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汝堂

作品数:12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解剖学
  • 3篇关节
  • 2篇全髋
  • 2篇骶后孔
  • 2篇髋关节
  • 2篇麻醉
  • 2篇关节成形术
  • 2篇关节囊
  • 2篇成形术
  • 1篇大转子
  • 1篇血管
  • 1篇药物注射
  • 1篇隐窝
  • 1篇应用解剖学
  • 1篇幼儿
  • 1篇原纤维
  • 1篇针灸
  • 1篇植入
  • 1篇三角肌
  • 1篇上腔静脉

机构

  • 12篇温州医学院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2篇余汝堂
  • 6篇杨新东
  • 6篇陈忠孝
  • 4篇郑建武
  • 3篇杨国敬
  • 3篇楼新法
  • 3篇张力成
  • 3篇李琪
  • 2篇汤呈宣
  • 2篇蔡春元
  • 2篇蒋松鹤
  • 2篇唐茂林
  • 2篇金建华
  • 1篇邵华信
  • 1篇陈成春
  • 1篇董缪武
  • 1篇余列道
  • 1篇倪丽艳
  • 1篇朱华
  • 1篇姚岳波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9篇2008
  • 2篇2007
  • 1篇199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的解剖学观察被引量:4
1991年
81具南方成人尸体的上腔静脉总长度为60.84±12.14mm,心包外段长度为42.29±8.76mm,外径为17.51±2.99mm;心包内段长度为18.43±6.22mm,外径为19.21±3.15mm。左、右头臂静脉为66.89±10.01mm和40.15±8.45mm,其外径分别为12.61±2.56mm和12.17±2.82mm。左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之间的夹角为128°25′13″±24°51′30″。上腔静脉主要属支的注入部位及管径也作了观测。心脏插管时,经右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入右心较为短捷。
殷嘉孟姚岳波余汝堂
关键词:上腔静脉头臂静脉解剖学
双侧三角肌变异1例
2008年
作者解剖一中年男性尸体肩胛背面时,发现一双侧均变异的肌块(图1)。经查阅“肩部肌变异”国内文献未见相同报道。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打开深筋膜,在冈下肌浅面见一肌块:起自肩胛冈中内1/3处下缘,横行向外下,分为浅深两头,浅头扁薄,于三角肌后缘中下部跨三角肌表面移行为腱膜,呈扇形止于臂外侧深筋膜;深头粗厚,上缘大部被浅头所覆盖,向外行至三角肌后缘中下部与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止于肱骨。
杨新东陈忠孝郑建武余汝堂
关键词:三角肌男性尸体深筋膜肩胛冈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从不同的角度可清楚地看到锥隆起、面神经管凸(面神经水平段)、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匙突、圆窗龛及鼓岬等主要结构。面神经垂直段长度为(10.58±1.20)mm,面神经圆窗龛平面到乳突表面、面神经锥曲段到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到面神经水平段以及鼓索神经起点到茎乳孔的距离分别为:(11.90±1.80)mm,(3.79±0.45)mm,(1.94±0.43)mm,(5.14±0.80)mm。结论:幼儿面神经隐窝与成人的不同点以及幼儿面神经隐窝的相关测量数据,可为幼儿手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金建华余汝堂陈成春倪丽艳邵华信
关键词:幼儿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应用解剖学
全髋关节置换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关节囊切开线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的解剖特点及胶原纤维的分布差异,探讨能保留最佳力学强度的髋后方关节囊切开线。方法采用10个(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髋标本,男6个,女4个;年龄28~64岁。右侧10髋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Ⅰ~Ⅲ区)9部(ⅠA~C、ⅡD~F、ⅢG~I),测量髋后方关节囊各部厚度,观察坐股韧带走行。左侧10髋选取5髋对其较厚的Ⅰ区和Ⅱ区进行Masson染色观察和胶原纤维含量分析。采用自愿捐赠的冰冻新鲜尸体标本2髋与固定标本比较,设计最佳的切口线并临床应用。结果各部髋后方关节囊厚度分别为:ⅠA(2.30±0.40)、ⅠB(4.68±0.81)、ⅠC(2.83±0.69)、ⅡD(2.80±0.79)、ⅡE(4.22±1.33)、ⅡF(2.50±0.54)、ⅢG(1.57±0.40)、ⅢH(2.60±0.63)、ⅢI(1.31±0.28)mm,具有不均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G部和ⅢI部的平均厚度较ⅠB部和ⅡE部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薄弱的两部在Ⅲ区,坐股韧带主干经过较厚的ⅠB部和ⅡE部。Masson染色可见ⅠB和ⅡE部的绿色面积明显较Ⅰ、Ⅱ区其余4部大。各部胶原纤维含量分别为:ⅠA20.34%±5.14%,ⅠB48.79%±12.67%,ⅠC19.87%±5.21%,ⅡD17.57%±3.56%,ⅡE46.76%±11.47%,ⅡF28.65%±15.79%;各部胶原含量亦具有不均一性(P<0.01),ⅠB部和ⅡE部与其余4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鲜冰冻标本的厚度和坐股韧带分布特点经观察与固定标本无明显差别。在标本上设计并应用包括大部坐股韧带主干且连带部分臀小肌束的髋后方关节囊切开线。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虽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但术后脱位率仍未完全消除;优化关节囊切开线,保留最佳力学强度部分,使坐股韧带发挥其固有生物力学功能,具有较大意义。
李琪张力成杨国敬蔡春元汤呈宣余汝堂杨新东董缪武朱华
关键词:胶原纤维全髋关节置换
