海沿岸区域存在北向流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并阐述了各沿岸流系对物质输运的影响,分析了台湾暖流北上在物质输运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黄海西部沿岸流系定量研究中的不足,指出应通过建立沿岸流观测系统、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和调查方式并利用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场调查和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出各水团及锋面的环境要素特征值,以此为基础模式,开展各沿岸流系的划分方法研究,判定陆架锋与黄海西部沿岸流的依存关系,建立沿岸流物质输运影响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估沿岸流物质输运扩散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在物质收支循环中的作用,揭示黄海沿岸的自净能力与沿岸流物质输运的关系,为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韦钦胜于志刚冉祥滨臧家业
关键词:物质输运
冬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11
2010年
通过分析2007年1月12日—2月4日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大部分海域,表、底层海水化学要素分布基本呈现上下均匀状态,这是冬季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的结果,同时黄海西部沿岸流、台湾暖流前缘水、东海北部的气旋式涡旋和黄海暖流也对各要素的分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2)调查海域中北部122°30′~124°00′E,34°42′~36°42′N范围内,底层黄海暖流的增温增盐效应较强,且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并未到达海底,近底层有跃层存在,使底层水既保留了夏季黄海冷水团水的特性,同时又由于黄海暖流的入侵而具有暖水的性质,跃层和夏季冷水团残留水为溶解氧(DO)和pH低值区的产生以及营养盐高值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条件或动力因素。生物化学作用则是形成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而且该跃层也阻碍了各生源要素的垂向输运,使底层水与底层以上水体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化性质。3)冬季南黄海各化学要素除具有垂直均匀分布的特点外,在中北部各断面东侧还存在层化现象或锋面结构,表现为上层的垂直均匀分布和下层的梯度分布,这也是该海域近底层水体层化以及黄海暖流较强的增温增盐效应所致。
韦钦胜周明魏修华臧家业战闰
关键词:南黄海化学要素黄海暖流跃层
海洋中营养盐陆源补充及其对浮游藻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海洋中营养盐陆源补充机制及其对浮游藻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动态,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海洋营养盐的浓度和组成,并导致近海浮游生态系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海域富营养化加剧,非硅藻类赤潮爆发次数明显增加。然而,筑坝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冉祥滨臧家业韦钦胜庞雪辉刘玮刘芳明王以斌王宗兴
关键词:营养盐陆海相互作用
长江口外缺氧区生消过程和机制的再认知被引量:27
2015年
通过对2006~2007年长江口外缺氧区多学科历史资料和相关模拟、遥感资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该缺氧区的生消过程和分布形态及其结构,从水文环流动力学、浮游植物繁殖(导致有机物耗氧分解)以及其他因素等角度综合系统探讨了缺氧区生消及其位置季节性变化的机制,阐释了缺氧区生消过程中多因素的协同作用,揭示了缺氧区分布形态和结构的受控机制.研究表明:冬、春季长江口外的水文环境提供了较低溶解氧(DO)含量的水体,是缺氧区形成的前期背景条件;入夏后,缺氧区逐渐向北发育成熟,受地形、有机物局地分解和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影响,7~8月份长江口外缺氧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的分布特征,其在内陆架具有南、北"双核"结构,并于东部外陆架亦发现一个低氧核心,各部分的缺氧程度也不相同,北部的整体上最强,南部的次之,外陆架上的最弱;夏季北部缺氧区不仅与南部缺氧区的北向分化有关,也是在局地得以发展和加剧的结果,8月达到鼎盛期,9月以后由于层化削弱很快向南退缩并消失;秋季,于南部浙江沿岸存在缺氧区,并在济州岛西南部也形成一DO低值区,但均很快消亡,同时由于所处动力环境的改变还导致外陆架DO低值区外移.跃层强度的变化及其对DO垂向输送阻隔作用的长时间累积效应对缺氧区缺氧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长江口外海域层化区域面积、各流系/水团强度和上升流、锋面、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的季节性变化共同制约着内陆架缺氧区的扩展及其位置的纬向(南北向)移动;黑潮次表层水等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外陆架存在一个DO低值核心的原因所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是济州岛西南部海域DO低值区在秋季得以形成的动力学基础.长江口外特殊的海底地形以及泥质区分布对缺氧区的发育亦具有一定影响.长江口外缺氧区的生消�
韦钦胜王保栋陈建芳夏长水曲大鹏谢琳萍
关键词:长江口缺氧区有机物分解
南黄海西部36°N断面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6
2011年
重点研究了南黄海西部36°N断面水文、生源要素的四季变化特征,阐明了该断面诸参数四季变化的主控因素,并以此反映和指示了与其相关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及黄海暖流具有季节性演替变化规律;秋季跃层以下水体是一部分夏季冷水团残留水和黄海暖流水的混合水;断面西侧在四季均存在小范围的低盐冷水现象(即青岛冷水团),其位置的季节变动跟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边界的变化密切相关。水体层化、生物化学作用以及垂向混合过程是影响各生源要素断面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秋、冬季,均发现断面西侧低盐冷水附近海域有一营养盐高值区;断面深水区乃至黄海冷水团海域在四季均存在营养盐跃层,其与水文跃层、水体稳定度及生物化学作用密切相关。同时,还提出黄海冷水团海域对营养盐具有"夏储(贮)冬输"作用的观点。
韦钦胜葛人峰李瑞香臧家业
关键词:南黄海生态环境黄海冷水团
夏季江苏近海水文化学要素特征及其对沿岸水东北向扩展的指示被引量:10
2012年
1引言江苏海域地形特殊,特别是中部近岸浅海区,水浅流急,又有多股入海径流在此交汇并与沿岸海水混合,形成了颇为复杂的水文动力状况。先前大多研究认为,苏北沿岸水往东南方向流动。对该海域沿岸水北向流动的认识并不多见且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韦钦胜葛人峰李艳范士亮傅明珠
夏季南黄海西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基于2006年夏季对南黄海调查所得的溶解氧(DO)资料,重点分析了DO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南黄海DO的浓度范围为1.36~10.36 mg/L,平均值为7.21 mg/L;DO的水平分布趋势主要受控于环流结构,水体层化和生物化学作用明显影响着夏季南黄海西南部海域和冷水团范围内的DO含量,同时温度也是影响石岛外海、苏北近岸和海州湾东南部-苏北浅滩外侧DO含量的主要因素;从DO的垂直分布来看,30 m层的DO浓度最高,这是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具体表现,而且DO断面分布存在四种典型的类型。总体来看,南黄海西南部底层DO低值现象和受黄海冷水团影响的外海层化区存在的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是调查海域DO分布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韦钦胜魏修华战闰刘璐臧家业
关键词:南黄海溶解氧影响因素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