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饶世达

作品数:41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0篇小麦
  • 15篇杂交
  • 14篇杂种
  • 10篇杂种小麦
  • 9篇育种
  • 6篇选育
  • 6篇杂交小麦
  • 5篇制种
  • 4篇杂种优势
  • 4篇杀雄剂
  • 4篇四川盆地
  • 4篇盆地
  • 4篇化学杀雄
  • 4篇化学杀雄剂
  • 4篇不育
  • 3篇性状
  • 3篇杂交制种
  • 3篇制种技术
  • 3篇亲本
  • 3篇种子

机构

  • 41篇四川省农业科...
  • 6篇云南农业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天津市农业科...
  • 1篇凉山彝族自治...
  • 1篇四川省种子管...
  • 1篇绵阳市农业科...

作者

  • 41篇饶世达
  • 26篇蒲宗君
  • 21篇刘仲齐
  • 10篇杨武云
  • 8篇郑建敏
  • 7篇杨梅
  • 5篇廖晓虹
  • 5篇肖子泉
  • 4篇余东梅
  • 3篇李浦
  • 3篇胡晓蓉
  • 2篇黄钢
  • 2篇邹裕春
  • 2篇张志升
  • 1篇张增艳
  • 1篇蒲至恩
  • 1篇张顒
  • 1篇陈国跃
  • 1篇李跃建
  • 1篇梁碧波

传媒

  • 1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四川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麦类作物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作物研究
  • 1篇绵阳经济技术...
  • 1篇绵阳农专学报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2
  • 6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6篇1998
  • 4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省小麦区试品系丰产性及稳定性比较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分析评价区试小麦品系产量的稳定性,为选育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对四川省小麦区试的12个品系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分析。[结果]参试品系XK055-3、SW22514在2种分析方法中的估计结果均表现较好;品系川04品4、04064、04062丰产性、稳产性较差;而对照品种川麦107处于中游水平,产量中等、稳定性好。[结论]西南科技大学选育XK055-3和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SW22514属高产、稳产性苗头品系。
郑建敏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丰产性稳定性
小麦新型化杀剂SC2053诱导花粉败育的机制研究被引量:5
1993年
SC2053是美国 Soegtal 公司研制,并与天津市作物所合作筛选出的一种新型化学杀雄剂。本文报道了 SC2053诱导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结果:SC2053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无影响。其作用在于减数分裂四分体后、花粉粒形成时期,抑制花粉粒的发育进程,使花粉发育停留在单核或二核阶段。在开花期前,又诱导大量花粉粒内含物解体,形成空腔畸型花粉。KI-I 溶液检查,除大都化内含物已解体的花粉粒染色很浅外,内含物未解体的花粉粒因不含或含极少数淀粉,染色亦很浅,均表现为败育。
杨武云饶世达
关键词:小麦SC2053细胞学
全文增补中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的特性及其F_1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粒不育株占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它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基因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而且连锁紧密。但对性状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于的传递率有差异,部分轮回亲本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同一轮回亲本在不同年份间对蓝粒不育株传递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1代杂种优势表现为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筛选出3个杂交种的籽粒产量超过对照15%以上。
蒲宗君饶世达杨武云田宁
关键词:小麦太谷核不育杂种优势
杂种小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被引量:4
1996年
杂种小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成都610066)刘仲齐,饶世达,蒲宗君一、研究价因我所自1970年将T型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引进后,一些单位相继开展了杂种小麦的选育工作。“八五”期间三系杂种小麦、化杀杂种小麦和以温光敏不育系为基础的...
刘仲齐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杂种优势杂交制种
化杀杂种小麦的制种技术
一种化杀杂种小麦的制种技术,属于小麦的杂交制种技术领域,以自育的小麦优良品系SW1862为母本,5275为父本,在田间设置隔离区,母本进入药隔分化期后,将化学杀雄剂SC2053均匀地喷施到小麦叶面上,父本开花后进行人工辅...
饶世达刘仲齐张志升王沁溶肖子泉邹裕春蒲宗君
文献传递
四川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4
2022年
四川杂交小麦研究历经50余载,至今仍在继续.杂交小麦的研究主要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三系法中的T型三系研究较为系统,从不育系的选育、恢复的改良以及组合配制方面均进行了长期研究,尤其针对T型三系恢复源窄,提出了主效恢复基因选择法,极大提高了恢复系的选择效率.在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领域,对其发现、育性转化、改良、组合配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应用成果也很显著,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绵阳32和绵杂麦168、四川省审定的绵杂麦512和绵杂麦638;在化杀两系杂交小麦选育方面,对药剂类型、施药剂量、用药时期等进行研究,培育出2个通过四川省审定的化杀杂交小麦新品种川麦59和川麦69并释放生产应用.同时,针对四川小麦生产实际,对杂交小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罗江陶刘仲齐任勇陶军肖子泉肖子泉饶世达郑建敏郑建敏邓清燕李生荣蒲宗君
关键词:杂交小麦
高产、双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51’产量、抗病性等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明确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新品种的应用价值,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川麦51’的产量、抗病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川麦51’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一个中筋小麦品种,该品种在2年的区试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2.6%和14.2%,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1.4%。采用DPS软件进行区域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川麦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稳定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1’高抗条锈病和中抗白粉病,能够抵御频繁爆发条锈病和偶发白粉病的四川气候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川麦51’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郑建敏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
川麦28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被引量:1
1997年
川麦28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蒲宗君刘仲齐饶世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成都610066)多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川麦28的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要素协调合理,具有高产、稳产、适应范围广等特点,是近10年来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增产幅度最大的优良...
蒲宗君刘仲齐饶世达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稳产性
高产·双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51密肥与播期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加快新品种川麦51的推广应用速度,明确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其应用价值。[方法]在四川省广汉连山地区和四川省金堂县分别开展了川麦51的密度、施肥量试验和播期试验。[结果]在广汉连山地区,施氮量达到12 kg/667m2,基本苗为14.32×104/667 m2时,产量最高,适宜播期为10月26日;在四川省金堂县,施氮量达到15kg/667 m2,基本苗为16.1×104/667m2时,产量最高,最佳播期为10月28日。[结论]川麦51适宜在四川省内各麦区及云南、贵州、湖北、陕西汉中等部分麦区种植,一般在10月底播种,基本苗保持在16×104/667 m2以上。
郑建敏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播期
《四川小麦》专著
余遥饶世达任正隆李跃建黄钢
《四川小麦》是四川省第一部小麦技术理论专著,共21章72万字。系统总结了长期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在小麦育种、栽培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研究以及生产上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或观点。...
关键词:
关键词:四川小麦育种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