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强
- 作品数:5 被引量:137H指数:3
- 供职机构:乌鲁木齐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乌鲁木齐市科委应用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乌鲁木齐市低空大气逆温特征分析被引量:73
- 2007年
- 为了分析乌鲁木齐低层大气逆温变化特征,通过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2000-2004年的探空观测资料,从逐日探空原始记录中提取得到贴地逆温、脱地逆温的底部、顶部高度、温度,分析它们的变化情况。乌鲁木齐市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一年四季都存在逆温层。冬季是逆温特征最为显著的季节,强度最强,平均为1.06℃/100 m。冬季逆温发生频率最高,平均为89%,贴地逆温厚度最厚,平均为860 m,脱地逆温底高平均为534 m,顶高平均为1 187 m。由于蒙古反气旋的冷空气在准噶尔盆地堆积,使得乌鲁木齐冬季近地面大气稳定。
- 刘增强郑玉萍李景林陈洁闫战江
- 关键词:厚度
- 乌鲁木齐市低空温度层结与采暖期大气污染的关系被引量:53
- 2007年
- 为了找出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规律,为治理和预测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年6月至2006年4月的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站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与逆温的对应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与大气污染指数具有相似的时间分布特征。采暖期空气污染指数API值越大,相对应出现逆温日的比例越高,以贴地逆温多;在污染源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低空逆温层厚度、逆温层底高、逆温层顶底温差有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与逆温层中的逆温强度统计关系不显著。随着逆温层底高度降低,逆温层平均顶高、厚度、逆温层顶底温差的增大,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降低,污染级别呈增加趋势;在采暖期同一时段内,要达到同样的污染级别,悬浮逆温日污染物容纳量比贴地逆温大,贴地逆温更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在污染物排放量相同的情况下,污染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悬浮逆温层的底高和厚度及持续日数。
- 李景林郑玉萍刘增强
- 关键词:大气污染乌鲁木齐
- 乌鲁木齐市酸雨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 2009年
- 根据乌鲁木齐基本气象观测站1992—2007年大气降水pH值观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和环境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大气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的年际和月际动态变化特徵,结果表明:近16年乌鲁木齐市大气降水的年均pH值为5.88,酸雨频率为5.7%。目前虽属非酸雨区,但大气降水有逐年酸化的趋势,尤其冬半年(10-3月)采暖季酸化趋势更为明显。基于酸雨现状,从气象因子和污染物浓度因子等对酸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乌鲁木齐市酸雨的来源主要是SO,和NO2,SO2是诱发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NO2也正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是控制SO2和NO2的人为排放.尤其要控制污染源。
- 任泉张山清王涛陈洁顾来霞伏晓慧刘增强吴鲁生王琳
- 关键词:酸雨
- 2004年乌鲁木齐市隆冬气温分析
- 2005年
- 从气候角度讨论了冷冬的界定方法和时间序列长短(气候变化)对确定冷冬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市2004年为冷冬。
- 刘增强
- 关键词:气温
- 乌鲁木齐冬季大雾与低空逆温的关系被引量:36
- 2007年
- 为了找出雾与逆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为大雾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乌鲁木齐市2000年1月—2006年4月的地面、探空资料,对210个大雾日和1221个逆温日进行了统计特征分析。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区逆温年发生频率为82%。一年中冬半年(10—3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92%,夏半年(4—9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68%。大雾只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雾日平均每年32.7d。冬季强逆温是形成大雾的重要条件之一,各月大雾日数与逆温日数及逆温层的厚度值、温差值之间呈正相关;与逆温层的底高呈反相关;在同一个月中,当逆温层底高低、温差大和强度强的情况下,出现雾的几率大;从7a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与无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比较分析表明:雾日逆温存在底高低、顶高低、厚度厚、温差大、强度强的特点。
- 郑玉萍李景林刘增强陈洁闫战江
- 关键词:大雾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