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媛

作品数:12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星状细胞
  • 3篇预后
  • 3篇脂肪
  • 3篇细胞
  • 3篇肝星状细胞
  • 3篇肝硬化
  • 2篇凋亡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增殖
  • 2篇脂肪酸结合蛋...
  • 2篇鼠肝
  • 2篇曲张
  • 2篇细胞凋亡
  • 2篇细胞增殖
  • 2篇纤维化
  • 2篇静脉
  • 2篇静脉曲张
  • 2篇肝纤维化
  • 2篇肝炎

机构

  • 12篇延边大学医学...
  • 3篇延边大学
  • 1篇延边朝鲜族自...

作者

  • 12篇黄媛
  • 4篇金海燕
  • 4篇朴美花
  • 2篇朴熙绪
  • 2篇金春丽
  • 2篇金永日
  • 2篇金星
  • 1篇李革
  • 1篇徐帅
  • 1篇李成浩
  • 1篇李欣
  • 1篇金爱花
  • 1篇李医华
  • 1篇金春梅
  • 1篇金花
  • 1篇张洪江
  • 1篇朴艺花
  • 1篇夏书香
  • 1篇刘彦群
  • 1篇俞星

传媒

  • 4篇延边大学医学...
  • 2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细菌感染特征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转归中的意义
2023年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符合ACLF诊断标准的肝硬化患者25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细菌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评估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类别对临床病程及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评估生存时间的差异;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感染特征对30 d死亡率的评估价值.[结果]253例ACLF患者中感染组168例,无感染组85例.腹腔(以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为主)和肺部(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居多)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临床病程和30 d死亡率明显增加(P=0.015,P=0.03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与30 d死亡率相关,肺部感染是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细菌感染特征对ACLF患者的临床转归具有较高的临床评估价值,可关注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类别对预后的影响.
韩才均石蓉金星黄媛张洪江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细菌感染预后死亡率
药物性肝损伤335例临床分析
2017年
[背景]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致病药物、临床特征及预后.[病例报告]选择2009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335例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DIL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女比例为1∶1.77.引起DILI的最常见药物是中药,占48.36%(162例),发生肝损伤的时间以服药后2周内居多,占39.70%(133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肝损伤程度以3级(重度)为主,占51.64%(173例);治疗有效率为91.64%.[讨论]中药是引起DILI的主要病因,加强中药使用中肝功能的监测较重要,多数DILI患者预后较好.
刘香郑艺兰黄媛金海燕
关键词:肝损伤药物性致病药物
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草苁蓉提取物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进行体外培养,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段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对该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应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光学显微镜、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双染色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1)MTT实验表明:草苁蓉乙醇提取能抑制HSC-T6细胞增殖,并表现出浓度、时间依赖性关系。(2)HE染色、AO/EB荧光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草苁蓉乙醇提取物作用于HSC-T6细胞后呈现出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核染色质边集、细胞核固缩、核碎裂、出泡等现象。(3)流式细胞仪检测,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处理后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被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率上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并随药物浓度的升高呈增高趋势。结论:(1)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可明显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2)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可诱导HSC-T6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
黄媛金永日朴熙绪金春丽
关键词: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体外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HSC-T6进行体外培养,用MTT法测定0.25,0.5,0.75,1.0 g·L-1草苁蓉乙醇提取物作用12,24,36,48 h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Annexin V与碘化丙啶(PI)双染色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形态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①MTT实验表明草苁蓉乙醇提取物能抑制HSC-T6细胞增殖,并显出量效和时效关系。0.75 g·L-1草苁蓉刺激12,24,36,48 h对HSC-T6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4.58±1.42)%,(51.56±1.34)%,(63.83±0.99)%,(74.77±3.40)%(P<0.05)。②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草苁蓉乙醇提取物作用于HSC-T6细胞后呈现出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核染色质边集、细胞核固缩、核碎裂、出泡等。③草苁蓉处理后HSC-T6被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率上升,且表现出明显量效关系。0.75 g·L-1草苁蓉乙醇提取物改变HSC-T6周期分布,使G0/G1期细胞由(50.33±0.80)%增至(61.46±1.07)%,表现出G0/G1期阻滞;同时诱导HSC-T6凋亡,凋亡率由(1.44±0.43)%增至(14.20±0.98)%(P<0.05)。结论: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可明显抑制HSC-T6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有关。
金春丽朴熙绪李春浩金永日金海燕黄媛
关键词:大鼠肝星状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肝纤维化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研究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6月医院住院治疗的SAP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82例和未感染组78例;对感染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试验结果,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病死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的Ranson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0例SAP患者中,发生腹腔感染82例,感染率为51.25%;共检出病原菌9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7株占74.45%,革兰阳性菌21株占23.33%,真菌2株占2.22%;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均为100.00%,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率均≥75.00%,对氨苄西林的敏感率最低,均≤25.0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氨苄西林的敏感率较高,均≥83.33%,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的敏感率最低,为9.09%,而肠球菌属对替考拉宁的敏感率最低,为33.33%。结论导致SAP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前者可考虑应用亚胺培南等药物治疗,后者则可考虑给予万古霉素等药物治疗。
