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志强

作品数:82 被引量:921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自然科学总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4篇天文地球
  • 5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6篇气候
  • 17篇降水
  • 12篇年代际
  • 11篇网络
  • 9篇夏季
  • 7篇气候突变
  • 7篇环流
  • 6篇突变
  • 6篇年代际变化
  • 6篇温度
  • 6篇矩阵
  • 5篇气候变化
  • 5篇气候事件
  • 5篇气候特征
  • 5篇热带
  • 5篇夏季降水
  • 5篇关联矩阵
  • 5篇旱涝
  • 5篇复杂网
  • 5篇复杂网络

机构

  • 66篇中国气象局国...
  • 31篇兰州大学
  • 27篇扬州大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常熟理工学院
  • 10篇中国气象局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江苏省气象局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沈阳区域气候...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2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北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作者

  • 82篇龚志强
  • 41篇封国林
  • 25篇支蓉
  • 10篇赵俊虎
  • 9篇王晓娟
  • 8篇周磊
  • 8篇任福民
  • 7篇杨杰
  • 7篇冯爱霞
  • 6篇王启光
  • 5篇侯威
  • 4篇董文杰
  • 4篇李建平
  • 4篇王遵娅
  • 4篇张志森
  • 3篇周兵
  • 3篇房一禾
  • 3篇黄琰
  • 3篇郑志海
  • 3篇孙丞虎

