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兰兰

作品数:29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7篇儒家
  • 7篇先秦儒家
  • 6篇原始儒家
  • 3篇社会
  • 3篇中庸
  • 2篇道德
  • 2篇修身
  • 2篇义利
  • 2篇义利观
  • 2篇治世
  • 2篇儒学
  • 2篇社会主义
  • 2篇社会主义核心
  • 2篇社会主义核心...
  • 2篇社会主义核心...
  • 2篇疏漏
  • 2篇内圣
  • 2篇内圣外王
  • 2篇仁学
  • 2篇主义

机构

  • 20篇河北大学
  • 8篇河北金融学院
  • 2篇大理大学

作者

  • 21篇马兰兰
  • 8篇陈鹏
  • 5篇李振纲
  • 3篇刘伟
  • 1篇崔翔

传媒

  • 4篇郑州轻工业学...
  • 2篇宁夏社会科学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北华航天工业...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学术探索
  • 1篇湖南工程学院...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宁波职业技术...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儒家道德文化与当前国民教育的融合
2014年
儒家道德文化中包含很多文化精华,其中很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对于当前的国民教育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关于"道",儒家主张士志于道,人应该秉持建功立业的信念对社会有所担当;关于"德",儒家认为事举而中、中庸至德,中庸之道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适当方法;关于"仁",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是,儒家道德文化并非尽善尽美,其消极因素必须摒弃,比如,道德至上,助长独裁与专制;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实行双重道德标准,此点常被统治者所利用;过分依赖自律,难以自然实现国家安定和谐;等等。要实现儒家道德文化与当前国民教育的融合,首先要大力宣传普及优秀的儒家道德文化;其次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
马兰兰崔翔
关键词:中庸修身治世国民教育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原意解读被引量:1
2015年
先秦儒家义利观主要包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义利关系方面的思想。孔子对义利主体进行了明确区分,最典型的莫过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君子"是指居社会高位的统治阶层,"小人"是指居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对于统治阶层,要使他们明白仁义之所在即是国家大利,而谋取国家利益之途就是实行德治,惠泽于民,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对于普通民众,要告知他们物质利益之所在,并对其因势利导,加以道德教化,使之合理正当地谋取利益。孟子的义利思想多是从政治层面针对在位统治者而阐发的,认为统治者为政应首先"制民之产",然后才能"驱而之善"。孟子通过区别"士"与"民",明辨"恒产"与"恒心"之间的关系,为孔子德治理念中"先富后教"的具体主张找到了理论依据。在孟子看来,"士"的历史使命是救世担当和培养独立的理想人格,而"民"的任务首先是足食富之,然后才是道德教化。荀子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主张在对利益主体进行明确划分的基础上,在政治层面应对统治阶层提出崇仁尚义、不与民争利的要求;对于下层民众的物质需求,则要求统治者养欲教民、实行先秦儒家的王道之治。不同于孔孟的是,荀子倾向于从人性论的角度为人的利欲根源寻找理论依据。先秦儒家并不否认人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行为,只是要求不同利益主体应在具体情况下对利益的选择保持合理的价值取向。如何从现代角度更好地去理解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从而实现其现代转换,这是当下亟待推进的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环境,如何求利、怎样权衡利益的取舍,先秦儒家利益观可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薛振春刘伟马兰兰
关键词:义利观孔子荀子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对先秦儒家而言,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成就理想人格即圣人。圣人人格的完善过程便以仁为核心在忠、孝、义、礼等多重维度下展开并实现,先秦儒家称其为“成仁”。仁的生发依据在己不在人,由内不由外,人性论成为贯通先秦儒家成仁理路的逻辑...
