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口腔
  • 5篇肿瘤
  • 4篇涎腺
  • 4篇涎腺肿瘤
  • 4篇腺肿瘤
  • 4篇儿童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颌面
  • 3篇口腔颌
  • 3篇口腔颌面
  • 3篇灌注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CT灌注
  • 2篇手术
  • 2篇颌骨
  • 2篇颌面部
  • 2篇外科

机构

  • 10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合肥市第一人...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合肥市口腔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17篇冯大军
  • 9篇颜雨春
  • 4篇陈晓阳
  • 3篇丁常春
  • 3篇韩晓兰
  • 3篇王军民
  • 3篇马燕
  • 3篇张凯
  • 3篇陈传俊
  • 2篇刘斌
  • 2篇季从容
  • 1篇朱维明
  • 1篇王万勤
  • 1篇姜大川
  • 1篇王恩群
  • 1篇葛婷
  • 1篇陈叶俊
  • 1篇王薛玲
  • 1篇吕秀英
  • 1篇吴强

传媒

  • 3篇实用口腔医学...
  • 3篇安徽医药
  • 2篇广东牙病防治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像学技术在上颌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上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部创伤中常见的损伤,且多为复合性骨折,类型复杂,表现多样。X线平片检查是以往较常用的方法。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被用于该领域。作者就上颌骨骨折的X线平片、曲面体层摄影、CT、MRI表现及诊断作一综述。
冯大军颜雨春
关键词:影像学上颌骨骨折
托槽固位法在替牙期脱位恒前牙固定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正畸托槽固定法应用于替牙期前牙损伤固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共38例患者46颗脱位前牙复位或再植入至正常位置后,常规牙面干燥,酸蚀处理,粘方丝弓托槽。选用直径0.46mm的圆形弓丝,放入托槽沟内,栓扎脱位牙及支抗基牙,使脱位牙基本稳固。术后2周、1、3、6、12、24月复诊,行X线检查及牙髓活力测试,判定脱位牙是否固定成功。结果46颗替牙期脱位的前牙固定后,42颗疗效为优,4颗为良,2颗疗效为差。在全部46颗牙中40颗无牙根吸收,电活力检查为阳性。结论正畸托槽固定法治疗脱位恒前牙,效果明显,疗效确切,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固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丁常春冯大军季从容
关键词:替牙期脱位
763例口腔颌面部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分析763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984年1月~2004年5月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的763例颌面部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人数占住院总人数的14.3%,男、女比例为3.51:1,20—4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交通事故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占42.99%;颌面损伤以骨折为主,其中下颌骨骨折最为常见;颅脑损伤是颌面骨折最常见的合并伤;交通伤和面中部骨折具有较高的损伤严重度评分。结论男性青壮年为颌面损伤高发人群,交通事故是颌面部损伤的主要原因,常造成颌面部多发性骨折并可合并颅脑损伤。
张凯颜雨春冯大军
关键词:颌骨折
口腔鳞癌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分析
2022年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常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28例OSCC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OSCC患者经评估后给予治疗方案,记录患者治疗前1周和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变化。采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发现,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NK、CD4^(+)/CD8^(+))和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A、IgM)水平明显偏低(P<0.05),血清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4、IL-6)水平偏高(P<0.05)。经6个月治疗后,OSCC患者免疫功能相较于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血清中促炎因子水平降低(P<0.05)。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发现,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治疗后,OSC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所恢复。菌群分布门水平上,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肠道内Epsilonbacteraeota、Proteobacteria和Patescibacteria升高,Verrucomicrobia水平降低(P<0.05)。治疗降低了Epsilonbacteraeota、Proteobacteria和Patescibacteria水平,提高了Verrucomicrobia水平(P<0.05)。短链脂肪酸方面,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肠道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降低,治疗后,OSCC患者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升高。结论:常规治疗后能明显提高OSCC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改善患者健康水平。