夏书香朴艺花黄媛李革金春梅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感染药敏性
GCI和VITRO评分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价值
2022年
目的探讨糖萼素(GC)指数(GCI)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比值(VITRO)评分在预测门静脉高压相关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作用。方法纳入62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至少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实验室检查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用ELISA法测定患者循环GC水平,用免疫比浊法测定vWF水平,并计算GCI和VITRO评分。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测随访期间新发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预测价值。结果随访期间新发静脉曲张出血17例,无静脉曲张出血45例。出血患者的GCI和VITRO评分均高于未出血患者(P均<0.001)。GCI和VITRO评分与肝病严重程度相关,并与脾脏厚度和血肌酐呈正相关(P均<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GCI(风险比=1.39,95%置信区间:1.04~1.85,P=0.025)和VITRO(风险比=1.21,95%置信区间:1.03~1.41,P=0.017)是静脉曲张出血的显著预测因素。在临界值2.93和4.30水平下,GCI和VITRO评分可以预测静脉曲张出血,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24%和86.67%、82.35%和80.00%,AUC分别为0.893和0.842。结论GCI和VITRO评分是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和风险分层的潜在无创生物标志物。
徐帅朴美花吴政燮黄媛韩才均
关键词:乙型肝炎静脉曲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一流课程视域下流行病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初探
2022年
流行病学是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公共卫生和医学研究的方法学基石,是连接临床与预防医学的桥梁[1-3].流行病学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教学目标具有4个维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全面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及方法.另外,在新发传染性疾病中流行病学在制定预防与控制政策和措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5].近期国内外传染病监测数据显示.
李医华俞星刘彦群黄媛
关键词:流行病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替米沙坦抑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Tel)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NAFLF)的抑制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6个组,对照组用含胆碱的氨基酸(CSAA)饲料喂养,添加0(CSAA组)或2.5 mg/(kg BW)(CDAA治疗组)的Tel;剩余4组用胆碱缺乏的氨基酸(CDAA)饲料喂养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模型,分别添加0(CDAA组)、0.5(低)、1.0(中)和2.5 mg/(kg BW)(高浓度组)的Tel,共10周。常规方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Ⅰ型前胶原、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的表达。结果 CDAA组血浆中透明质酸,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总胆红素均高于CDAA添加Tel组(P<0.05或P<0.01);肝组织α-SMA和TGFβ1定量分析表明,CDAA组表达明显高于CDAA添加Tel组(均P<0.01)。CDAA组的Ⅰ型前胶原表达明显高于CDAA添加Tel组(P<0.01),且随着Tel剂量的增加,表达逐渐减少;同时MMP-13表达上升(P<0.01),而MMP-2及9和TIMP-1及2的表达下降(P<0.01);Tel控制CDAA喂养大鼠的体质量增加。结论替米沙坦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而阻止NAFLF的形成,有望成为控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展的很有前景的药物。
李欣金爱花黄媛李成浩金海燕
关键词:替米沙坦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胃肠道功能障碍在肝硬化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2024年
目的 评估急性胃肠道损伤(AGI)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肝硬化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3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84例肝硬化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4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I-FABP水平。计算入院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根据住院病历评估AGI程度,观察30天和90天生存状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变量间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肝硬化脓毒症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效能。结果 肝硬化脓毒症组患者AGI分级和I-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肝硬化脓毒症患者I-FABP与降钙素原(PCT)、MELD和SOFA评分均相关(均P<0.05),AGI分级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P=0.038)。肝硬化脓毒症组患者30天病死率为25.0%(21例),90天病死率为35.7%(30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I-FABP、SOFA评分与30天和90天生存结局独立相关,且I-FABP四分位数显示出良好的预后区分能力。ROC曲线显示,I-FABP能明显提高SOFA评分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论 肝硬化脓毒症患者AGI分级和I-FAB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FABP与患者预后相关,并可提高SOFA评分对生存结局的预测效能。
韩才均黄媛吴政燮金星朴美花金花
关键词:肝硬化脓毒症胃肠道功能障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近10年延边地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背景]回顾性分析近10年延边地区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临床特征.[病例报告]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UGIB住院并行胃镜检查的1 943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见,UGIB住院患者的年镜检率呈增高趋势(P<0.001).UGIB的前4位病因是消化性溃疡(42.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3%)、急性胃黏膜病变(11.5%)及恶性肿瘤(5.4%).服药后出血的患者中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者在2010—2014年占77.5%,2015—2019年占89.0%.2010—2014年与2015—2019年比较,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呈增加趋势;朝鲜族由56.4%下降到51.6%,汉族由42.5%上升到46.7%(P=0.039);出血的平均年龄由(58.34±13.11)岁升高到(59.54±13.45)岁(P=0.049).秋冬季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人数明显多于春夏季(P<0.001).[讨论]近10年间UGIB年镜检率呈递增趋势,UGIB的前4位病因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恶性肿瘤,主要诱因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并与年龄、民族和季节相关.
张佳慧黄媛金海燕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病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