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鑫

作品数:18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肿瘤
  • 7篇肉瘤
  • 7篇病理
  • 4篇软组织
  • 4篇软组织肿瘤
  • 4篇组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临床病理
  • 4篇免疫
  • 4篇基因
  • 3篇遗传学
  • 3篇皮肤
  • 3篇皮肤纤维肉瘤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纤维肉瘤
  • 3篇隆突
  • 3篇隆突性
  • 3篇隆突性皮肤纤...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机构

  • 18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德阳市人民医...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18篇何鑫
  • 9篇张红英
  • 6篇张尚福
  • 5篇陈敏
  • 4篇陈卉娇
  • 3篇邱琰
  • 2篇叶云霞
  • 2篇曹译丹
  • 2篇蒋莉莉
  • 2篇陈晨
  • 2篇张璋
  • 2篇丁兀兀
  • 2篇刘倩
  • 2篇陆杨
  • 1篇步宏
  • 1篇廖殿英
  • 1篇徐苗
  • 1篇刘晓羽
  • 1篇雷松
  • 1篇岑瑛

传媒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4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华西医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病理学课程医德医风建设与教学实践被引量:1
2024年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病理学作为医学高等院校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其思政建设对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教研室结合病理学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点结合;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小班讲授和案例教学法等课程思政新思路;同时注重对任课教师“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实现医学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严嘉琦周萍何鑫徐苗蒋莉莉张璋
关键词:病理学医学教育教学探索教学实践
1例伴腹膜广泛受累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报道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总结1例伴腹膜广泛受累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我院”)2019年诊断的1例伴腹膜广泛受累的肝脏EHE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7岁男性,因“无明显诱因反复左下腹疼痛半年”于当地医院就诊;CT示“肝内多发不规则稍低密度结节,腹膜增厚,以大网膜为主”,行腹腔镜下腹腔肿瘤活检术,当地医院病理诊断为“网膜恶性间叶源性肿瘤,肝脏病变定性困难”,遂送我院会诊。我院病理诊断为肝脏及网膜EHE。患者在当地医院接受紫杉醇+顺铂化疗4个疗程,于活检术后10个月因此病死亡。结论肝脏EHE少见。影像学对诊断肝脏EHE具提示作用,但最终诊断需病理检查确诊。本例EHE组织学特点需与转移癌、上皮样肉瘤、间皮瘤等腹腔内常见的肿瘤相鉴别,其诊断具有挑战性。EHE首选手术切除,对放、化疗均不敏感。近年有使用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治疗EHE的报道。EHE预后需收集更多病例资料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分析。
周冉陈卉娇何鑫邱琰张红英
原发性肺印戒细胞腺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印戒细胞腺癌(PSRCA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预后因素等。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2年6月间50例PSRCA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并进行随访和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结果 PSRCACL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非小细胞肺癌无明显差异,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其特殊的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SRCACL的发病率约占肺腺癌的1.20%,平均发病年龄为53.3岁,中位年龄为54.5岁,男女比例为1.17︰1。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56个月,1年生存率约为85.4%,3年生存率约为67.4%,5年生存率约为40.9%。患者的生存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是否伴有癌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PSRCACL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好发于中青年人、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侵袭和转移、预后较差的恶性上皮性肿瘤,除手术治疗外,目前尚无标准化疗方案。
何鑫梁冬妮曹译丹叶云霞蒋莉莉张尚福
关键词:肺肿瘤印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存活率分析
腹腔转移性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5年
目的总结1例腹腔转移性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atous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FS-DFS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经验,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3年诊断的1例腹腔转移性FS-DFSP病例,总结其临床、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为51岁女性,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6个月”。MRI检查示腹腔及髋部包块。腹腔肿块镜下观察见肿瘤间质呈黏液样变,含较多薄壁血管;肿瘤主要由中度异型性的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呈不规则排列。核分裂象约10个/10 HPF,未见出血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34、结蛋白、S100、CD117和DOG1均为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出PDGFB基因重排及COL1A1::PDGFB基因融合。诊断为腹腔FS-DFSP。髋部包块镜下与腹腔肿瘤形态相似,结合免疫组织化学、FISH,并联系临床病史,最终考虑为腹腔转移性FS-DFSP。文献复习显示,已报道的单一腹腔转移性FS-DFSP病例共6例,其中4例为腹腔器官(胰腺和肝脏)转移,2例为单纯腹腔转移,可获得转移灶形态学资料的4例均表现为典型FS-DFSP。结论单一腹腔转移性FS-DFSP罕见,本病例具有不典型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难以选择适当的分子检测项目辅助诊断,需要与好发于腹腔、腹膜后伴有黏液样变的多种高级别肉瘤相鉴别,其精准诊断极具挑战性。
崔贤镇陆杨何鑫张红英
关键词:腹腔转移
CXCR4和CD26在肺浸润性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9年