钱毅邓超许晓波陈叶俊胡媛平洪礼琳冯大军
关键词:OSCC免疫功能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24例,在距肿瘤边界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随访1~4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并发症少,腺体功能良好。结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体积较小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术式之一。
孙园刘亚梅冯大军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部分切除
CT灌注评价涎腺肿瘤性质的应用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CT灌注对评价涎腺肿瘤性质的价值。方法:33例涎腺肿瘤经64排螺旋CT(SCT)灌注扫描血流灌注情况得到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渗透性(PS),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相对应标本内微血管密度(MVD)情况。结果:恶性肿瘤组BF、BV、PS值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而2组之间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则无统计学差异。涎腺肿瘤的BF、BV、PS均与MVD呈正相关。良、恶肿瘤中MV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与肿瘤MVD明显相关,能反映肿瘤的良恶性,有助于对评价肿瘤的性质。
朱学芬颜雨春吴强冯大军
关键词:涎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免疫组化技术微血管密度
CT灌注成像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涎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6例涎腺肿瘤(腮腺26例,下颌下腺8例,舌下腺1例,腭部1例)患者,术前均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CT灌注扫描,并取得相应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所有涎腺肿瘤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结果:36例患者中,最终病理确诊为涎腺恶性肿瘤者13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肿瘤检测的敏感性为84.6%(11/13),特异性为95.7%(22/23),符合率为91.7%(33/36)。CT灌注成像恶性肿瘤组BF、BV、PS值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而2组之间的MTT参数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2.3%(12/13),特异性为86.9%(20/23),符合率为88.9%(32/36)。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假阴性的涎腺恶性肿瘤可通过CT灌注成像检查得到正确诊断。结论:CT灌注成像能提供涎腺肿瘤微循环灌注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并联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涎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吕秀英颜雨春刘斌朱维明王万勤冯大军
关键词:涎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酪氨酸激酶B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B(TrkB)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亲和素法分析45例SACC的TrkB表达,并统计分析TrkB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的关系。结果TrkB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呈正相关(P<0.05)。结论TrkB能促进SACC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的发生,并可作为指标来预测SACC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
张凯颜雨春冯大军王恩群
关键词:涎腺肿瘤酪氨酸
全舌再造临床应的技术创新
陈传俊陈晓阳王军民丁长春冯大军韩冬葛婷姜大川
该项目属于临床医学中的口腔颌面外科学领域,学科代码是3204435。全舌再造是口腔颌面外科最为复杂手术之一。需要全舌切除的患者一般是舌的恶性肿瘤侵及范围大而必须整体切除舌体、舌根、甚至包括口底等邻近结构,全舌切除后必须再...
关键词: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学
氟化泡沫和洗必泰漱口液对12岁儿童牙菌斑变形链球菌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观察和探讨氟化泡沫和洗必泰漱口液对于儿童牙面菌斑内的变形链球菌的影响。方法选择80名12岁儿童分为A、B两组,每组根据DMFT的不同分为无龋组和有龋组。A组使用1.23%氟化泡沫,分别测干预前、1h、24h和1周的菌斑内变形链球菌数;而B组则使用0.2%的洗必泰漱口,测干预前和1周的菌斑内变形链球菌数。采集右上颌第一磨牙颊面的菌斑接种于MSA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结果牙面菌斑内的变形链球菌数在使用氟化泡沫后1h、24h和1周均明显低于干预前水平(P<0.05);使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1周变形链球菌数也明显低于干预前水平。1周在B组的无龋组和有龋组中检出的变形链球菌数下降了57.94%和52.91%,A组中则下降了31.86%和33.77%,B组下降比例明显大于A组。结论氟化泡沫和洗必泰漱口液都可以明显抑制儿童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数,可作为儿童龋病预防的方法。
马燕韩晓兰冯大军徐元宏颜雨春
关键词:牙菌斑变形链球菌氟化泡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