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勤

作品数:206 被引量:741H指数:15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8篇期刊文章
  • 3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5篇冶金工程
  • 13篇化学工程
  • 7篇机械工程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理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47篇合金
  • 28篇复合材料
  • 28篇MOSI
  • 28篇复合材
  • 22篇合金化
  • 21篇硅化钼
  • 20篇金属
  • 20篇二硅化钼
  • 19篇MOSI2
  • 16篇显微组织
  • 16篇复合粉
  • 15篇机械合金化
  • 15篇粉体
  • 14篇复合粉体
  • 13篇金属间化合物
  • 13篇硅化物
  • 13篇不锈
  • 12篇纳米
  • 12篇FE3SI
  • 11篇热压

机构

  • 19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9篇西北工业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太原科技大学
  • 8篇西安工业学院
  • 6篇河南城建学院
  • 3篇兰州工业学院
  • 3篇天华化工机械...
  • 3篇兰州威特焊材...
  • 2篇聊城大学
  • 2篇南昌航空工业...
  • 2篇兰州城市学院
  • 2篇中北大学
  • 2篇甘肃土木工程...
  • 2篇首钢岷山机械...
  • 2篇兰州威特焊材...
  • 1篇兰州工业高等...
  • 1篇肃蓝科石化高...
  • 1篇德州科技职业...
  • 1篇化学工业设备...

作者

  • 205篇马勤
  • 44篇贾建刚
  • 37篇季根顺
  • 34篇周琦
  • 33篇郭铁明
  • 22篇陈辉
  • 20篇任娟红
  • 17篇康沫狂
  • 15篇安亮
  • 15篇杨延清
  • 12篇张建斌
  • 9篇邵大卫
  • 8篇朱雪斌
  • 8篇黄庆学
  • 7篇宋秋香
  • 7篇邹欣伟
  • 7篇王静宜
  • 7篇阎秉钧
  • 6篇姚立阳
  • 6篇王翠霞

传媒

  • 18篇热加工工艺
  • 15篇材料热处理学...
  • 12篇兰州理工大学...
  • 10篇甘肃工业大学...
  • 10篇有色金属
  • 8篇金属热处理
  • 7篇稀有金属材料...
  • 6篇甘肃科技
  • 6篇材料导报
  • 5篇粉末冶金技术
  • 4篇摩擦学学报
  • 4篇中国有色金属...
  • 4篇第八届全国工...
  • 3篇材料研究学报
  • 3篇复合材料学报
  • 3篇金属热处理学...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甘肃科学学报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化工机械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0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38篇2011
  • 8篇2010
  • 15篇2009
  • 18篇2008
  • 10篇2007
  • 6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2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在模具中的应用研究
1995年
考察了等温淬火温度和时间对60si2MnA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钢的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强韧性良好。原因在于其特有的组织形貌以及贝氏体为无碳化物贝氏体。应用于模具上,使用寿命可提高4~5倍,达到基体用LD的水平。
阎秉钧马勤王国梁俞强余历军
关键词:淬火模具钢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
温轧态稀土铝锂合金高应变速率超塑性被引量:3
2002年
根据动态再结晶诱发超塑性原理,对温轧态含铈(0.12wt%Ce)2090型Al-Li合金进行高温拉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合金在应变速率为8×10-2s-1、变形温度440-560℃范围内具有超塑性,最大延伸率达410%。同时,观察了高温拉伸前后的显微组织变化,讨论了动态再结晶诱发超塑性的机制。
马勤
关键词:应变速率超塑性
静态煅烧法除SiC微粉中碳杂质的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由于SiC在电子半导体方面有较大应用,纯度要求就成为主要限制,尤其是碳杂质的影响。本实验对SiC微粉首先经过不同温度的煅烧测定烧失率确定最佳煅烧温度,然后在最佳煅烧温度下通过不同保温时间测定烧失率确定最佳保温时间,对粉体进行DTA-TG测定分析样品质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最后对实验前后的样品进行XRD物相分析,最终得到除碳最佳煅烧温度900℃,最佳保温时间3h。
付仲超马勤姜涛
关键词:SIC
00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的高温软化机理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热/力模拟实验方法对热轧态00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DSS)进行低应变高温平面变形试验。结果表明,在应变速率分别为0.1s-1和2s-1,变形温度900~1200℃条件下,双相不锈钢的峰值变形抗力随变形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加,在各变形温度下,其差值达到30~80MPa。在1000~1200℃变形温度区间,铁素体组织发生完全的动态回复以及再结晶软化,部分奥氏体主要通过孪生变形及亚晶的形成进行软化。
赵科巍马勤张红霞王佳
关键词:金属材料孪生变形
套筒裂纹分析及热处理工艺改进
2006年
张平祥赵丽琴马勤
关键词:热处理工艺改进套筒零件探伤检验
制备工艺对铜包裹MoSi2复合粉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2009年
采用非均相形核法制备了铜包裹MoSi_2复合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复合粉体的物相组成,用热分析仪分析了复合粉体在加热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粉体在室温~1 000℃时,铜和MoSi_2未发生化学反应,两者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在酸性(HCl)环境中制备的复合粉体中存在氧氯化铜,它在250℃左右分解为CuO、CuCl并释放出水蒸气,在420℃左右CuCl熔化,800℃左右CuO分解为Cu_2O并释放出氧气;在中性环境中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分散剂制备的复合粉体中,铜的氧化程度降低,从室温升到1 000℃只存在CuO的分解;MoSi_2颗粒越细小,Cu_2O微晶的形核率越高,晶粒尺寸越小,CuO的分解温度越高。
郭铁明季根顺马勤周琦贾建刚
关键词:MOSI2热稳定性
机械活化/热压Fe_3Si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被引量:12
2007年
研究了Fe和Si(原子比为:Fe:Si=3:1)混和粉末在高能球磨过程中的物相转变和形貌变化.结果表明,球磨可以生成α-Fe(Si)固溶体,而没有生成Fe3Si金属间化合物,球磨后的固溶体粉末表现为典型的层状结构.球磨不同时间所得到的固溶体粉末在860℃下退火1h可以生成D03型的氏Si金属间化合物.对球磨20h的混和粉末在1100℃、15~20MPa下热压烧结15min也可以得到D03型结构的Fe3Si金属间化合物,延长烧结时间,Fe3Si的有序度会下降,密度有所提高.
贾建刚马勤吕晋军周琦季根顺郭铁明
关键词:FE3SI机械活化热压烧结
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7年
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复合材料是受自然界中贝壳结构的启发而设计的一种新型高温结构材料。概述了几种不同体系的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大多数的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复合材料是以金属间化合物作为基体,以金属作为夹层来改善金属间化合物的脆性问题的。此外还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对这类新型叠层复合材料的许多不足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初步的想法。
郭鑫马勤季根顺刘龙江
关键词:金属间化合物脆性仿生结构叠层复合材料
Cu-N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
采用粉末冶金液相烧结技术制备了Cu-Ni/C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密度、气孔率、显微组织、物理性能和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Ni/C复合材料随着铜含量的增加密度增大,石墨的分布更均匀,耐磨性能更好。
赵闯马勤任娟红
关键词:粉末冶金显微组织摩擦学性能
文献传递
Fe-S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非平衡制备
研究了摩尔配比为3:1的Fe、Si混合粉末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物相组成及其演变。结果表明:摩尔比为3:1的Fe、Si混合粉末机械合金化的最终产物为a-Fe(Si)过饱和固溶体,而没得到Fe3Si金属间化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
葛朝进马勤贾建刚任娟红
关键词:机械合金化自蔓延高温合成金属间化合物物相分析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