全髋置换后修补闭孔外肌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闭孔外肌及其覆盖区髋关节囊的解剖特点,探讨髋关节屈曲内旋下闭孔外肌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方法取10具20侧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体髋标本,左侧10髋解剖出闭孔外肌,屈曲内旋时触摸体会股骨头对闭孔外肌的膨顶;裸露闭孔外肌区的髋关节,分别测量髋关节屈曲30°、60°、90°和各屈曲角度加内旋15°时股骨头软骨面超出髋臼唇的距离;右侧10髋解剖出髋关节囊,测量后方关节囊各部厚度,观察坐股韧带走行。结果闭孔外肌是紧贴髋关节囊后下部的唯一肌肉,在髋屈曲内旋时股骨头膨顶闭孔外肌;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大,膨顶程度(后脱位倾向)也加大,同一屈曲角度下内旋比不内旋膨顶程度大。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较薄弱的两部处在闭孔外肌区,坐股韧带主干未经过闭孔外肌区,闭孔外肌区是髋后方关节囊的相对薄弱区。结论闭孔外肌是髋关节囊后下部唯一的动力抵挡,易诱发后脱位的髋屈曲内旋体位下,抵挡股骨头脱位的主要有闭孔外肌和此肌覆盖区的关节囊,但此区关节囊相对薄弱,因此在全髋置换后应对闭孔外肌进行修补。
李琪张力成杨国敬唐茂林蔡春元汤呈宣王伟良余列道余汝堂杨新东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骨骼关节囊
躯干背区刮痧的血管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观察背区体被组织的血管分布,为刮痧疗法提供血管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10具新鲜成人捐献尸体,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背区体被组织的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①背区皮肤通过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使背区体被组织厚而致密,移动性小。②背区血供主要来自肌皮穿支,穿支数较多,密度也较大。③背区皮动脉互相吻合成网,较粗的吻合支形成有明显方向性的纵行和横行的链式血管吻合。结论:本研究提供详细的躯干背区体被组织的血管解剖数据,为刮痧等疗法的临床设计和作用机理探讨提供解剖学依据。
余汝堂楼新法唐茂林蒋松鹤周文辉
关键词:血管刮痧
局部解剖学陈列室的建设和综合利用被引量:1
2008年
局部解剖学陈列室在局部解剖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建设和配置一个先进、合理的局部解剖学陈列室是提高局部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根据我校局部解剖教学实际,以层次解剖为主干,局部拓展显示为侧枝,建立局部?断层"超链接"的思路建设和配置了局部解剖学陈列室,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达到有效的综合利用。
余汝堂陈忠孝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陈列室综合利用
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资源的套餐化管理被引量:2
2008年
在解剖学实验室普遍存在教学任务过重、超负荷运转的形势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套餐化”实验准备和管理方法,改原来传统的按类型分类为参照实验教学进度按实验内容配套准备,在确保完成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陈忠孝余汝堂杨新东郑建武楼新法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骶后孔解剖学定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建立精确、简易的骶后孔定位方法,为临床八髎穴针灸、骶后孔阻滞麻醉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剔除28例成人尸体的骶骨周围软组织,清楚显露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个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结果:①以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轴,以骶后正中嵴线为Y轴,各骶后孔的中点在X轴上的坐标分别为:(23.41±2.49)、(19.90±2.21)、(18.39±2.55)、(17.93±1.98)mm,在Y轴上的坐标分别为:男(49.71±6.15)、(68.45±5.78)、(86.91±6.14)、(104.91±7.00)mm,女(44.17±5.71)、(60.44±6.30)、(78.60±7.23)、(96.48±7.87)mm。②骶前、后孔深距:S(124.2±3.2)、S(218.6±2.8)、S3(12.7±2.6)、S4(6.8±1.9)mm。③骶后孔穿刺针尖水平偏离矢状轴角度:S1(6.3°±2.5°)、S2(4.8°±1.6°)、S3(4.0°±2.0°)、S4(3.6°±1.7°)。结论:提出可供临床应用骶后孔简易和精确的两种定位方法及针灸、穿刺适宜进针角度和深度。
余汝堂陈忠孝杨新东郑建武楼新法蒋松鹤
关键词:骶后孔针灸麻醉
肌皮神经肌支的定位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肌皮神经肌支的分支类型及其精确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上肢标本58侧,仔细解剖观测肌皮神经走行、分支的横径和长度等。结果:(1)肌皮神经穿过喙肱肌的位置距肩峰为(5.95±1.03)cm;(2)肱二头肌支起始处距肩峰距离:男(12.02±1.68)cm,女(10.35±1.88)cm,分别为肩峰—外上髁长度的(41.12±4.46)%和(36.91±6.55)%;起始点横径:男(1.27±0.37)mm,女(1.43±0.42)mm。短头肌支的长:男(3.66±13.7)cm,女(5.07±2.05)cm,长头肌支的长:男(4.27±1.37)cm,女(5.25±1.95)cm;(3)肱肌支起始处距肩峰距离为:男(15.27±2.76)cm,女(12.72±2.01)cm,分别为肩峰—外上髁长度的(52.50±9.60)%和(45.42±6.97)%。起始点横径(1.35±0.40)mm,长为(5.88±2.19)cm。结论:将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在肌皮神经发出点定位表达以肩峰与外上髁距离的百分比,可避免因个体差异而对肌支起点定位产生的误差,为临床提供更为便捷、可靠、实用的解剖依据。
余汝堂陈忠孝金建华
关键词:肌皮神经肌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