马兰兰
关键词:先秦儒家哲学思想价值体系
论先秦儒家“平天下”的二律背反
2016年
先秦儒家的天下观念不仅是疆域范围,更是具有文明教化的价值理念。先秦儒家"平天下"代表一种反思与批判社会现实的道义担当并以文明教化与价值认同为核心的价值指向。但是,先秦儒家平天下所蕴含的价值应然性却与历史实践的实然效果并非一致。这不仅体现在先秦儒家平治天下的道义自觉与社会责任无从落实,而且当先秦儒家平天下的超越性价值遭遇现实中政治与军事的外力因素,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儒家为了自身生存与学派延续,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结果导致平天下本身的逻辑理路在现实价值指向上发生偏离,沦为专制君权的卫道者。因此,厘清先秦儒家平天下理论本身的逻辑论证无疑对儒学本身及其在现代社会价值重构具有重大意义。
马兰兰李振纲
关键词:先秦儒家平天下内圣外王
理想与现实的断层:从颜回好学乐道窥视儒家成仁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孔子之仁作为主体道德修为的至高境界是超越性终极关怀,无关外在因素,只需主体具备"我欲仁"及"为仁由己"自由意志,实现仁之境界在己不在人。然而,儒家主张学以致道,人作为承载与实现仁的主体却是无法脱离诸多具体条件的现实存在者,主体在求学问道成仁的修德过程中,感官欲求、问学思辨、情感流露等使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被决定者。因此,主体为学求仁的条件性满足与仁之境界实现的无条件性存在内在张力。颜回安贫乐道的贤德之举让身处道之不行的孔子深感志同道合的慰藉与死守善道的决心。儒家仁道理想既高且远,孔颜师徒穷且益坚,即使时运不济,仍旧不降其志。颜回好学乐道却早殇的个人命运以及儒家仁道世之难容的现实困境与仁学价值完满性的理想预设存在断层,且实难跨越。
马兰兰李振纲
关键词:孔子颜回
孟子的道统建构论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2017年
儒家道统传承中,人以德为圣,理以道为尊。以性善论推导王道,并以道为治理国家的至高原则,期望以道统约束政统,使王权按照儒家之道有序运行,这是孟子对儒家道统的建构之功。孟子的道统建构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可以借鉴孟子重视主体心性的道德修养工夫,发掘主体自身的自觉与自愿力量,从而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心认同;二是从孟子以民为本旧传统中开掘社会主义新民主,从传统社会以仁心推仁政的理路开启社会主义"新王道",使国家真正担当起国家富强、人民安居的道义责任。
张羽马兰兰
关键词:道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先秦儒家仁学向度:情感与理性的二维张力
2017年
先秦儒家仁学情理向度中,孝亲与礼制的理论初衷及价值预设与后世产生的现实后果是一个两两相异的过程。孝作为行仁之本,以家族私谊拓展为社会公德。秦汉之后,儒学自身地位与身份发生变化,地位与身份的转变引起社会影响的变化,使其不自觉流为君主御用统治工具或麻痹百姓的思想武器。礼作为私德只能正己,同时推衍为公德以正人。礼在正己与正人之间难能自洽,同时礼从"自律"向"他律"相异衍化。政治运作恰恰是统治者以自律性正己之礼赋予他律性并拿来正人,后果自然不免使以道德相标榜的政治异化为不道德政治。
马兰兰
关键词:先秦儒家
对先秦儒家学以志道的解读
2015年
"学"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一生就是一个志学明道成仁的典范,孟子私淑孔子,承孔子之绪,以人性善立论,将孔子志学成仁思想进行内在发挥,提出反求诸己的为学修养之道;荀子侧重人性恶因素的照察,从实现王制的外在规范方面将孔子"学"以至"圣"的观点进行现实考量,对先秦儒家君子之"学"的现实诉求和道义关怀进行了颇有深度的理论探索。
田锦宗刘伟马兰兰
关键词:先秦儒家修养
论原始儒家“中庸”理念之变异被引量:2
2017年
中庸的变异根源于原始儒家道德理论兼摄本体与工夫的双重性格,其内在根据源于其心性理论。原始儒家将主体之心作为统摄形上本体与道德工夫的结合点,本体之天回落于心,统摄主体性情其表现形式即为"中";心外显于主体修身与治世的道德实践。然而,原始儒家将治身与治世融为一体存在明显的弱点:中庸以"仁"为价值旨归和本体论归宿,但历史上几经变异后的中庸仅仅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向,却忽视其本体论层面的价值,而中庸变异的过程也是学术屈从于专制的过程。
陈鹏马兰兰
关键词:中庸原始儒家道德
论先秦儒家“义利之辩”
义与利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其他学者对义利观念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儒家思想中,对义与利之间关系的阐述,是区分不同领域,针对不同对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各自不同的具体的义利主...
马兰兰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之辩义利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