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强
- 作品数:12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
- 2009年
- 本文从符号学和文学解释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的产生根源和限度。认为文学语言符号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能指优势性和翻译阅读中主体间的不对称交流,共同形成了译者创造性的根源,同时又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
- 任强
- 关键词:符号学文学解释学
- 《管子》英译本文化词翻译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典籍文化词翻译是典籍外译的难点之一。论文运用分类对比的方法,研究《管子》英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方法;结果发现《管子》英译本文化词译法主要有音译+脚注、音译、意译、直译+脚注和仿译5种;鉴于典籍文化词的文化独有性,认为翻译方法应以音译+注释、直译+注释和意译为主,以直译、仿译为辅;同时音译+注释的方法不应仅从本质文化互缺这一静态层面进行判断,必须综合更高一级的语境来判断。
- 任强
- 关键词:文化词翻译方法《管子》音译
- 千年文化文本《茶经》的翻译修辞手法诠释
- 2019年
- 我国传统茶文化历史久远且深厚,并且具备着灵活多变的表达形式以及非常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在中国千年文化文本《茶经》中,有着很多有关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描述,进而其也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表达之作。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千年文化文本《茶经》的翻译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 任强
- 关键词:茶经
- 中国传统译论“厥中”论探究
- 2021年
- 随着新时期中国译学的发展,有必要对传统译学理念进行探本溯源和内涵厘清,以促进本土译论体系的重构与完善.借助典籍文献对东晋慧远的“厥中”论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厥中”论的观点经历了由模糊到明确的变化,其议论的对象是译经语体而非方法,而“厥中”论的产生自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厥中”论体现了原文为标准的早期翻译观念,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案本”阶段的理论典型.
- 任强
- 关键词:慧远文化融合
- 李克《管子》英译“东方情调化翻译”研究——以《管子·参患》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李克《管子》英译本带有明显的"东方情调化翻译"倾向,《管子·参患》篇尤为明显。其表现之一是译文对原文"准确的科学性"翻译,主要集中在对原文词语的"忠实"和对原文句式结构的模拟;表现之二在于译文之外的篇前解说及使用新式拼音和汉字的译文脚注。"东方情调化翻译"从学术传承沿革来看是西方东方学研究范式的表现;从文化构建角度分析是为了凸显原文文本的异质性;从译后结果来看在保证了汉学家地位的同时又取悦了译文读者。
- 任强
- 关键词:《管子》直译
- 基于语料库的中外译者英译风格研究——以《管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被引量:1
- 2021年
-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旨在通过量化对比的方法对译文进行分析和解读。《管子》双语语料库的英译文本取材于中国学者翟江月和美国汉学家李克的英译全本中的代表性篇章,对两位中外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的量化对比分析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展开。研究表明,由于两位中外译者翻译典籍的目的和策略不同,在译本中体现的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李克的译本承载信息量更大,阅读难度指数更高,句子更为靠近原文的结构,译文凸显文化的异质性。翟江月的译本词汇难度略低,更注重译本读者的阅读感受,突出译文的明了性,译文使用了更多的功能词、定冠词和介词等,可读性更好。
- 李静任强
- 关键词:翻译风格语料库
- 我国当前典籍翻译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文章使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对2012至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我国典籍翻译期刊论文引文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该研究通过考察近年来典籍翻译和典籍英译研究的总体趋势、主要研究单位和学者、热点课题、核心课题,梳理了5年来典籍翻译研究的脉络、热点核心领域和研究前沿,并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典籍翻译研究核心课题和新兴课题的知识结构。
- 任强
- 关键词:CITESPACE典籍翻译
-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特点和译书方法探索被引量:1
- 2013年
- 清朝闭关锁国后,外国列强以武力打开清政府大门,为了改变被侵略的现状,清政府内的洋务派提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增强国内实力,应对列强侵略现状。为了有效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江南制造局翻译工作为增强学习提供了重要途径。
- 任强
- 关键词:翻译特点翻译馆闭关锁国洋务运动翻译工作
- 《管子》英译本副文本对比研究——以李克译本与翟江月译本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管子》在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的英译研究多着眼于其正文本,忽略了副文本的解说及补充作用。本文借助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比《管子》李克译本和翟江月译本副文本,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副文本形态。发现李克译本副文本对正文本的补充、强化作用明显,而译者和出版商对翻译生态的适应和对译本的操控是李克译本和翟江月译本副文本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认为副文本的参与对译本的质量和预期读者的接受情况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协调好翻译中的副文本,可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 任强
- 关键词:副文本生态翻译学
- 《管子·幼官》英译本比较研究——兼谈美国汉学家李克的翻译艺术被引量:4
- 2015年
- 以《管子·幼官》两种英译的对比分析为入手点,从词语溢出量、理解和表达三方面比较了李克和翟江月译本,通过比较数据分析了译文暴露出的问题,指出两位译者的翻译观不同,进而讨论了李克的翻译观和李克的翻译方法,认为李克的《管子》译本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 任强
- 关键词:《管子》英译翻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