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学彦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癌
  • 1篇调频振荡器
  • 1篇异方差
  • 1篇异方差性
  • 1篇振荡器
  • 1篇生物显微镜
  • 1篇图像
  • 1篇图像分割
  • 1篇权值
  • 1篇权值计算
  • 1篇肿块
  • 1篇肿块型
  • 1篇稳定性
  • 1篇显微镜
  • 1篇小梁
  • 1篇小梁网
  • 1篇梁网
  • 1篇瘤内
  • 1篇块型

机构

  • 5篇聊城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

  • 5篇刘学彦
  • 3篇赵建立
  • 2篇牛磊
  • 1篇李宏军
  • 1篇殷小平
  • 1篇相文楠
  • 1篇高建鲁
  • 1篇汪鑫
  • 1篇张岩岩
  • 1篇王慧敏
  • 1篇李东方
  • 1篇翟玉喜
  • 1篇郭文彬

传媒

  • 2篇数学的实践与...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山东第一医科...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11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拟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稳定最小二乘解被引量:5
2011年
可线性化回归预测模型通过换元进行线性回归,换元前后的因变量具有异方差性,致使拟线性回归参数的精度较低.运用GL算法给出了此类模型的稳定最小二乘解,提高了参数的估计精度,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刘学彦赵建立相文楠王慧敏
关键词:异方差性
GL算法在FM振荡器的稳健性参数设计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针对FM振荡器幅度稳定性比较差的问题,运用GL算法,通过电路参数的合理搭配,减小了振荡管基极工作点的漂移,得出了比以往更好的稳定中心.
刘学彦李东方牛磊赵建立郭文彬
关键词:稳定性参数设计调频振荡器
不同算法在UBM小梁网区域分割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算法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nic biological microscope,UBM)图像中小梁网区域自动或半自动分割中的应用,实现小梁网-舒林氏管(trabecular meshwork-schlemm's canal,TM-SC)边界的自动化识别,为后续的TM-SC定量、定性分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80 MHz UBM房角图像,应用Ostu、K-means和Level set 3种分割算法和开源医学图像处理软件ImageJ对小梁网区域图像进行分割,提取感兴趣的TM-SC区域。结果Ostu、K-means算法不能准确识别TM-SC边界,Level set算法能够准确分割出TM-SC边界,ImageJ软件可手动分割小梁网区域,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但速度慢、重复性差。结论Level set算法可准确分割出UBM图像中TM-SC边界,TM-SC后续的几何度量对阐明青光眼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
翟玉喜刘学彦高建鲁汪鑫
关键词:图像分割超声生物显微镜小梁网
GL算法在线性回归模型的权值计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传统的最小二乘估计在处理含有异常值的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问题时拟合得往往不好,根据GL算法给出稳定加权最小二乘优化的参数的估计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回归分析,验证该方法的高精度和高效率.
刘学彦赵建立牛磊
关键词:参数估计
基于MRI瘤内及瘤周特征预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病理分级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瘤内及不同瘤周区域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影像学因素术前预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病理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IMCC患者的临床及术前MRI资料,于轴位T2WI及DWI图像上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分别向外扩展3、5、10、15和20 mm以获得不同范围的瘤周ROI。利用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递归特征消除算法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筛选特征,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分类器及5折交叉验证法建模并验证,建立临床影像学模型、瘤内组学模型、瘤周组学模型、瘤内+瘤周组学模型、双序列融合模型及多模态联合模型,比较以上各个模型预测效能,选出最佳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性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瘤周组学模型中DWI序列3 mm模型表现最优,训练集及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836和0.777。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及血管受累是IMCC病理分级的独立预测因子,临床影像学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58和0.614。DWI序列瘤内+瘤周3 mm模型具有最佳预测效能,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2和0.814,优于双序列融合模型及多模态联合模型。结论基于DWI序列的瘤内+瘤周3 mm组学模型表现出最佳预测能力,能够在术前无创性地预测IMCC病理分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李晓萌邢立红卓利勇刘学彦代硕董景辉张岩岩李宏军殷小平
关键词:病理分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