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发平

作品数:13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广东省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乙肝
  • 3篇梗死
  • 2篇蛋白
  • 2篇凝血
  • 2篇贫血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抗凝
  • 2篇红细胞
  • 2篇标志物
  • 2篇丙肝
  • 1篇蛋白C
  • 1篇蛋白S
  • 1篇蛋白原
  • 1篇地中海贫血
  • 1篇心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机构

  • 11篇湛江中心人民...
  • 1篇广东医学院

作者

  • 12篇高发平
  • 6篇陈华英
  • 6篇洪流
  • 3篇林伟华
  • 2篇何艳
  • 2篇宁学玲
  • 2篇曾梦如
  • 2篇黎阳
  • 2篇宁学洪
  • 1篇林伊萍
  • 1篇庞伟鸿
  • 1篇宁丹霞
  • 1篇聂晓辉
  • 1篇林国连
  • 1篇许景宁
  • 1篇张家明
  • 1篇陈雅雯
  • 1篇黄秀红

传媒

  • 2篇河北医学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当代医学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湛江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湛江地区健康成年人不同年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参考值并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北京众驰伟业ZL9000C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湛江地区1088例不同年龄组的健康成年人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仪器厂家提供的参考值作比较。结果:同年龄不同性别组间全血黏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不同年龄同性别组间全血黏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不同年龄组全血黏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和仪器厂家提供的参考值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分别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参考值,更能准确反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对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更有参考价值,为本区域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洪流陈华英曾梦如高发平黎阳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参考值
肝素抗凝治疗心肌梗死实验室监测指标选择探讨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素抗凝治疗心肌梗死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监测意义。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APTT、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A,对79例心肌梗死患者和408名健康对照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患者APTT低于正常对照值1.5倍的有75例;ATⅢ:A在50%~70%的有28例,〈50%的有5例。治疗后APTT低于正常值1.5倍的有21例,高于正常值3倍的有8例;ATⅢ:A〈50%的有3例。结论 APTT,ATⅢ:A可做为肝素抗凝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测指标。
陈华英林伟华何艳洪流高发平宁丹霞
关键词:肝素心肌梗死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AT-Ⅲ、PC和PS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AT-Ⅲ、PC、PS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AT-Ⅲ、PC、PS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AT-Ⅲ和PS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PC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Ⅲ、PC、PS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洪流陈华英黄秀红聂晓辉高发平
关键词:脑梗死蛋白C蛋白S
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地中海贫血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应用beckman-couler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5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50例的地中海贫血患者(观察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参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中荧光率网织红细胞(MFR%),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显著性增高(P<0.05),RBC、MCV、Hb明显下降(P<0.05)。结论网织红细胞参数为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较好的指标;血常规中红细胞参数以MCV为最有筛查、诊断价值。
何艳高发平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网织红细胞参数红细胞
血小板抗原基因的分型与配型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血小板基因分型及配型的探导,以便确定临床血小板输注的安全和疗效。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湛江市72例患者(人血小板抗原)的HPA1-5系统等位基因进行分型,由湛江市血液中心提供相配型的血小板为其进行成份血小板输注。结果:经血小板基因配型的吻合组血小板输注后CCI1、CCI24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血小板基因分型与配型可以提高临床输注血小板的安全性和疗效。
林国连高发平陈雅雯
关键词:基因分型临床疗效
纤溶系统标志物的变化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和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并选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STA-R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和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组较UAP组、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组较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AT-Ⅲ、PC、PS活性和Fg、FDP、D-D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溶系统失衡,其中AMI和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其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的参与,联合测定上述标志物,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疗效观察。
洪流林伟华陈华英曾梦如高发平
关键词:纤溶系统冠心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类
1143例患者输血前4项检验结果的流行病学研究
2005年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住院患者受血前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的感染情况,为输血治疗安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与梅毒采用ELISA法和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测试,并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143例患者受血前检测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9.88%、2.45%、0.96%和0。校正后的感染率分别为9.92%、2.18%、0.95%和0.04%,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相应各病的感染率。结论对受血治疗患者进行相应传染病检测,输血前感染性病原体感染情况,掌握感染证据,为评价治疗疗效提供保证。
宁学玲宁学洪高发平
关键词:乙肝抗-HBS丙肝抗-HIV流行病学
三种测定红细胞比积(HCT)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2004年
高发平
关键词: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增多症贫血烧伤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中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8年
目的分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PCC)中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依据2010版《中国药典》,分别采用不同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盐离子浓度、标准品与不同厂家试剂,测定PCC中凝血因子活性,分析影响PCC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测定的因素。结果结果显示,前处理、盐离子浓度、标准品与不同厂家试剂是影响凝血因子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 PCC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上需加以重视。
陈华英林伟华洪流许景宁高发平
关键词: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影响因素
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132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按梗死范围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度脑梗死组和重度脑梗死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南京神州英诺华公司生产的PL-11全自动血小板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分析其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病情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中老年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高于急性期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期组MAR高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恢复期组MA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MAR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重度脑梗死组MAR高于轻中度脑梗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增强是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与45岁以上中老年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梗死面积有重要关系,观察其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洪流张家明陈华英黎阳高发平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