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军伟

作品数:17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语言文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语义
  • 3篇认识情态
  • 3篇情态
  • 2篇动趋式
  • 2篇断言
  • 2篇起来+AP
  • 2篇情态意义
  • 2篇自主性
  • 2篇教学
  • 2篇构式
  • 2篇NP
  • 2篇V
  • 1篇动结式
  • 1篇动因
  • 1篇对外汉语
  • 1篇对外汉语教学
  • 1篇形容词
  • 1篇性质形容词
  • 1篇虚化
  • 1篇用法

机构

  • 8篇天津中医药大...
  • 6篇河北大学
  • 5篇南开大学

作者

  • 14篇冯军伟

传媒

  • 3篇湖州师范学院...
  • 2篇柳州职业技术...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现代语文(下...
  • 1篇作家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南开语言学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P)+V+起来+AP”结构的语用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冯军伟
关键词:话题主位
状补可换位性质形容词的语义分析
2008年
以状补可换位性质形容词为考察对象,分析其能够在状语位和补语位上自由换位时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揭示其作状语和作补语时语义指向的不同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表义差别。
冯军伟
关键词:语义特征语义指向
动趋式述补结构的自主性考察及认知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动趋式述补结构的自主性受到述语动词和趋向动词自主性的影响。在全面考察动趋式内部构造的基础上,对其自主性进行了分析,并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距离象似和认知方式的角度对其自主性的差异进行解释。
冯军伟
关键词:动趋式自主性
“我(们)认为1”的强断言认识情态意义
2011年
"我(们)认为1"结构表达了说话人对句子命题倾向于为真的判断,属于断言认识情态的范畴。从"我(们)认为1"句的断言结构、共现的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类型、与语气助词"吧"的共现频率及其插入语用法等几个方面可以断定,"我(们)认为1"表达说话人的强断言认识。
冯军伟
关键词:认识情态
“不过X罢了/而已”构件的构式化和整体构式化
2020年
"不过X罢了/而已"构式先后经历了构件的构式化和整体结构的构式化,构式的核心语义图式是表达主观小量的言者态度或言者认识。构式化的语用动因在于说话人出于交际需要,采用意在弱化言语行为语力的言语交际策略。在核心构式"不过X罢了/而已"的基础上,还产生了多个扩展构式。
冯军伟
认识情态与传信情态被引量:6
2012年
认识情态与传信情态都可以表达说话人对于句子命题真值的判断,都属于混合型情态。但是,二者在认知机制的模式、所编码的情态意义、说话人的确信程度、主客观性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认识情态是一种对命题真值的评估机制,传信情态则是一种通过推理的手段进行的论证机制;认识情态侧重说话人对信息的态度,而传信情态则侧重信息的来源;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的确信程度,有强弱之分,而传信情态则提供信息来源,无强弱之别,因此,认识情态的主观性程度要高于传信情态的主观性程度。
冯军伟
关键词:认识情态
实行语种多样化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新时期社会的新理念和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新目标。科学地处理汉语普通话、方言、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之间的关系,实行语种多样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语言生活的本质内涵。
冯军伟
关键词:和谐社会语言风格教学模式
假设连词“哪怕”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被引量:3
2012年
连词"那怕"的词汇化始于明代,至清晚期完成,先后经历了跨层结构、跨层结构和连词并存、连词三个阶段。重新分析是其词汇化的主要机制,前景信息背景化和韵律的促动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在"那怕"的词汇化过程中也伴随着语义演变,语用推理是促动其语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冯军伟
关键词:词汇化动因
“以为”用法辨析
2011年
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有三种用法,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小句宾语所表达的命题做出主观断言,或描述他人在某时某地曾经做出过某一判断,也可以用于传递反预期信息,即小句宾语叙述的内容可以违反了客观事实,或违反了说话人当下的主观认识和判断。
冯军伟
“(NP)+V+起来+AP”结构评估认识情态意义及其来源
2016年
"(NP)+V+起来+AP"结构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凭借一定经验和知识,通过"V起来"的评估方式,主观推断句子主语"NP"具有"AP"的性质,或者主观地认为做某事("V+NP")具有"AP"的特点,具有表达说话人评估认识情态意义的功能,是一种言者取向的情态表达成分,其评估认识情态表达功能源于"起来"的语义演变和虚化。
冯军伟
关键词:语义虚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