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颜梅

作品数:6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海平
  • 6篇海平面
  • 3篇海平面变化
  • 3篇海平面上升
  • 3篇潮波
  • 1篇中国海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全球海平面
  • 1篇全球海平面变...
  • 1篇热力学
  • 1篇温室效应
  • 1篇工程设计
  • 1篇KELVIN...
  • 1篇潮波系统
  • 1篇值模拟

机构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颜梅
  • 4篇刘兰
  • 4篇郭明克
  • 4篇于宜法
  • 1篇陈美香
  • 1篇左军成
  • 1篇傅深波
  • 1篇曹越男

传媒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海平面变化和调和常数不稳定性对一些工程设计参数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对石臼所、连云港和坎门验潮站23 a(1975—1997年)水文观测资料进行了逐年调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仅年平均海平面有逐年变化,而且分潮调和常数也存在明显的不稳定性。利用2种方法推算了3个站的23 a天文潮位,一是以某年(例如1975年)的年平均海平面和调和常数,另一是以当年的年平均海平面和调和常数推算3个站的23 a天文潮位。并据实测潮位和2种天文潮位推算值,计算出2种风增(减)水的年极值。由比较发现,3个站的2种年最高(低)天文潮位的最大差值达17-22 cm(-18-14 cm);石臼所和连云港的2种100年一遇风减水的差值均达20-30 cm,坎门的2种100年一遇风增水差值达10 cm。这些差值表明,在人们推算天文潮和计算风增(减)水时,不应该忽视年平均海平面变化和分潮调和常数的不稳定性。由逐年的调和常数计算了每年的海图深度基准面,其23 a的变化幅度在石臼所达11 cm,在连云港达21 cm。拟建沿岸工程点的年最高(最低)天文潮位变化的曲线,年极值风增(减)水变化曲线及海图深度基准面的年变化曲线可以利用工程点两侧长期验潮站的相应曲线经过工程点1 a观测资料推算出的相应值,内插求得。
于宜法刘兰郭明克颜梅
海平面上升导致潮波系统变化的机理(Ⅰ)--基于理论模型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基于沿海峡相反方向传播的Kelvin波,导出了因海平面上升导致潮位振幅和位相变化的特征函数。这2个特征函数有一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可反映出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的变化哪儿是正,哪儿是负。文中计算了海平面上升1 m所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的变化值。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给定的角速率ω来说,正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值的平均值和负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绝对值的平均值ω随纬度φ的增加而减小,而对于一个给定的地理纬度φ来说,正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值的平均值和负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绝对值的平均值随ω的增大而增大。在矩形海湾满足边界条件的解当中,Kelvin波占主导地位,因此,2个特征函数能够用来描述矩形海湾和某些实际海湾中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旋转潮波系统变化的分布特征。
于宜法郭明克刘兰颜梅
关键词:KELVIN波海平面上升
地壳升降对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预测了渤黄东海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值。该模型考虑了温室效应和地壳升降。根据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半日分潮(M2,S2)的振幅变化ΔH(或位相变化Δg)有相似的正负分布模式,全日分潮(K1,Q1)的也是如此。考虑和不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得到的正负分布模式,在黄海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那是由于在黄海存在一个范围很广的海平面变化年速率为负的区域所致。在我国沿岸主要站点,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主要分潮振幅与不考虑的相比,其中M2分潮的差别最大,其差值范围为-1.8~3.3 cm。在主要站点,利用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海图深度基准面、最高和最低天文潮位,与利用原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相比,海图深度基准面的变化范围为-12.4~14.6 cm,最高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7~13.0 cm,最低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9~10.5 cm。
于宜法刘兰郭明克颜梅
关键词: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
全球及中国海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08年
回顾了当前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成果,总结了全球1993~2003年间海平面及比容海平面变化趋势分别在2.8 mm/a、1.2 mm/a左右,在北半球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海水比容变化对海平面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1950~2003年间全球比容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0.3 mm/a。东中国海近10 a的海平面和比容海平面的趋势变化分别为4.93 mm/a、3.18 mm/a,其中盐比容对总比容的贡献远远大于全球尺度上盐比容的贡献,在季节尺度上,比容效应是海平面面变化的主导因素,在年际尺度上,具有准2 a的周期,主要受黑潮和长江径流的影响。南海的海平面和比容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分别为4.7 mm/a、4.2 mm/a,比容海平面的位相比T/P海平面大约提前2个月,年际变化和ENSO高度相关。并提出气候变化的模拟以及区域性海平面的研究是未来海平面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颜梅左军成傅深波陈美香曹越男
关键词:海平面
全球海平面变化的热力学机制研究
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全球海平面变化规律,利用Ishii(2005)的温度、盐度资料计算了热比容、盐比容海平面高度,分析了比容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海平面变...
颜梅
关键词:全球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上升导致潮波系统变化的机理(Ⅱ)--基于数值模拟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潮波基本方程数值模拟了湾口朝南的不同矩形海湾和曲折岸线海湾中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变化。根据矩形海湾中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忽略潮波方程中的非线性项,潮位振幅变化ΔR和位相变化Δθ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基于理论模型在矩形海湾所获得的特征相当接近;当考虑方程中的非线性项时,不包括较深的海湾,正负ΔR的分界线变成1条通过无潮点附近的封闭曲线,而不是线性情况下的1条通过无潮点附近大致东西走向的曲线。另外也发现,在曲折岸线的海湾内,如果忽略非线性项,正负ΔR的分界线是1条通过2个无潮点的半环状的曲线,当考虑非线性项时,出现2条正负的分界线,它们是通过各自无潮点附近的封闭曲线。就ΔR的强度来说,非线性项使得正ΔR的强度减弱,在较浅水海湾中的ΔR强度大于较深水海湾中的强度,海底横向倾斜的海湾中的ΔR强度大于较浅水海湾中的强度。ΔR最强的区域位于无潮点附近的一段ΔR分界线之两侧。
于宜法刘兰郭明克颜梅
关键词:海平面上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