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仁智

作品数:14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5篇手术
  • 4篇胃癌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生成
  • 2篇诊治
  • 2篇诊治体会
  • 2篇乳腺
  • 2篇肿瘤血管
  • 2篇肿瘤血管生成
  • 2篇外科
  • 2篇胃肿瘤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瘤血管
  • 2篇结肠
  • 1篇血管密度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亚群

机构

  • 14篇泸州医学院附...
  • 3篇泸州医学院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4篇魏仁智
  • 7篇易国平
  • 6篇徐亮
  • 6篇王元正
  • 6篇左怀全
  • 4篇周业江
  • 4篇吴斌
  • 3篇董虹亮
  • 3篇付华
  • 2篇熊玉霞
  • 2篇刘庆
  • 1篇吕廉捷
  • 1篇綦小龙
  • 1篇邬关德
  • 1篇张培明
  • 1篇姚晖
  • 1篇陈代伦
  • 1篇刘春
  • 1篇任作群
  • 1篇綦晓龙

传媒

  • 5篇泸州医学院学...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四川肿瘤防治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叶状囊肉瘤2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临床特点 ,强调外科手术对其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该院1988~ 2 0 0 2年收治的 2 4例乳腺叶状囊肉瘤 ,根据其患者年龄、原发肿瘤大小、有无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 ,选择局部包块切除术、单乳切除术或改良根治术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并对术后病理进行组织学分类 ,全组病例均获随访。结果 局部复发 6例 ,远处转移并死亡 2例 ,术后病理高分化 17例 ,中分化 5例 ,低分化 2例 ,5年生存率 91.7%。结论 乳腺叶状囊肉瘤发病率低 ,多数病例病理分化较好 ,病程进展缓慢 。
左怀全徐亮王元正魏仁智吴斌
关键词:叶状囊肉瘤病理
结肠恶性肿瘤与急性阑尾炎并存24例分析
2003年
目的 :探讨结肠恶性肿瘤并存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 ,以减少其误诊及漏诊率。方法 :回顾 2 4例以急性阑尾炎为临床表现的结肠恶性肿瘤诊治经过。结果 :4例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14例术中发现急性阑尾炎与结肠恶性肿瘤并存 ;4例术中未发现结肠肿瘤 ,术后 1个月~ 6个月再次入院确诊为癌 ,行结肠癌根治术 ;2例外院阑尾切除后以右下腹包块转入我院。结论 :结肠恶性肿瘤与急性阑尾炎并存 ,常易引起误诊漏诊 ,为提高确诊率 ,对 40岁以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详细询问病史 ,术前实施相关检查 。
王元正左怀全魏仁智吴斌
关键词:结肠恶性肿瘤急性阑尾炎误诊漏诊率确诊率
成人肠套叠33例临床分析
2000年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10年我院手术治疗的 33例成人肠套叠。结果 :术前确诊 16例 ,占 48.5 % (16 / 33)。 33例中有 2 3例肠道肿瘤 (6 6 .7% ) ,恶性 15例 (45 .5 % )。 2 5例行不同肠段切除术。结论 :提高对成人肠套叠的认识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检查应首选B超 ,治疗则首选手术。
易国平魏仁智王元正吴斌董虹亮左怀全
关键词:成人肠套叠B超根治性手术
T淋巴细胞亚群和肿瘤免疫学的研究
1994年
采用抗人T淋巴细胞CDMcAb系列次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法测定53例恶性肿瘤病人和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结果表明:CD_2(T细胞总数)、CD_4(T_H)及CD_4/CD_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CD_8(Ts)明显高于正常值(P<0.001).说明T细胞亚群紊乱和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在肿瘤病因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上述检测结果手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20),其原因可能与手术、创伤、麻醉、术后采血时间、癌瘤临床分期、组织类型等因素有关。
邬关德吕廉捷刘德琪李世宁马跃荣任作群杨成万陈代伦刘金龙张培明魏仁智
关键词:肿瘤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
结肠癌急性肠梗阻的外科处理
2002年
目的 :探讨结肠癌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6年 4 1例结肠癌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Ⅰ期切除 32例 ,其中 2 1例Ⅰ期吻合 ,11例Ⅱ期吻合 ,吻合口漏各 1例 ;Ⅱ期切除吻合 2例 ,单纯结肠造瘘 7例。死亡 3例 ,病死率 7.32 %。结论 :对一般情况较好 ,无重要脏器严重合并症者 ,应力争Ⅰ期切除 ;对肠管充血水肿不重者应争取Ⅰ期吻合。结肠次全切除术是值得推广的治疗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的方法。