传媒

  • 34篇物理学报
  • 10篇气象学报
  • 9篇气象
  • 8篇大气科学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电脑知识与技...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2007年中...
  • 1篇第十四届中国...
  • 1篇第八次全国动...
  • 1篇2014年全...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2篇2014
  • 10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东北区域盛夏雨季的客观识别被引量:7
2014年
鉴于我国东北三省雨季客观识别方法不尽相同,且无东北区域统一的雨季监测指标.为了更好地开展区域关键天气过程的客观化识别和监测,本文从区域角度出发,采用东北三省102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对东北区域多年平均5点平滑处理的4月1日—10月31日逐日降水量序列的综合分析,及对历年逐日滑动平均雨量的对比试验,确定了东北盛夏雨季判别的阈值参数及通过阈值后的持续时间参数,进而研发了适合东北区域盛夏雨季开始和结束日期的客观识别方法.并采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逐日再分析的风场、位势高度场资料,通过对盛夏雨季前、中、后期不同高度层大气环流场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客观识别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东北区域1981—2010年气候态平均的盛夏雨季的起止日期分别为每年的6月26日和8月30日.
房一禾龚志强赵连伟赵春雨李清泉
1990年代末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1983-2011年降水量、环流和海温的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前冬北大西洋海温对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与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整层水汽与降水年代际的变化特征相一致,整层水汽通量的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纬向水汽输送异常作用的结果。东亚北部地区(35°-55°N,90°-145°E)西边界的水汽输送通量由多变少,东边界的水汽输送通量由少变多特征则直接导致了该地区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就外强迫海温角度来说,前冬北大西洋海温跟东亚北部地区夏季500 h Pa高度场、850 h Pa风场和850 h Pa比湿均显著相关。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前冬北大西洋海温也表现出由偏低向偏高转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由于海温自身的记忆性前冬的海温异常一直延续到夏季。并在夏季激发出横跨北大西洋和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的大西洋—欧亚(AEA)遥相关结构,并进一步影响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
胡泊张志森乔少博龚志强
关键词: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环流外强迫
2013年夏季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简析被引量:28
2014年
2013年夏季,全国平均降水量339.9 mm,较常年同期偏多4.5%;降水分布呈"北多南少"态势,东北和华北降水异常偏多,而黄淮至江南北部降水明显偏少。全国平均气温21.7℃,较常年同期偏高0.7℃,与2006和2010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黄淮至江南北部等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极端高温事件突出。此外,欧洲东南部至东亚北部被浅薄的低槽区控制,不利于冷空气深入影响中国南方地区;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明显偏北,有利于低纬度暖湿气流沿着副高外围北上,冷暖空气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交汇,形成水汽的异常辐合区,造成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同时,副高持续加强西伸,副高西侧持续稳定控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持续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从而造成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持续高温事件。
龚志强王艳娇王遵娅马丽娟孙丞虎张思齐
关键词:夏季极端高温降水年代际
中国近530年干湿变化及其持续性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采用中国530年旱涝指数序列,并将其划分为华北和西北东部地区(Ⅰ区)、长江流域地区(Ⅱ区)以及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Ⅲ区)3个区域。应用功率谱、滤波方法、BG算法等研究旱涝指数序列各相对平稳均值段之间的干湿转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30年的干旱时段和历史上的干旱或偏旱时段相比,Ⅰ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加快;Ⅱ区干湿转化频率没有太大变化;Ⅲ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降低。并且重大干湿转折时期大多对应突变点比较集中,即这一时期气候态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或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结合小波系数的周期分析结果发现,Ⅰ区从1920年左右开始的干旱,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严重干旱以后,有可能在21世纪再持续50到70年,其后再一次发生由干旱向湿润的转型;Ⅱ区则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持续湿润期相对集中的情况。此外,Ⅰ—Ⅲ区干湿变化的特征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Ⅰ区的干湿变化与当地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Ⅱ区和Ⅲ区干湿变化与温度变化的联系较Ⅰ区差一些;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可能对3个区域的干湿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定义旱(涝)尺度因子,可以定量描述旱涝持续性的区域特征;滑动计算旱(涝)尺度因子,可以检测哪一时段对应有旱涝群发性事件及重大干湿期的转折。
龚志强支蓉封国林张强
关键词:旱涝指数突变温度持续性
气候态调整对华北冬、夏季气候监测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气候态下,华北冬、夏季降水及气温的差异,分析了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历史极端事件监测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991~2020年(简称气候Ⅱ态)的冬季和夏季的平均降水量均略多于1981~2010年(简称气候Ⅰ态),但接近或略少于1961~2020年的平均降水量,平均降水量逐年变化幅度冬季Ⅱ态小于Ⅰ态,夏季反之。气候Ⅱ态冬季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夏季较Ⅰ态呈“中部减少,东西增加”的分布型。冬季和夏季极端降水阈值Ⅱ态(0.86 mm和22.0 mm)较Ⅰ态(0.83 mm和21.6 mm)均略有提高,造成近60年华北大部基于Ⅱ态阈值的冬、夏季极端降水日数较Ⅰ态略减少。此外,气候Ⅱ态的华北冬、夏季平均气温均明显高于Ⅰ态,也高于1961~2020年平均值。Ⅱ态气温较Ⅰ态基本呈全区增加特征,但空间分布不均匀。冬季极端低温和夏季极端高温阈值Ⅱ态(-9.8℃和27.9℃)较Ⅰ态(-10.2℃和27.5℃)均有所有所提高,造成华北大部分地区基于Ⅱ态阈值的近60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较Ⅰ态有所增加,夏季极端高温日数较Ⅰ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新气候态下华北气温和降水均值,华北大部极端降水阈值和极端气温阈值均有所提高,造成气候监测中更容易出现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历史极端事件监测中极端事件略减少的情况,在未来10年的气候监测预测业务中要充分考虑新气候态可能造成的影响。
李晓帆于长文龚志强封国林封国林李天宇
关键词:夏季
中国雨季的一种客观定量划分被引量:17
2014年
从客观分析角度出发,利用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对中国610个台站的气候平均(1961—2010年)候降水序列进行有序分割,给出中国不同区域的雨季定量划分。根据中国13个区域候降水量的气候平均值分布特征,并基于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的划分结果需同时满足分割段内波动小、段间差异大的要求,确定了各区域的合理分割数,通过制定3种雨季划分方案,对中国区域雨季进行了细致的定量划分。第1种方案将全年降水划分为雨季和旱季,结果表明,雨、旱两季差异明显的地区出现在华南西部沿海和新疆邻近区域;第2种方案将全年降水划分为雨季相对干期、雨季相对湿期和旱季3个降水阶段,这种特征出现的区域为华南大部分地区、江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以及西北地区中东部;第3种方案将全年降水划分为春雨季、主雨季、秋雨季和旱季,出现这种特征的区域为长三角及淮河流域、黄淮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部、内蒙古地区西部、青藏高原中东部及其以东地区。与已有的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特征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不仅对中国雨季的划分客观有效,且其划分结果合理并具有明确的气象意义。
黄琰张人禾龚志强冯爱霞
2011年中国夏季降水动力-统计预测回顾与异常成因分析
对2011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动力-统计客观定量化预测和动力-统计诊断预测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ACC评分对两次预测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2011年夏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了大气环...
赵俊虎支蓉龚志强封国林
关键词:汛期降水统计预测环流背景
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的客观识别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基于区域关键天气过程客观化识别和监测的需求及东北雨季应包括冷涡降水的事实,采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共147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对东北区域多年平均5点平滑处理的逐日降水量序列的综合分析及对历年逐日滑动平均雨量的对比试验,确定了判别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开始日期的阈值及持续时间,进而研制了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开始日期的客观识别方法。基于该方法的客观识别,得到1981-2010年气候平均态的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的开始日期为每年的5月26日。同时,定义盛夏降水集中期开始日的前一日为冷涡降水集中期的结束日期,发现冷涡降水集中期的结束日期为6月25日。在此基础上,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的风场、位势高度场资料,通过对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前、中和后期各层大气环流场及各系统的逐日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客观识别方法的合理性。
房一禾龚志强陈海山
关键词: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被引量:72
2014年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分为单站极端事件和区域性极端事件。本文回顾了极端事件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单站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观测研究及相关指数,进而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做了简要回顾,最后还回顾了极端事件气候预测研究进展。同时,对国内外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和预测业务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指出: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方面中国的业务产品较丰富,并率先开展了针对区域性极端事件的监测业务,但在产品表现形式上缺乏统一组织,特别是英文产品表现力严重不足;在极端事件气候预测方面,国家气候中心发展了两种方法:一个是基于物理统计的BP-CCA和OSR的干旱预测方法,另一个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DERF)的高温预测方法。最后,对极端事件监测和预测业务发展及相关科学问题给出展望,指出应根据极端事件的业务需求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业务能力建设。
任福民高辉刘绿柳宋艳玲高荣王遵娅龚志强王永光陈丽娟李清泉柯宗建孙丞虎贾小龙
关键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监测气候预测
复杂网络方法在东亚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1971—2007年东亚地区夏季(6—8月)逐日格点降水资料,借助事件同步法建立格点之间的非线性相关,构建了极端降水复杂网络,从复杂网络的角度研究了东亚地区极端降水的区域性特征,并利用复杂网络中的关联强度和关联方向信息,从极端降水时、空记忆性的角度构建了预测模型。复杂网络结构特征量表明:北部陆地地区的夏季极端降水空间同步性好,而沿海地区的夏季极端降水空间同步性差。不同地区的格点与周围格点的关联空间范围不一样,沿海地区格点之间远距离连接少,关联空间范围小,北部陆地地区格点之间远距离连接多,关联空间范围较大。极端降水预测模拟结果显示沿海地区的预测准确率一般高于北部陆地地区,其原因是该地区极端降水强度大、降水密集度高且空间格点的平均连接距离小、直接关联性强。研究表明,从时、空记忆的角度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东亚地区的极端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在极端降水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何苏红龚志强叶芳封国林
关键词:复杂网络极端降水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