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春玲

作品数:19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自然科学总论
  • 6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哲学
  • 7篇文化哲学
  • 6篇文化
  • 3篇西方哲学
  • 2篇哲学解析
  • 2篇中国特色社会...
  • 2篇社会工程
  • 2篇社会主义
  • 2篇特色社会主义
  • 2篇主义
  • 2篇文化价值
  • 2篇现代性批判
  • 2篇逻辑进程
  • 2篇技术观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实践
  • 1篇哲学视角
  • 1篇知识论
  • 1篇知识论哲学
  • 1篇指向

机构

  • 17篇东北大学
  • 2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于春玲
  • 4篇李兆友
  • 2篇王淑梅
  • 2篇陈凡
  • 1篇邢闯
  • 1篇李肃
  • 1篇闫丛海
  • 1篇任晓萌

传媒

  • 4篇东北大学学报...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科学技术与辩...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科学.经济....
  • 1篇探索
  • 1篇桂海论丛
  • 1篇长春师范学院...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技术价值困境的超越——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被引量:5
2012年
西方哲学关于技术价值问题的争论,形成了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负荷说的对立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对立,造成了技术的正价值与负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割裂,陷入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其原因在于西方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知识论方式抽象、孤立地看待技术价值。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历史存在出发,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通过文化价值系统整体来考察并完整揭示了技术价值的丰富内涵。
于春玲
关键词:西方哲学文化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逻辑进程
2014年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后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继承和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处理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
于春玲王淑梅李肃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进程
《资本论》对技术的文化哲学之思被引量:2
2017年
"技术"作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线索,以隐秘的方式存在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只有从文化哲学这一整体性视野出发,才能使这些技术思想及其真实意蕴得以澄明和显现。本文分析了《资本论》技术思考中对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的运用、对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发展以及对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倚重所凸显的文化哲学宗旨,考察了《资本论》技术思想的文化哲学主题即技术革命及其所引起的人的生存方式变革,并从技术本质砚和技术价值观两个方面对《资本论》技术观的文化哲学意蕴予以阐释。
于春玲
关键词:《资本论》文化哲学
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兼论对西方哲学技术本质观的超越被引量:7
2009年
流行于国内外学界的"劳动资料说"是对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知识论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真实意蕴的遮蔽。事实上,马克思立足文化哲学的视阈,回答了技术本质的问题。在他看来,技术不是单纯的"物质手段"、"工具"或"劳动资料体系",而是人类的感性活动形式、历史的存在方式或文化形式。马克思的技术本质观既突出了技术的人文内涵,从而克服了知识论哲学技术本质观工具主义、客观主义的理论局限,又揭示出技术所蕴涵的现实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了对西方文化哲学技术本质观的理论超越。
于春玲李兆友
关键词:技术本质观文化哲学知识论哲学
马克思技术批判之现代性根基的文化哲学解析被引量:4
2014年
"现代性"是对现代文化精神及实践的最深刻、凝练的概括。马克思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人的整体生存方式或文化模式。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构成技术置身其中的整体文化背景;技术构成现代性的基础和重要标志,由外而内地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立足于现代人的生存实践,马克思展开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立足现代性批判的技术批判,因具有总体性特征而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切的文化批判,其实质是对现代人技术化生存困境的反思、批判与诊疗。
于春玲陈凡
关键词:文化哲学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阈中社会工程思想探析
2017年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内蕴着社会工程的范式与思维。马克思从微观视角解析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形成机制,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予以现实地批判和改造,对共产主义的新型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予以建构和具体设计,这使得其现代性批判具有了社会工程的范式。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运用了社会工程的研究方法,如系统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规范化和表意化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掘并阐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蕴含的社会工程思想,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向具体发展模式和制度设计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于春玲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社会工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技术观——基于文化哲学视角的阐释被引量:7
2009年
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文化存在及发展的过程中对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观,这表明了马克思研究技术的文化哲学视阈。马克思技术观的这一理论特征最早是通过他早期的一部重要代表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得以映现的。《手稿》关于"工业"、"生产"、"实践"、"异化劳动"、"人的本质"及"共产主义"的大量论述中,包含着马克思对技术与文化问题的深刻洞见。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人类文化实践的前提出发开始了对技术的思考,将技术视为确证人的本质的最基本的文化形式,并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的现实与人类解放的文化理想。
于春玲李兆友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技术观文化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被引量:3
2009年
文化观是关于文化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文化理论的核心,也是制定文化政策的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完善四个阶段。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特别是文化本质观、中西文化观的沿革与发展并把握其内在逻辑,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并继续推进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于春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中西文化观
从SARS看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2004年
SARS流行的深层原因是人类在工具理性指导下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要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性,就要以价值理性对其做出正确导向。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正是这样一种理论资源,它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能够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宝贵思想资源。
王淑梅于春玲
关键词:SARS生态伦理
马克思的技术价值观:指向人类自由的技术价值与文化价值被引量:13
2011年
技术价值观构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并非抽象、孤立地理解技术价值,而是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在他看来,文化的内在生命和终极价值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人的自由,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感性活动形式、历史的存在方式或文化形式,其终极价值亦在于人类自由。在文化哲学的视阈中,马克思从人的价值出发追问技术的价值,将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文化价值统一起来,赋予其"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使命,并最终指向人的自由。
于春玲李兆友
关键词:文化价值文化哲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