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冉江洪

作品数:204 被引量:903H指数:1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orld Wildlife Fund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7篇期刊文章
  • 41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8篇生物学
  • 40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41篇大熊猫
  • 39篇鸟类
  • 34篇保护区
  • 33篇自然保护
  • 32篇自然保护区
  • 28篇生境
  • 23篇繁殖
  • 20篇栖息
  • 19篇栖息地
  • 16篇区系
  • 16篇群落
  • 15篇种群
  • 15篇物种
  • 15篇国家级自然保...
  • 14篇兽类
  • 13篇大熊猫主食竹
  • 13篇地震
  • 13篇赤腹松鼠
  • 11篇生物多样性
  • 11篇湿地

机构

  • 175篇四川大学
  • 49篇四川省林业科...
  • 19篇四川省野生动...
  • 9篇西华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成...
  • 7篇洪雅县林场
  • 6篇平顶山学院
  • 4篇贵州师范大学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成都双流国际...
  • 3篇四川省森林病...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四川省林业厅
  • 2篇四川王朗国家...
  • 2篇唐家河国家级...
  • 2篇茂县林业局
  • 2篇若尔盖县林业...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204篇冉江洪
  • 42篇刘少英
  • 29篇徐雨
  • 24篇岳碧松
  • 19篇曾宗永
  • 18篇窦亮
  • 16篇刘世昌
  • 15篇孙治宇
  • 15篇李波
  • 14篇杨楠
  • 13篇林强
  • 13篇王彬
  • 11篇符建荣
  • 11篇张凯
  • 10篇钟雪
  • 10篇张曼
  • 9篇吴永杰
  • 7篇蔡国
  • 7篇郑雯
  • 7篇曾涛

