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争

作品数:18 被引量:166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农民
  • 6篇农民工
  • 6篇民工
  • 6篇劳动力
  • 5篇产业转移
  • 3篇实证
  • 3篇农村
  • 3篇农村劳动力
  • 3篇进城
  • 3篇进城农村劳动...
  • 2篇制造业
  • 2篇实证分析
  • 2篇实证研究
  • 2篇内生比较优势
  • 2篇企业
  • 2篇区域产业转移
  • 1篇代际差异
  • 1篇导师
  • 1篇导师制
  • 1篇第二代农民工

机构

  • 18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新加坡管理大...

作者

  • 18篇刘新争
  • 4篇任太增
  • 1篇高闯

传媒

  • 4篇经济学家
  • 3篇江汉论坛
  • 1篇经济纵横
  • 1篇经济问题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统计与信息论...
  • 1篇财经科学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管理学报
  • 1篇新乡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民工群体的结构分化与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效应被引量:2
2013年
当前农民工群体内部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分化和阶层分化并存的双重分化特征,由此带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趋势的变化,这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按照其资源禀赋优势实现其在区域和城乡间的重新配置、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和中西部地区对其的承接,为我们继续保持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并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便利,最终有利于改变我国传统的依靠"人口红利"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这些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最终依赖于相关制度的变革和完善。
刘新争
关键词:农民工阶层分化
基于产业关联的区域产业转移及其效率优化:投入产出的视角被引量:19
2016年
基于产业关联的产业转移是提高产业转移有效性、推动区域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但其后向关联水平并不必然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而为制造业由东向西的转移奠定了产业基础;(2)区域制造业与其它地区产业之间的关联水平与区域间地理距离呈反比;(3)待转移产业及其转向的选择要视区域内产业关联、区域间产业关联、产业技术特征以及区域间地理距离进行分类、差异化转移;(4)现阶段低技术制造业更适用于基于产业链的集群式整体迁移模式,而中、高技术制造业更适用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生产工序转移模式,推动区域间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网络型分工,在低技术制造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弱化发达地区"产业空心化"危机。其中中等技术制造业主要转移一般的技术密集型生产工序,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
刘新争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移内生比较优势
进城农村劳动力代际差异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选取18个能够综合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社会保障和主观意愿等生存现状的指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现状影响因素的因子模型,集中分析各个因素对进城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进城农村劳动力总体代际和性别差异上的表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工作因素、进城动机、主观诉求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大区别,工作稳定性、身份歧视等因素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影响有着不同于事先预期的结果。
任太增刘新争
关键词:进城农村劳动力第二代农民工代际差异
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状态及原因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本文从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待遇、文化生活状况、权益维护状况和子女教育等方面考察他们的生存现状,指出了导致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偏向城市的制度安排,着重强调了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边缘化的根本原因,探讨了制约农民工生存状态改善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措施与建议。
任太增刘新争
关键词:进城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农民工分流机制的构建——基于二分类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农民工自东向西的回流具有显著的结构效应,它既能倒逼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也有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但盲目强调劳动力回流容易加剧东部地区的"民工荒",也容易导致东部地区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困境。因此,构建农民工区域就业、创业分流机制对实现农民工回流的结构效应至关重要。针对农民工回流影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就业方面,东部地区应把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农民工作为农民工就业制度的需求主体,通过增强其身份认同感、改善其居住环境、增强其就业培训、加大其社保力度、提高其技能水平、强化其工作权益等举措,巩固其留守意愿;中西部地区应着重针对20—40岁农民工的行为特征,通过强化其与家乡的联系、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其比较收益等措施,吸引其回流。创业方面,东部地区的政策着力点应放在为农民工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上,中西部地区则需提供包括咨询、指导、培训、资金等全方位的创业支持,同时要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和继起性,做好政策与政策之间的衔接,并把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本地城镇发展相结合,推动产城互融。
刘新争任太增
关键词:农民工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生产率悖论”——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被引量:1
2023年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克服“生产率悖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10—2021年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创新策略选择和要素配置效率是导致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U型关系的内生性根源,转型初期,数字化会降低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导致“生产率悖论”。拓展分析表明,较高的专业化和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帮助企业及早摆脱“生产率悖论”区间,而当资本密集度过高或过低时,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递减性更加显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创新策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强化专业化分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生产率悖论”至关重要。
刘新争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悖论
农民工就业结构“逆升级”及其均衡对策探析被引量:2
2017年
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偏离,其中东部地区偏离程度较高,中部地区较低。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存在明显的"逆升级"现象,其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东部地区"逆升级"现象最为突出。现阶段要实现农民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可通过发挥东部地区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就业"衰减效应"、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借助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制造业发展、以农民工市民化带动城市化进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着力于第三产业内部的均衡发展、以就业培训推动农民工职业分化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刘新争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被引量:81
2012年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刘新争
关键词: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
资本重置、地区利益再分配与产业转移被引量:1
2014年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是推动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要素在一国内部的空间流动与配置,是实现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由市场主导的资本流动决定了资本自西向东的空间布局,而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区域市场自由度、资本利润率的区域差异等因素进一步巩固了资本流动的这一特征,导致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劳动力要素自东向西的相反回流趋向。资本流动和劳动要素流动在空间上的错置,严重削弱了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在中西部劳动力工资上行压力、资本投入缺乏效率、承接地政府之间的竞争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要想提高产业转移效率,实现区域均衡增长,必须改善资本要素的空间布局。
刘新争
关键词:资本流动产业转移与承接
区域产业联动与产业转移——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视角被引量:9
2016年
理论上区域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并没有完全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建立在劳动力成本等外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区域产业转移面临着成本上涨、资源配置低效、转移的无根性等诸多问题。要保证产业转移的长效性,就要把产业转移建立在内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基于产业垂直联动、水平联动和分工联动的产业转移具有显著的波及效应,它能够在增强区际以及区域内部产业关联的同时推动区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比较优势的内生化。然而,区域产业同构、地区政府激烈竞争、对外部技术的依附等因素制约了产业联动效应的发挥,但是,应通过构建区际、区域产业联动机制,提高既有产业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区域间技术创新合作等举措来推动产业联动,提高产业转移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区域比较优势的内生化。
刘新争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产业转移内生比较优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