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道枝
- 作品数:148 被引量:1,291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夏玉米叶片δ^13C与叶重、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采用LSD法对夏玉米两品种(郑单958和鲁单981)及各水分处理间植株叶片δ13C进行方差分析,并将其与叶重、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间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期为改进旱地和节水农业栽培及选育抗性品种提供参考价值。研究发现:鲁单981较郑单958长势快、株高高、抗倒伏性差,但前者的产量却高于后者;两品种间植株叶片δ13C值差别不明显;不同作物品种相同水分处理间因遗传因素的影响导致其δ13C值有所差异,相同品种不同水分处理间也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致使其δ13C值有所不同;两品种间植株叶片δ13C值与产量均表现出一致的负相关趋势,但与叶重、水分利用效率却均呈现出相反的相关趋势。其中,在与叶重的相关性中,郑单958表现出正相关性,而鲁单981表现出负相关性;在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中,郑单958呈负相关趋势,而鲁单981则呈正相关趋势。
- 项艳龚道枝白清俊梅旭荣栗雨勤
- 关键词: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 覆膜和露地旱作春玉米生长与蒸散动态比较被引量:60
- 2012年
- 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微型蒸渗仪与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覆膜和露地春玉米田土壤水分、蒸发和农田蒸散,分析春玉米田蒸散与土壤蒸发变化规律,探讨了覆膜玉米高产节水增效的机理。结果表明:与露地相比,覆膜的表层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率分别提高4.9%和19.5%。覆膜、露地处理玉米出苗率分别为99.0%和80.0%,其差异为显著水平,覆膜提早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平均为7d,全生育期缩短11d。生育前期、中期,覆膜的叶面积指数、株高和地上、地下干物质均显著高于露地的,播种一个月后差异最大,分别高110.2%、13.5%、42.9%和12.7%。玉米拔节期前(6月前)和8月后至玉米成熟,覆膜的农田蒸散量分别比露地的低6.8%和0.4%,但6-8月覆膜的比露地的高5.1%。全生育期覆膜的农田蒸散量为376.2mm,降低了6.0%,且土壤蒸发降低了57.7%。最终单株平均果穗质量、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是,由于覆膜显著提高了出苗率从而增加了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增幅分别为23.7%和15.3%。同时,覆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2.6%,达到31.3kg/(hm2·mm)。可见,覆膜能显著降低土壤蒸发和农田总蒸散量;保水增温促出苗,提前玉米各生育期;生育中期日蒸散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较高;最终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以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 王罕博龚道枝梅旭荣郝卫平
- 关键词:蒸散水分春玉米覆膜涡度相关水分利用效率
- 滴灌水肥一体化对柑橘光合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为探明不同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柑橘光合特性、生长和产量的调控效应,以7年生"不知火"柑橘为试材,设置1个对照处理(CK),在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分别设置2个亏水水平(即轻度、重度亏水处理,分别记为HW、LW,灌水量分别为CK的80%、60%)和3个施肥水平(即高肥、中肥和低肥,分别记为HF、MF、LF,施肥量分别为CK的85%、70%和55%),探索适合柑橘生长的最优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结果表明:两个生育期不同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对柑橘光合特性影响显著,在相同施肥条件下,除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外,各光合指标均随亏水度加重呈减小趋势,且相同亏水水平下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基本不显著;水分亏缺处理会显著降低Pn,复水后有所提高,存在一定的复水补偿效应;复水后与CK相比,Ⅲ-HWHF(T4)和Ⅲ-HWMF(T5)处理Pn提高,Tr降低,因此WUEi显著提高10.43%和6.75%(P<0.05),达1.80、1.74μmol/mmol;复水后与CK相比,除Ⅳ-HWMF、Ⅳ-HWLF处理的Pn显著下降(P<0.05)以外,Ⅳ-HW(T10、T11、T12)各处理各光合指标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在相同施肥水平下,Vf和产量均随灌溉水平的降低显著下降;与CK相比,Ⅲ-HWHF(T4)、Ⅳ-HWMF(T11)处理Vf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产量变幅分别为-3.36%、-0.26%(P>0.05),达38 114.85、39 338.40 kg/hm2。综合比较柑橘光合特性、生长及产量,Ⅲ-HWHF处理及Ⅳ-HWMF处理,光合能力较强,产量稳定,是较适宜的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
- 陈昱辛崔宁博杨永刚胡笑涛胡笑涛
- 关键词:柑橘光合特性
-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测模型被引量:54
- 2015年
