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继峰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黑潮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值模拟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3篇近海
  • 3篇近海域
  • 3篇海域
  • 2篇中尺度
  • 2篇中尺度涡
  • 2篇台湾以东
  • 2篇獐子
  • 2篇附近海域
  • 2篇潮汐
  • 2篇潮汐潮流
  • 1篇低频变化
  • 1篇地形
  • 1篇东海黑潮
  • 1篇入侵
  • 1篇水交换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9篇齐继峰
  • 7篇杨德周
  • 6篇尹宝树
  • 4篇陈海英
  • 2篇张启龙
  • 2篇冯兴如
  • 2篇徐振华
  • 2篇许灵静
  • 1篇王凯
  • 1篇刘志亮
  • 1篇曹圣山
  • 1篇时云龙
  • 1篇程建婷

传媒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FVCOM的獐子岛附近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的海洋模型FVCOM(An Unstructured Grid,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对獐子岛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潮汐、潮流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表明建立的该海域精细化潮汐潮流数值模型合理可靠。依据计算结果绘制了M2、S2、K1和O1分潮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图,并对该海域潮汐潮流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獐子岛附近海域的潮汐主要以规则半日潮为主,水平潮流多为旋转流,旋转方向大部分为逆时针;近岸海区和水道之间多为往复流,在大鹿岛以南海域也存在一往复流的区域。在123.75°E以东存在一顺时针旋转的区域。由潮余流场的特点可看出,獐子岛等各岛屿周围均形成气旋式的绕岛流,流速一般位于8—12cm/s之间,离岸线较远的外海区域余流较小,只有1—2cm/s。本文所得结论,有助于增加对整个獐子岛海域潮汐潮流特性的全面认识。
齐继峰曹圣山郭可采杨德周徐振华尹宝树
关键词:数值模拟潮汐
东海与邻近海域水、热、盐通量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洋数值模式对东海及邻近海域进行温、盐、流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较好。结果表明:东海与邻近海域的水交换过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从流量的角度看,台湾海峡、台湾-西表岛之间水道和西表岛-冲绳岛之间水道是外海水流入东海的3个主要水道,而冲绳岛-奄美大岛、吐噶喇海峡、大隅海峡、济州岛东部和黄东海断面是海水流出东海的水道;其年平均体积输运值分别为1.06×10~6 m^3/s、20.49×10~6 m^3/s、3.20×10~6 m^3/s、-0.92×10~6m^3/s、-20.59×10~6 m^3/s、-0.30×10~6 m^3/s、-2.37×10~6 m^3/s和-0.37×10~6 m^3/s(向内为正)。对比发现,东海与邻近海域之间各水道的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均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其最大值往往出现在夏季(7月或8月),最小值往往出现在冬季(1月或2月)。从7月到11月整个东海是流量净流出的过程,而从12月到翌年6月是流量净流入的过程,全年流量基本上保持平衡状态。东海终年存在向黄海的净输入,其体积、热量和盐量的年平均输运值分别为0.37×10~6 m^3/s,0.027×10^(15) W和12.7×10~6 kg/s。
齐继峰尹宝树张启龙杨德周陈海英
关键词:水交换数值模拟
大连獐子岛附近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与研究
本文基于FVCOM(An Unstructured Grid,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型,采用无结构化、可分辨率的不规则三角网格,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了底摩擦、垂直混合、...
