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武 作品数:11 被引量:110 H指数:7 供职机构: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时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将其平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同时间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免疫功能的各项指标(IFN-r,IL-4、IFN-r/IL-4)在治疗的第1、3、7、14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不仅治疗效果满意,还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广 王维兴 呼铁民 张继伟 田甜 黄武关键词:中西医 重型颅脑损伤 免疫功能 清开灵注射液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7例符合人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改良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3例)。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每日2h,每周训练5d,连续10周。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训练在治疗环境中进行,每日1h,每周3次,其它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训练,时间不少于每日2h,连续10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和WMF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除拿大球、拿大方块和拿中方块3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7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MF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与常规Bobath技术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 王文清 段一娜 徐利 王宏卫 谢睿智 冯晶晶 方鑫洋 黄武 刘亚梅关键词:脑卒中 上肢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间歇导尿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观察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早期间歇导尿的疗效。方法56例脊髓损伤患者,以伤后至开始实施间歇导尿的时间进行分组。治疗组(33例)为伤后4周内开始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23例)为伤后5-12周开始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行间歇导尿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排尿功能重建情况及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26例排尿功能重建、发生泌尿系感染8例、膀胱结石0例,对照组分别为12、13、5例,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间歇导尿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泌尿系感染、结石的发生。越早实施其效果越明显。 刘旭东 勾丽洁 杨晓莲 黄武 柴叶红 朱振丽 王文清 姜贵云关键词:脊髓损伤 间歇导尿 排尿功能 并发症 早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CI患者35例,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分为治疗组(发病1个月内、18例)和对照组(发病3个月以上、17例)。根据患者不同的功能状况采用相应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FIM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对SCI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勾丽洁 郭华平 何曼 刘旭东 黄武关键词:脊髓损伤 康复 功能独立性评定 中药治疗胆石症 1996年 随着肝胆疾病发病率的提高.胆石症的比例也随之上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残留结石或结石复发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还有些患者因种种原因不能适应手术治疗。近年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及体会小结如下。 牛淑杰 黄武关键词:胆石症 结石复发 中医中药治疗 肝胆疾病 残留结石 应手 两种不同类型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速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1年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和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是近年来引人关注的针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方面显著优于接受常规训练的患者[1—3],但两者之间的效果比较如何,国内鲜见报道。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mCIMT和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刘旭东 勾丽洁 王文清 葛志华 徐振奇 李俊玫 黄武 朱振丽 柴叶红关键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 上肢运动功能 同类型 肢体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改善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2008年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干预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一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的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结果:CIMT患者治疗后FMA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反射活动和协调能力与速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4部分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简介上肢功能STEF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I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和运动速度,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王文清 段一娜 王宏卫 谢睿智 徐利 冯晶晶 方鑫洋 姚艳华 黄武 刘亚梅关键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梗死 上肢 手功能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相关因素研究及其对康复疗效的影响 勾丽洁 许士奇 刘旭东 杨晓莲 朱振丽 侯继申 姜贵云 柴叶红 王文清 黄武 该研究选取了多项观察指标,对可能与脑卒中后抑郁有关的多个因素进行观察分析,并选用了文化程度、行为类型、社会支持度这些反映心理社会因素的指标,从多角度揭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根据该研究结果,对于存在并发PSD的危险因素...关键词: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 发病机制 康复治疗 心理治疗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2009年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CIMT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用"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及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测定起立行走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经"CIMT"治疗后,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UGT的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MW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姜贵云 杨晓莲 王文清 徐丽丽 黄武 勾丽洁 刘旭东 刘亚梅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对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康复科符合条件的患者189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确诊PSD患者86例作为PSD组,其余103例作为非PSD组。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Fugl-Meyer评分。结果:1.本组病例PSD的发生率为45.5%;2.康复治疗前PSD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明显低于非PSD组(P<0.01);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均明显提高,但PSD组仍然明显低于非PSD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善值比较,PSD组明显低于非PSD组(P<0.01)。结论:PSD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程度较非PSD患者差,PSD对康复治疗效果有负面影响。 勾丽洁 许士奇 刘旭东 姚雅琳 黄武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