- 为实现气象资料缺乏情况下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高精度预测,以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为输入参数,利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ET0作为预测标准值建立基于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的ET0预测模型。选取川中丘陵区7个气象站点1963-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进行模型训练与测试,并将模拟结果同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Makkink及Irmark-Allen等4种常用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LM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气象因子同ET0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且模拟精度较高;基于最高和最低温度的ELM模型模拟精度(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效率系数分别为0.504 mm/d和0.827)高于Hargreaves模型(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692 mm/d和0.741);基于最高、最低温度和辐射的ELM模型模拟精度(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291 mm/d和0.938)明显高于Priestley-Taylor(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467 mm/d和0.823)、Makkink(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540 mm/d和0.800)和Irmark-Allen模型(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880 mm/d和0.623)。因此基于最高、最低温度和辐射的ELM模型可以作为气象资料缺乏情况下川中丘陵区ET0计算的推荐模型。该研究可为川中丘陵区气象资料缺乏情境下ET0精确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 冯禹崔宁博龚道枝龚道枝魏新平
- 关键词:蒸散作物极限学习机参考作物蒸散量川中丘陵区
- 中国西南五省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13
- 2016年
- 为深入了解中国西南5省ET0演变规律,利用1954—2013年广西、重庆、云南、贵州、四川5个省市119个站点逐日地面气象资料,采用FAO-56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ET0,并使用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GIS反距离加权插值定量分析ET0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13年西南5省ET0多年平均值为855 mm,波动范围为819~901 mm,年均ET0总体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 mm/10 a),在春、夏、秋、冬季也均呈下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4、-0.7、-0.3、-0.1 mm/10a),分别占全年的26.7%、46.7%、20%、6.6%;西南5省ET0多年平均值分别以26 a、12 a、5 a为第1、第2、第3周期进行“增大-减小”交替变化;1954—2013年,西南5省年均ET0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南部大于北部,云贵高原西部和广西地区明显大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四川盆地相对最小,川西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东部地区相对最大;西南5省ET0在春、夏、秋、冬季空间分布较高值区分别为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广西地区、云贵高原西部,较低值区分别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东北部、四川盆地和广西地区。
- 张青雯崔宁博冯禹龚道枝胡笑涛
-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GIS
- 一种可进行施肥喷药覆膜的智能一体机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进行施肥喷药覆膜的智能一体机,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包括:主体机架,所述主体机架的顶部前侧固定安装有施肥箱;所述施肥箱的后侧居中位置固定安装有喷药箱;所述主体机架的顶部后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覆膜架。通过智...
- 高丽丽龚道枝刘雪侯学敏
-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冬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3
- 2010年
- 以抗旱性强的‘石家庄8号’和抗旱性弱的‘偃麦20’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材料,在田间遮雨棚条件下,研究返青-拔节期、拔节-开花期和灌浆后期3个生育期不同干旱程度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抗旱性强的‘石家庄8号’产量高于抗旱性弱的‘偃麦20’,并且其3个生育时期轻度干旱均可提高产量。拔节-开花期干旱对两个冬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和运转影响均最大,其次为返青-拔节期,而灌浆后期影响较小。不同生育期中度和重度干旱均降低了花前贮藏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并且氮肥利用效率和生产率也较低,而在返青-拔节和灌浆后期轻度干旱有利于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中转移,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和生产率。在干旱条件下,抗旱性强的‘石家庄8号’籽粒氮素积累对花前贮藏氮素再运转的依赖程度高,而‘偃麦20’对花后氮素的积累和转移依赖较高。综合产量和氮素的转移特点,在生产实践中,返青-拔节期和灌浆后期要注意对小麦进行适度的干旱处理,在拔节-开花期要保证冬小麦的充分灌溉,从而有利于氮素的积累和分配。
