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万新
- 作品数:25 被引量:11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显微解剖研究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对鞍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 ,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15例 ( 3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 ,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 ,对鞍区手术常用的 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 .结果 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 .间隙Ⅰ为视交叉间隙 ,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 ,与活体差异较大 ,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 ;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 (ICA)和大脑前动脉 (ACA)间隙 ,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 ;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 .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 .结论 在鞍区显微手术中 ,间隙Ⅰ、Ⅱ是最常用的间隙 ,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Ⅰ、Ⅱ完成手术 .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 ,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 .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熟悉这
- 黄勤付万新朱蔚林王伟金
- 关键词: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显微解剖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 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 蔡涛陈丽静陈国明宋志惠徐子明潘力雄李少鹏宋敏鹰付万新刘锡川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可脱卸弹簧圈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
- 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椎动脉颅内段的显微解剖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对椎动脉颅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远外侧人路手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颅内段和小脑后下动脉. 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远外侧人路开颅,到达颈静脉孔区,显露椎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形特点和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椎动脉颅内段穿寰枕筋膜后在基底动脉沟与对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与舌下神经关系密切,本组30侧椎动脉穿经舌下神经根的腹侧达桥脑延髓沟,8侧椎动脉穿舌下神经根丝之间,2侧椎动脉经舌下神经根丝的背侧.70%的椎动脉与舌下神经有接触,其中30%的椎动脉对舌下神经造成压迫.椎动脉颅内段主要分支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脑膜后动脉和一些穿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本组全部发自椎动脉颅内段,行程多为袢状并同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点因人而异,同一标本左右也不一致,大多起自椎动脉颅内段的中上1/3.本组未见小脑前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均起于双侧椎动脉的末段,在中线吻合成一单干,沿脊髓前正中裂迂曲下降供应脊髓. 结论 熟悉椎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的走形特点和解剖变异有助于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手术中识别和保护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
- 付万新康春华彭志强李少鹏
- 关键词: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远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
- 内镜辅助下远外侧髁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约3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和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神经内镜技术。
- 彭志强李少华田广永付万新徐达传
- 关键词:远外侧入路锁孔内镜神经解剖学
-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2
- 2002年
-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鞍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各自发出的穿支动脉的解剖和测量,进一步掌握和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结构及毗邻血管神经的走行,为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在30侧(1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上,模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对鞍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各自发出的穿支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所得结果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描述和测量了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各分支、穿通动脉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ACA均由前穿支下方的ICA发出对侧大脑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接。回返动脉为ACA-A1段发出的穿动脉中最粗大的血管,起源部位、行程及数量变异大。ACoA的形态与双侧A1段直径关系密切。结论间隙Ⅱ中回返动脉起点范围通常位于前交通动脉近侧3 mm及前交通动脉远侧3 mm范围内,故在前交通动脉水平远、近侧3 mm范围内临时夹闭或解剖ACA时,易造成回返动脉损伤。在A1段近侧3~5 mm、A1段中1/3段少有穿支发出,此二处可作为ACoA动脉瘤手术时临时阻断的部位,而A1段远侧、特别在ACoA水平2 mm附近几乎均有回返动脉平行伴行,在此处解剖极易损伤回返动脉。A1段发育不全与ACoA动脉瘤可能有较高的相关性。
- 黄勤付万新柳浩然朱蔚林彭志强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经翼点入路
- 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2007年
- 目的 探讨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CVST的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和脑室-腹腔分流,随访1~2年。结果 CVST主要症状为外伤、感染后头痛,颅内压增高,视力减退,精神症状;神经影像学表现为CT增强扫描后可见静脉窦内“空三角征”,MRI示静脉窦正常流空影的形态消失,出现长T2、短T1信号;MRV示静脉窦血流不连续或缺失,梗阻远端侧支循环血管建立或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3例患者经抗凝及脑室-腹腔分流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颅高压征,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病人,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MRI及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为治疗CVST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经济有困难的CVST患者,行抗凝及脑室-腹腔分流短期内疗效满意,不失为一种治疗方法的选择。
- 付万新朱蔚林
-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脑室-腹腔分流
- 枕下远外侧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 本文对枕下远外侧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学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经枕下远外侧入路达骨性JF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目的:通过经枕下远外侧入路的骨性JF及毗邻结构显微外科解剖学特征的观察...
- 付万新
- 关键词:颈静脉孔显微外科神经解剖
- 扩大翼点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临床体会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包括经眶额入路、经颧弓入路和眶颧弓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优越性和适应证。方法经标准翼点入路11例,眶额入路19例,颧弓入路4例,眶颧弓入路4例。结果病灶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及大部分切除4例,无法处理病灶1例,无一例出现脑牵拉损伤。结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处理颅底病灶比标准的翼点入路显露更好,正常脑组织侵袭性更小。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不仅适于前中颅底肿瘤的切除,而且可应用于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的手术治疗。
- 潘力雄刘运生陈忠平李少鹏刘小红刘锡川蔡涛付万新宋敏鹰
- 关键词:翼点入路
- 枕下远外侧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的骨性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骨性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JF)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寻求远外侧入路中可行的JF定位标志及显露方法。方法:手术显微镜对10例成人颅骨标本JF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JF由颞骨和枕髁围成的不规则间隙,所有标本上均见到颞突,枕突只出现在40%的样本中;JF的大小和形态多变,多数样本的JF右侧大于左侧;JF前内侧有恒定存在的岩下窦沟,后外侧接乙状窦;JF内侧有颈静脉结节、内耳门;枕髁位于JF外口的下内方,形态多为肾形;JF外侧为茎突、茎乳孔及乳突。除JF外口的内缘与枕髁的最短距离以及茎乳孔与JF外口之间的距离以外,其余的关于JF内外口与毗邻结构之间的距离,在同一个体上的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结论:骨性JF与毗邻结构之间关系复杂。星点、茎突根部、乳突尖以及SS在体表的投影有助于处理JF区病变时准确定位。切除颈静脉突、乳突、颈静脉结节、及枕髁有助于JF的显露。
- 付万新康春华彭志强
- 关键词:颈静脉孔解剖学显微手术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经冀点入路成功夹闭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困难及手术结果。结果术前3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附近血管的关系。40例患者中出院时按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者32例,中残3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不全与前交通动脉瘤有较高的相关性;尽早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能防止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引起的直接死亡和病情恶化,及时清除血肿能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 付万新康春华朱蔚林黄理金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翼点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