目的观察并分析CXCR4和CD26在浸润性肺腺癌原发肿瘤组织以及相关淋巴结的转移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分析观察结果,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以及与肺浸润性腺癌各种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旁正常肺组织57例、肺浸润性腺癌原发肿瘤组织222例以及在淋巴结中的转移性肿瘤组织54例CXCR4和CD26的表达。结果 CXCR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肺浸润性腺癌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率,并且其表达率低于在淋巴结中的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肺浸润性腺癌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率,并且其表达率低于在淋巴结中的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4在222例肺浸润性腺癌原发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浸润性肺腺癌形态学分级、淋巴结有或者没有癌组织转移和临床TNM分期相关(P<0.05),CD26在222例肺浸润性腺癌原发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肺浸润性腺癌患者肿瘤的形态学分级及大小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说明在P<0.05情况下,肺浸润性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或者没有癌组织转移、临床TNM分期为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的有效因素(P<0.05);Cox回归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显示,在P<0.05情况下,以下情况成为影响肺浸润性腺癌患者预后好坏的独立危险因素:肺浸润性腺癌患者的年龄、瘤体体积、部分肿瘤的形态学分级、淋巴结有或者没有癌组织转移、临床TNM分期(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CXCR4和CD26在肺浸润性腺癌原发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形态学分级、临床TNM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有或者没有淋癌组织转移呈正相关(r>0,P<0.05)。结论 CD26和CXCR4在肺浸润性腺癌的发生、发
丁兀兀丁兀兀何鑫刘倩刘倩
关键词:CXCR4CD26免疫组化组织芯片
垂体转移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3年
研究背景垂体转移癌临床罕见,诊断难度较大,容易误诊,本文拟对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方法报告1例垂体转移性肺低分化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者,4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伴视物模糊,头部CT检查显示鞍上池软组织密度结节影。术中可见肿瘤位于鞍区,大小约为2cm×1cm×1cm。光学显微镜观察垂体结构破坏,肿瘤组织由明显异型性的圆形、卵圆形细胞组成,呈巢团状或腺样排列;肿瘤细胞表达上皮膜抗原、广谱细胞角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和细胞角蛋白7,不表达嗜铬素A、癌胚抗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碱性磷酸酶、CD117、白细胞共同抗原、CD30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1,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5%。术后辅助左甲状腺素钠和伽玛刀治疗,4个月后死亡。结论垂体转移癌可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明确诊断,同时寻找原发灶。术后需辅助综合治疗。
叶云霞龚静张文燕何鑫张尚福
关键词:垂体肿瘤腺癌肿瘤转移肺肿瘤
髓内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报告1例髓内黑色素性神经鞘瘤患者,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7岁,胸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后6年、背部疼痛1年。脊椎MRI显示T4~5平面髓内占位性病变。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排列成片状、巢团状或交织状,胞质内含数量不等的黑色素颗粒,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S-100蛋白、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黑色素-A和Ⅳ型胶原蛋白呈阳性,上皮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CD57、孕激素受体、结蛋白和肌浆蛋白呈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0%。超微结构观察,肿瘤细胞可见连续基膜,胞质内含不同成熟程度的黑色素小体。最终病理诊断为髓内黑色素性神经鞘瘤。随访18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髓内黑色素性神经鞘瘤临床罕见,其诊断依靠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应注意与黑色素瘤、黑色素细胞瘤和色素性神经纤维瘤相鉴别。髓内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生物学行为较难预测,可局部复发,应对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何鑫刘晓羽雷松张尚福
关键词:神经鞘瘤脊髓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活检组织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张璋陈卉娇陈敏何鑫王艺颖张红英
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肝转移1例MDT讨论并文献回顾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于2017年10月收治的1例多发肝转移DSRCT患者的MDT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回顾,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结果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经影像科、肿瘤科和肝脏外科医师多学科讨论后,认为有手术指征,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积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患者行辅助化疗。手术时间5 h,术中出血量约600 mL。术后无出血、胆汁漏、肠瘘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8 d出院。术后该患者已获访1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征象,继续随访。文献回顾结果显示,DSRCT的好发人群为年轻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12~27岁,中位生存期最长为39.2个月,3年生存率为20.8%~71%;手术比例高的研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相对较长。结论 DSRCT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软组织肉瘤,发现时大多已发生多器官转移,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基础的联合放化疗的多模式治疗,但整体预后较差。
周凯周凯何鑫陈卫霞邱萌钟晓绯廖明恒岑瑛
关键词: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肝转移尤文肉瘤
12q15区段MDM2与FRS2基因扩增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1例
2025年
报道1例罕见的PAX3::FOXO1融合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ARMS)伴有12q15区段中MDM2、FRS2基因高水平扩增的病例。患儿女,12岁,因发现左手大鱼际质硬包块入院。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及多角形,排列呈条索状和巢状,部分形成腺泡状结构,腺泡之间为纤维血管性间隔。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结蛋白、Myogenin、MyoD1阳性,MDM2局灶阳性,CDK4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提示PAX3::FOXO1基因融合,MDM2及FRS2基因扩增,CDK4、GLI1基因未扩增。MDM2 RNA原位杂交呈强阳性。本例的发现提示除上述3种遗传学近亲肿瘤外,ARMS也可发生12q15区段的扩增。但不同的是,上述肿瘤常发生12q13-15多区段共扩增,而ARMS病例则主要发生12q13-14或12q15区段单扩增。
聂阳荆文奕陈晨何鑫陈敏张红英
关键词:大鱼际MDM2ARMS腺泡状CDK4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