- 刘恩科梅旭荣龚道枝严昌荣庄严
- 关键词:不同生育期氮素吸收水胁迫冬小麦
- 基于双作物系数的旱作玉米田蒸散估算与验证被引量:11
- 2017年
- 农田蒸散(ET)准确估算与区分对理解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水分传输动力学过程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运用双作物系数法计算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旱作玉米田2011-2012年蒸散(ETFAO),以同期涡度相关系统实测值(ETEC)作为标准值对双作物系数法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并将玉米田ET区分为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结果表明:2011年春玉米生长季ET0、ETEC和ETFAO分别为628、400.3和492.7mm,双作物系数法RMSE、AAE和R^2分别为0.864mm·d^(-1)、0.678mm·d^(-1)和0.755,且R^2达极显著水平(P<0.01);2012年三者分别为553、372.6和441.4mm,RMSE、AAE和R^2分别为0.676mm·d^(-1)、0.693mm·d^(-1)和0.781,R^2亦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双作物系数法在该地区模拟旱作春玉米ET有较高的精度。基于双作物系数法对ET进行区分表明,2011年全生育期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分别占ET的36.4%和63.6%;2012年分别占ET的31.7%和68.3%,说明旱作春玉米田ET主要来自春玉米蒸腾。
- 冯禹龚道枝王罕博郝卫平梅旭荣崔宁博
- 关键词:玉米双作物系数法蒸散
- 基于改进Makkink模型的四川盆地参考作物蒸散量估算被引量:6
- 2021年
- 为了有效提高四川盆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预报精度,选取四川盆地16个代表性气象站点1961—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基于差分进化算法(DE)对辐射模型的经验参数校准改进Makkink模型并估算四川盆地ET0,在日、月尺度上对改进的Makkink模型(M1—M6)和Jennsen-Haise(JH)及Irmak(IK)模型评价.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改进的Makkink(M1—M6)模型(R2为0.77~0.87)模拟结果比JH和IK模型(R2为0.74~0.76)更精确,改进的Makkink模型中,M4模型估算精度最高,综合性指标GPI中位数为1.05;在月尺度上,改进的Makkink模型模拟结果(误差为3.59~15.71 mm/月)也优于JH和IK模型(误差为6.84~25.31 mm/月),其中M4模型估算精度最佳,综合性指标GPI为1.72.总体而言,推荐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作为输入数据的M4模型模拟四川盆地ET0.
- 吴宗俊崔宁博胡笑涛龚道枝王耀生冯禹邢立文朱彬邹清垚
-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优化算法四川盆地
- 优质樱桃番茄高效水氮耦合管理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水分和氮素是限制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因素,合理的水肥管理是农业生产高产高效的关键。结合同位素技术研究最优水氮耦合模式,为樱桃番茄生产中合理灌水和施氮,提高番茄果实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WUE)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樱桃番茄品种‘千禧’为试验材料,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进行水肥耦合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溉水平(W)和3个氮素水平(N),灌溉水平包括90%土壤持水量(充分供水,WH),70%土壤持水量(中度水分胁迫,WM)和50%土壤持水量(重度水分胁迫,WL);氮素水平包括高氮(0.23 g/kg,NH),中氮(0.16 g/kg,NM)和低氮(0.08 g/kg,NL)。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共9个处理。在灌溉施肥处理60天后收获,分析测定了植株不同部位的生物量及碳、氮、氧同位素含量。【结果】在WH和WM条件下,增加氮素用量使番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9.8%~45.4%和29.4%~106.8%;相同氮素水平下,WH和WM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比WL分别增加24.7%~83.4%和17.6%~90.4%。WHNH处理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最高,WMNH处理次之,但后者耗水量低,具有最高的WUE。在WH和WM下,随着氮素用量的增加番茄植株的WUE和氮素含量同步增加。土壤水分水平下降提高了植株的WUE以及δ13C和δ18O,而WUE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叶片气孔的优化调控,植株叶片的δ13C和δ18O可以用于表示灌溉施肥条件下长时间尺度上的WUE信息。WLNM处理提高番茄的糖分含量,而WHNM处理能降低番茄的有机酸含量,从而使番茄口感更好,提高番茄品质。【结论】中度水分胁迫和高氮处理(WMNH)能在促进番茄生长和提高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水分用量,提高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为本试验的最优水氮耦合处理。
- 王超Tankari Moussa龚道枝郝卫平张燕卿梅旭荣王耀生
- 关键词:樱桃番茄水氮耦合水分利用效率Δ18O同位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