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麦晓燕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基因
  • 6篇动脉
  • 4篇新生内膜
  • 4篇新生内膜形成
  • 4篇转染
  • 4篇转染抑制
  • 4篇氯吡格雷
  • 4篇内膜
  • 4篇颈动脉
  • 4篇基因转染
  • 4篇基因转染抑制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细胞
  • 3篇细胞色素
  • 3篇细胞色素P4...
  • 3篇氯吡格雷抵抗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机构

  • 7篇沈阳军区总医...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麦晓燕
  • 8篇郭亮
  • 7篇韩雅玲
  • 5篇闫承慧
  • 4篇郭鹏
  • 4篇邓捷
  • 3篇李毅
  • 3篇李少华
  • 2篇荆全民
  • 2篇申晶
  • 2篇徐宁
  • 2篇张效林
  • 2篇李源
  • 1篇王效增
  • 1篇刘安恒
  • 1篇杨静
  • 1篇李成洋
  • 1篇王守力
  • 1篇王冬梅
  • 1篇王祖禄

传媒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09
  • 9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脑梗死大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被引量:6
2008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表达神经元表面标志物,提示其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拟进一步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观察,于2004-12/2007-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16周龄雄性SD大鼠6只,1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只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方法:取第2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48h行BrdU标记。脑梗死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mL细胞悬液,约含有3×106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脑内的存活情况及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后28d,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脑梗死灶(海马)边缘聚集大量BrdU阳性细胞,而健侧脑组织中BrdU阳性细胞数量相对较少。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入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脑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郭亮麦晓燕申晶徐宁杨静李源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脑梗死
腺病毒介导CREG基因转染抑制兔颈动脉球囊拉伤后新生内膜形成
目的以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腺病毒载体介导使CREG基因在损伤血管中大量表达,观察CREG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型转换的调控及对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以期深入探讨CREG基因在PCI术后再狭窄防治中的作...
郭亮韩雅玲闫承慧郭鹏邓捷麦晓燕李少华
文献传递
细胞色素P450 3a4基因894C>T、12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关系的探讨
研究背景和目的: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是目前支架植入术后的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然而由于个体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反应性存在差异,部...
麦晓燕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抵抗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的单中心随机对照预试验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整、优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7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305例,计算机随机分为优化组(n=154)及标准组(n=151)。氯吡格雷抵抗(CR)定义为氯吡格雷治疗24h后血小板聚集率(PAR)降低<10%。标准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优化组非CR患者接受标准两联抗血小板治疗,CR患者在标准两联治疗基础上加服西洛他唑6个月。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心肌梗死(MI)和缺血性卒中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MI、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外周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结果优化组及标准组CR患者分别为41例和33例。优化组CR患者PAR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后(64.5%±12.1%)显著低于单纯应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77.5%±12.1%,P<0.001)。随访1年后,优化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5.8%)较标准组(9.3%)下降37%,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257)。优化组心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下肢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7%,标准组为14.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97),但优化组有降低趋势。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优化组CR患者的主要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9.5%,与标准组CR患者(36.4%)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根据PAR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改善CR患者的长期预后,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李毅韩雅玲王守力李成洋麦晓燕王效增荆全民王祖禄王冬梅
关键词: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
腺病毒介导CREG基因转染抑制兔颈动脉球囊拉伤后新生内膜形成
目的以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腺病毒载体介导使CREG基因在损伤血管中大量表达,观察CREG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型转换的调控及对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以期深入探讨CREG基因在PCI术后再狭窄防治中的作...
郭亮韩雅玲闫承慧郭鹏邓捷麦晓燕李少华
文献传递
腺病毒介导CREG基因转染抑制兔颈动脉球囊拉伤后新生内膜形成
目的以免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腺病毒载体介导使CREG基因在损伤血管中大量表达,观察CREG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型转换的调控及对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以期深入探讨CREG基因在PCI术后再狭窄防治中的作...
郭亮韩雅玲闫承慧郭鹏邓捷麦晓燕李少华
文献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以线栓法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大鼠23只,随机分为3组,早期MSC治疗组(8只)、晚期MSC治疗组(8只)和对照组(7只)。术后每3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28天后处死大鼠,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SC进入大鼠体内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早期MSC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前,MSC治疗14天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MSC治疗28天后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5-溴脱氧尿嘧啶双染细胞。晚期MSC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早期静脉注射MSC治疗可明显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郭亮麦晓燕申晶徐宁刘安恒李源
关键词:脑缺血间质干细胞再灌注神经元
腺病毒介导E1A激活基因阻遏子基因转染抑制兔颈动脉球囊拉伤后新生内膜形成
目的以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腺病毒载体介导使E1A激活基因阻遏子基因在损伤血管中大量表达,观察CREG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型转换的调控及对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以期深入探讨CREG基因在PCI术后再狭...
郭亮韩雅玲闫承慧郭鹏邓捷麦晓燕
文献传递
女性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PCI疗效
2008年
目的分析女性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12月CTO的连续病例,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脉造影资料、PCI成功率以及院内并发症。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大[(69±7)岁vs(59±11)岁,P〈0.01],住院时间长[(11±5)dm(8±3)d,P〈0.01],糖尿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压发生率比男性多(42% vs 29%,51%vs 42%,54%vs41%,均P〈0,05),心功能不全明显高于男性(31%vs11%,P〈0,01),且CTO闭塞时间超过12个月比例明显高于男性(57%vs39%,P〈0,01)。典型心绞痛表现较男性少(58%vs76%,P〈0.01),男性患者多有吸烟史和饮酒史(15%vs47%,18.1%vs32%,均P〈0.05)。女性患者多支病变、病变残端刀切状,闭塞端≥15mm,病变近端及病变处钙化比例均高于男性组(42%vs20%,42%vs29%,19%vs10%,均P〈0.05)。女性CTO患者行PCI术成功率低于男性组(83%vs92%,P〈0.01)。女性组CTO患者术后1年无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生存率(MACCE)低于男性组(P〈0.05)。结论女性CTO患者人群年龄偏大,易感因素多,病变特征比较复杂,手术成功率低,预后差。
麦晓燕韩雅玲郭亮荆全民李毅张效林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慢性完全闭塞女性
细胞色素P450 3A4 894C>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3A4(简称CYP3A4)894C>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入选300例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AR)分为病例组(CR组)和对照组(非CR组)。排除2周内曾服用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啶者。患者入选后均给予氯吡格雷600mg和阿司匹林300mg负荷量治疗,并在服药前和服药后24h分别测定5μmol/L腺苷二磷酸诱导的PAR,根据两次测定结果计算PAR变化值,≤10%者定义为CR。所有患者均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患者CYP3A4基因894C>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结果入选病例中共70例(23.3%)诊断为CR。CYP3A4894C>T位点在本组患者中存在多态性,分别为TT、CT和CC型,其基因型频率在CR组和非CR组分别为45.7%、50.0%、4.3%和63.5%、31.7%、4.8%。TT基因型的频率在非CR组明显高于CR组(OR=2.06,95%CI:1.201~3.547,P=0.020)。C等位基因型的频率在CR组明显高于非CR组,与T等位基因携带患者相比,C等位基因携带患者发生CR的危险性显著增加(OR=1.59,95%CI:1.037~2.442,P=0.023)。结论CYP3A4基因894C>T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CR的发生有相关性。
韩雅玲麦晓燕李毅张效林郭亮闫承慧
关键词:氯吡格雷抵抗细胞色素P450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