传媒

  • 78篇四川动物
  • 15篇四川林业科技
  • 12篇兽类学报
  • 1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0篇四川大学学报...
  • 7篇生态学报
  • 5篇动物学杂志
  • 5篇第六届全国野...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Zoolog...
  • 4篇中国西部动物...
  • 4篇第二届中国西...
  • 3篇第八届全国野...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2篇四川省动物学...
  • 2篇四川省动物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7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10篇2020
  • 9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8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12篇2013
  • 13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8篇2005
2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赤腹松鼠在人工林中的危害特征被引量:18
2010年
2008年3月~2009年3月,设置15个固定样地每月监测,对四川省洪雅县柳杉Crypotomeria fortunei和杉木Cunninghami lanceolata人工混交林中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危害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2~7月是危害的主要时期,其中3、4月最高;柳杉的年平均危害株率高于杉木,但两者的年平均危害程度区别不大;2)不同龄林的危害情况不同,月平均危害株率:中林显著高于成林和幼林(P<0.05);月平均危害程度:幼林高于中林,中林高于成林,三者差异显著(P<0.05);3)林木被危害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上部和中部;不同龄林危害部位的分布不同,成林和中林的危害部位比例为上部>中部>下部,而幼林是中部>上部>下部;4)啃剥树皮类型以包含木栓、木栓形成层和次生韧皮部的树皮为主,同时有少数外周皮;啃剥外周皮的现象出现在2~4月和7~11月。
尹三军温知新冉江洪汤开成
关键词:赤腹松鼠人工林
四川雪宝顶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被引量:7
2006年
2002年8月和9月,对四川雪宝顶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90种,分属7目27科。区系分析表明:该保护区的兽类属东洋界的有66种,占73.3%;属古北界的有21种,占23.3%;广布种有3种,占3.4%。该保护区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国家II级保护兽类17种。
孙治宇刘洋冉江洪刘少英郭延蜀
关键词:兽类区系
MaxEnt模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MaxEnt 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最大熵模型)是一种基于最大熵理论而提出的生态位模型(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该模型能够根据已有的物种分布记录和环境变量数...
王彬钟雪窦亮冉江洪
关键词:最大熵模型生物多样性栖息地
鸟类合作繁殖研究进展
2014年
合作繁殖是当前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目前,鸟类学工作者对鸟类合作繁殖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在简单回顾鸟类合作繁殖研究历史发展基础之上,对鸟类合作繁殖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依据最新研究对进化途径和进化假说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探讨。最后,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将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徐雨王彬窦亮冉江洪
关键词:鸟类进化
采笋对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竹笋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采笋是大熊猫栖息地内一种持续的人类干扰活动。为了评估采笋对大熊猫主食竹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2009年7—11月,在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镇设置实验样方,对比研究了早期采笋、中期采笋、晚期采笋、一直采笋和不采笋5种采笋方式对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竹笋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期采笋、中期采笋和一直采笋样方的发笋量显著高于不采笋样方(P<0.05),其发笋量分别是不采笋的1.53倍,1.57倍和1.62倍;晚期采笋样方发笋量与不采笋样方差异不显著(P>0.05)。2)早期采笋使八月竹在发笋早期和发笋中期的发笋量增加,中期采笋仅使八月竹在发笋中期的发笋量增加,而一直采笋使八月竹在整个发笋期的各个阶段的发笋量均显著增加(P<0.05)。3)一直采笋样方的幼竹数量、株高均显著低于其他采笋样方,其基径只显著低于不采笋样方(P<0.05);早期、中期、晚期采笋和不采笋样方相互间仅幼竹株高差异显著(P<0.05)。4)早期、中期和晚期采笋与不采笋样方的发笋总量、退笋总量和采笋总量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建议仅在八月竹发笋中期采笋,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扶持。
刘香东黄荣澄冉江洪李波汤开成
关键词:大熊猫采笋生长发育竹笋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崇州区域的有蹄类物种组成及活动节律研究
2023年
2016—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崇州区域安放的135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结果显示:记录到水鹿Rusa unicolor、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野猪Sus scrof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岩羊Pseudois nayaur、小麂Muntiacus reevesi共9种,独立探测次数最多的是扭角羚和水鹿,出现位点最多的是扭角羚和毛冠鹿;除小麂外的8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除中华鬣羚和林麝外,其余物种均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水鹿、毛冠鹿、扭角羚和中华斑羚有2次日活动高峰;野猪和岩羊有1个日活动高峰;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活动高峰在不同季节有差异,中华鬣羚和林麝的季节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区域内有蹄类动物的保护策略制定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王钰瑾何兴成白俊冉江洪付强王磊樊星
关键词:有蹄类日活动节律红外相机行为生态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黑颈鹤调查被引量:13
2013年
于2012年5-9月,对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287只黑颈鹤,其中5月70只,包括繁殖鹤群18对36只(占51.4%),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3群27只(群体大小分别是4只、8只和15只),占38.6%,单只鹤7只(占10.0%)。7月份观察记录到黑颈鹤121只,繁殖鹤群有41对82只,占观察数量97只(除幼鹤外)的84.5%,单只鹤群3只,占3.1%,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1群,12只,占12.4%,其余为幼鹤24只。9月份共观察记录96只(其中14只幼鹤),繁殖鹤群有38对,76只,占观察数量82只(除幼鹤外)的92.7%,单只鹤1只,占1.2%,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1群,由5只个体组成,占6.1%。与之前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到的黑颈鹤分布区范围没有大的变化。整体上看,保护区内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在尧拉乔、纳勒乔、纳洛乔一带和热尔大坝的哈丘湖、措拉坚、花湖等湖泊及湖滨沼泽。建议在这两个区域设置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并且在保护区内限制放牧强度,核心区内严禁放牧,调节好草场的季节性利用,使湿地生态系统得以合理的恢复使用,从而保护黑颈鹤及其栖息地。
窦亮李华李凤山张曼郑志荣冉江洪
关键词:黑颈鹤若尔盖湿地
四川大学内白颊噪鹛的巢址选择
2011和2012年的9月-10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四川大学内的白颊噪鹛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30个巢.结果表明:(1)白颊噪鹛的营巢树种有5种,分别是小叶榕、黄葛树、香樟、棕竹和凤尾竹,其中小叶榕所占比例为70...
柴璐艳王彬杨荔钧张波冉江洪
关键词:巢址选择主成分分析
四川雪宝顶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被引量:7
2007年
2002年7月~9月,对四川雪宝顶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实际发现鸟类139种,结合历史文献72种,保护区鸟类共有211种,隶属于15目46科。其中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占了总数的90.05%。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18种,我国特有种18种。保护区鸟类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鸟类的种类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最为丰富。
符建荣刘少英王新赵杰冉江洪
关键词:鸟类区系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翼手类研究被引量:25
2001年
1996年至 1997年 ,通过对三峡工程重庆库区 13个县 (区 ) 68个洞穴的考察和标本采集 ,结合历史资料记述 ,确认重庆库区共有翼手目动物 4科 2 6种。其中 8种为重庆市新记录 ,分别是绒菊头蝠、皮氏菊头蝠、西南鼠耳蝠、水鼠耳蝠、尖耳鼠耳蝠、大足鼠耳蝠、长折翼蝠和皱唇蝠。研究发现翼手类更喜欢潮湿、低海拔、人类干扰少、洞深在 50m以上、周围是农田—草灌的洞穴。
刘少英冉江洪林强刘世昌刘志君
关键词:翼手类洞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