易国平魏仁智刘庆
关键词:结肠癌急性肠梗阻外科手术
带蒂肝癌6例诊治体会被引量:2
1998年
周业江王元正魏仁智易国平
关键词:肝癌
重症胰腺炎89例外科治疗
2002年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治疗。方法 :总结分析 89例SAP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手术治疗组 5 0例 ,死亡 3例 ,病死率 6 %。早期手术治疗组 39例 ,死亡 7例 ,病死率 17.95 %。结论 :SAP早期尽量避免手术打击 ,首选非手术治疗 ,后期若合并坏死组织继发严重感染应手术引流。
易国平徐亮魏仁智刘庆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SAP手术治疗病例分析
幽门管部胃癌56例诊治体会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幽门管癌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病理确诊的56例幽门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本组起病年龄≥40岁者占96%(54/56),其中≥50岁者占71%(40/56),病程1~3年者占89%(50/56)。胃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5%(18/52),胃肠钡餐均误诊(0/12)。以局部肿块为表现者20例,术中均获正确诊断;以慢性溃疡瘢痕为表现者36例,除8例术前确诊外,余均误诊为良性溃疡,术后PTNM分期为T1/2占83%(30/36),N0占78%(28/36),M0为100%(36/36)。结论:胃镜和胃肠钡餐对幽门管癌的诊断价值有限,超声内镜可望提高术前检出率,术中宜常规行病理学检查。
周业江易国平徐亮魏仁智王元正吴斌
关键词:胃肿瘤
Granzyme B在原发及淋巴转移性胃癌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Granzyme B(GrB)表达在肿瘤血管生成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细胞毒T淋巴细胞为内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35例胃癌及其中23例淋巴转移癌细胞GrB蛋白的表达;同法检测35例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GrB的表达在无淋巴转移的胃癌高于有淋巴转移者,但无显著性差异,但淋巴转移灶的胃癌细胞GrB阳性率较相应的原发肿瘤显著增高(P=0.038);胃癌GrB与VEGF表达的同步率达57.1%,两者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而GrB表达水平与胃癌MVD呈显著负相关(r=-0.421,P=0.012);GrB阳性胃癌无论其VEGF表达水平如何,其MVD无显著差异; VEGF阳性胃癌MVD与GrB的表达状态明显相关,GrB阳性者MVD显著下降(P=0.023),在VEGF阴性胃癌中也有类似结果;GrB+&VEGF-表型胃癌MVD最低,VEGF+&GrB-表型胃癌MVD最高,两者有显著性的差异(P= 0.013).结论:胃癌细胞GrB表达可能有助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但也可能有助于淋巴转移胃癌细胞的存活.
周业江熊玉霞易国平徐亮夏冬魏仁智
关键词:胃癌颗粒酶B血管生成淋巴转移
胃癌树突状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浸润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胃原发癌35例及其中淋巴转移癌23例组织中S-100^+DCs的密度,同法检测35例胃原发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随着胃癌浸润程度的增加,间质S-100^+DCs密度的下降,浆膜浸润的胃癌S-100^+DCs密度显著下降,S-100^+DCs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0.023);有淋巴转移胃癌S-100^+DCs密度明显低于无淋巴转移者,但无统计学意义;在胃癌转移的淋巴结.随着胃癌转移程度的增加,S-100^+DCs密度显著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923,P<0.01);VEGF阳性表达的胃癌S-100^+DCs密度明显低于VEGF阴性表达的胃癌(P=0.157),两者呈负相关(r=-0.128,P=0.464),但均无统计学意义;S-100^+DCs低密度胃癌的MVD显著高于S-100^+DCs高密度胃癌(P=0.013);高MVD胃癌S-100^+DCs密度明显低于低MVD胃癌,胃癌MVD与S-100^+DCs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 -0.322,P=0.059).结论:胃癌组织的S-100^+DCs浸润程度与胃癌侵袭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胃癌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活力密切相关,胃癌细胞释放的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可能是肿瘤源性免疫逃逸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周业江梁建群綦晓龙熊玉霞易国平李显蓉魏仁智
关键词:胃癌树突状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