齐继峰
关键词: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台湾以东黑潮的低频变化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基于AVISO(Archiving,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1993-2015年间的海表面绝对动力高度数据,研究了台湾以东黑潮的低频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台湾以东多年平均的黑潮流幅值约为136km,表层流量值约为7.75×10~4 m^2/s,对应的标准差分别为28km和2.14×10~4 m^2/s。台湾以东黑潮不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还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台湾以东黑潮表层流量具有1a和2.8a的显著周期。空间上,台湾东南部黑潮的年际变化幅度比东北部强烈。相关性及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台湾以东黑潮的年际变化与PTO(Philippines-Taiwan Oscillation)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TO年际震荡所导致的副热带逆流区反气旋式涡旋与气旋式涡旋的相对强度是影响台湾以东黑潮年际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许灵静齐继峰尹宝树杨德周陈海英
关键词:黑潮年际变化中尺度涡PTO
台湾以东中尺度涡对黑潮入侵东海路径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AVISO数据集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中国台湾以东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通过具体的中尺度涡实例探讨了其对台湾以东黑潮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旋式中尺度涡在春夏季节的数目要少于反气旋式中尺度涡,在秋冬季节气旋式涡旋个数则多于反气旋涡;并且台东以东区域涡旋传播存在多种路径,涡旋的存在对台湾东北部黑潮入侵东海的路径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2004年夏季台湾以东区域存在多个涡旋,相应的吕宋海峡黑潮主轴向东偏移明显,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的路径发生了显著变化。
程建婷杨德周尹宝树齐继峰陈海英冯兴如时云龙
关键词:中尺度涡黑潮
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研究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简化的线性原始方程,在一定背景流的情况下,主要从增长率、相速度、空间结构和能量方面分析海底地形斜坡变化对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平底地形时,扰动的强度大且扰动区域广,但有地形斜坡时,扰动区域变窄,强度变弱,地形对坡折锋起稳定性作用。通过能量分析得出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是正压和斜压的混合不稳定,其中斜压不稳定占主导地位。实验分析得出,地形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起稳定作用,斜坡增大,斜压不稳定和正压不稳定均减弱,斜压不稳定减弱更明显。
张艳华王凯齐继峰
关键词:东海黑潮稳定性
黑潮跨陆架入侵东海年际变化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研究黑潮跨过200m等深线对东海入侵的年际变化特征,本文基于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海洋模式,对西北太平洋海域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模式水平分辨率高达4km,该分辨率可以很好地分辨黑潮以东区域的中尺度涡旋等过程。模式首先进行了6年的气候态模拟,然后进行了1993到2015年的后报模拟。模式很好地再现了东海陆架已知的环流结构,模拟出的对马海峡和台湾海峡的年平均流量和观测结果也比较一致。基于模式结果,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的方法,对黑潮跨过200m等深线流量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REOF的主要模态表明,黑潮跨过200m等深线对东海陆架的入侵主要发生台湾东北,并且入侵主要集中在黑潮次表层水中。主要模态的时间系数表明,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年平均流量存在一个8年的变化周期。相关性分析表明,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年际变化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指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63。该相关可以通过如下过程解释:PDO会导致东太平洋风应力涡度异常,由Sverdrup关系可知向赤道的体积输运也会相应地产生异常,根据质量守恒,向赤道体积输运的异常必然通过西边界流-黑潮的异常来平衡,从而导致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强烈的年际变化。
杨德周许灵静许灵静冯兴如尹宝树齐继峰冯兴如
关键词:黑潮入侵ROMS
青岛冷水团的消亡机理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基于多年月平均水温资料,分析了青岛冷水团的长消过程,并利用气候态月平均大气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机理。结果表明,青岛冷水团3月出现,4月成型,5月最盛,6月减弱,7月消失;南黄海6-7月间偏南风的增强和温跃层以下反气旋涡的减弱是青岛冷水团消亡的动力机制,而海面净热通量的下传和水平热量的输入则是青岛冷水团消亡的热力机制。
张启龙刘志亮齐继峰杨德周郑冬梅
关键词:南黄海
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基于日本气象厅1956—2005年间在东海PN断面获得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风场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西北太平洋风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黑潮流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黑潮流量基本服从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9—33Sv范围内,其多年平均值为24.30Sv(1Sv=106m3/s);季平均、冬、夏季黑潮流量都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海黑潮流量输送具有长期的线性增强趋势,在1956—2005年间它们分别增加了8.73Sv、9.86Sv和9.38Sv。相关与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黑潮源区和东海黑潮流域上空的经向风异常是黑潮流量年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PDO则对黑潮流量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
齐继峰尹宝树杨德周徐振华
关键词:黑潮经向风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