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牙槽
  • 11篇牙槽骨
  • 11篇正畸
  • 9篇矫治
  • 7篇矫治前
  • 7篇矫治前后
  • 6篇压力侧
  • 6篇牙移动
  • 6篇正畸牙
  • 6篇正畸牙移动
  • 6篇错HE
  • 5篇OPG
  • 5篇RANKL
  • 4篇牙槽骨高度
  • 4篇牙周
  • 4篇牙周病
  • 4篇肌电
  • 4篇骨高度
  • 3篇牙矫治
  • 3篇口腔

机构

  • 23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刘郁
  • 7篇王威
  • 7篇王邦康
  • 6篇吕婴
  • 3篇谢燕
  • 3篇张茂先
  • 3篇白玉兴
  • 3篇王红梅
  • 2篇王松灵
  • 2篇虞棻
  • 2篇李岩涛
  • 1篇厉松
  • 1篇虞芬
  • 1篇邵奕奕
  • 1篇胡冰
  • 1篇祖彬彬
  • 1篇纪昌蓉
  • 1篇李靖桓
  • 1篇韩晓希
  • 1篇任超超

传媒

  • 13篇北京口腔医学
  • 3篇第十次全国口...
  • 2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第三次全国涎...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五次全国口...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3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地区错畸形及偏颌畸形的发病率调查被引量:24
2002年
目的 :揭示各类错发病率及其与偏颌畸形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以个别正常为标准 ,按安氏分类法 ,检查各类错及偏颌畸形的发病率 ,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1 错发病率为 77 4% ,其中Ⅰ类错 5 5 4% ,Ⅱ类错 13 4% ,Ⅲ类错 8 6 %。 2 偏颌畸形的发病率在Ⅲ类错中最高 ,Ⅰ类错最少。 3 偏颌畸形在错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咬合者 ,下颌左偏者大于右偏者。结论 :安氏Ⅲ类错中偏颌畸形的发病率较高 ,Ⅱ类次之 ,Ⅰ类最少。
王红梅刘郁纪昌蓉吴尽红
关键词:错HE畸形偏颌畸形发病率口腔正畸
安氏Ⅰ类错矫治前后面部高度变化的比较
2001年
目的 :分析安氏Ⅰ类错患者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与不拔牙矫治后面部高度的变化的比较。方法 :选择 2 7例安氏Ⅰ类错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患者 ,2 1例安氏Ⅰ类不拔牙患者 ,应用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 ,其结果经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矫治前后两组患者大多数投影测量项目显示矫治后面部高度呈非常显著性增加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区别。结论
吴尽红刘郁王红梅
关键词:拔牙矫治
女性生长发育高峰期后安氏Ⅱ~1类错后部牙弓与颌骨宽度的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分析生长发育高峰期后女性安氏Ⅱ1类患者存在的后部牙弓及颌骨宽度不调,为安氏Ⅱ1类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3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女性安氏Ⅱ1类及35例安氏Ⅰ类患者,在模型上测量上下牙弓的宽度并计算宽度差值(PTID),在头颅后前位X线片上测量上颌宽度、鼻宽度及下颌角间宽度,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安氏Ⅱ1类患者均存在着上牙弓及上颌骨的狭窄,其PTID与安氏Ⅰ类患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长发育没有改善安氏Ⅱ1类患者上颌后部牙弓及基骨的狭窄;对于安氏Ⅱ1类患者,早期通过扩大上牙弓的宽度,使下颌自由前伸,有利于Ⅱ类关系的纠正。
李岩涛刘郁白玉兴王松灵
舌侧固定保持丝与哈雷式保持器联合应用的技工制作
2009年
韩晓希刘郁李靖桓
关键词:保持器舌侧防止复发适应症
安氏Ⅱ类错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影测量的研究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错牙合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患者 ,其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软组织侧貌进行测量研究 ,探讨软组织侧貌在矫治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 30例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 ,分为A组 :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 ;B组 :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 ;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经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①A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角、上唇长度变大 ,上唇角和上唇突度变小。②B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基角、下唇角、面角、颏突角、下唇长、面下三分一高变大 ,上唇角和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鼻颏角变小。A、B两组全面高均变大。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 ,其软硬组织的变化是一致的 ,其牙型、骨骼型从Ⅱ类变为Ⅰ类 ,覆盖其上的软组织也发生一致的改变 ,使面突度明显减小 ,下颌后缩得到改善 ,面部软组织侧貌更趋于协调美观。②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患者 ,其软硬组织的变化在上颌是一致的 ,而在下颌却不一致 ,软组织侧貌突度也减小。
刘郁吕婴
关键词:软组织侧貌X线头影测量矫治
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前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
刘郁
文献传递
大鼠正畸压力侧牙槽骨改建中RANKL和OPG mRNA的表达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研究破骨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及其伪受体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OPG)的mRNA在大鼠正畸牙移动压力侧牙槽骨改建中的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选用80只6周龄SD雄性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在加力后2d、5d、7d、10d和14d各处死16只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计数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数量;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RANKL和OPG mRNA的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骨改建的最活跃期为正畸加力后的第7d,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的TRAP染色阳性破骨细胞计数随加力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第7d达到高峰,而后逐渐降低。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的RANKL和OPG mRNA表达水平均随加力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第7d达到高峰,而后均逐渐降低。结论RANKL和OPG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不仅与骨改建过程一致,而且也与TRAP染色阳性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RANKL和OPG与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和功能密切相关。
王威刘郁王邦康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骨改建RANKLOPG
错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与正常的比较被引量:3
1997年
错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 10— 16岁 73位安氏 类、 类错患者上进行 ,以肌电图为指标 ,对错与正常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错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 ;正中颌位错者的颞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有显著性差异 ,而嚼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无明显差异 ;做开闭口运动时 ,错与正常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 ;
谢燕刘郁张茂先虞芬吕婴
关键词:错HE肌电颞肌嚼肌
肌源性与非肌源性错的肌电研究
错畸形是口腔常见病之一。本研究以10—16岁恒牙畸形患者49人,经过功能分析分为功能性Ⅱ类,功能性Ⅲ类和非功能性错三组,前二者为肌源性错,后者为非肌源性错,分别测试颞肌与嚼肌在正中位、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结果...
刘郁吕婴张茂光虞柔谢燕
文献传递
成人牙周病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的探讨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的高度,比较其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2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牙周病患者在矫治中定期做牙周检查及牙周治疗,严格控制菌斑。同时严格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指导,在统一正确的刷牙方法下进行矫治。正畸矫治中遵循细丝轻力的原则,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矫治采用TOMY0.018固定矫正器,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遵循细丝轻力的原则,在同一正畸医师指导下操作完成。
邵奕奕刘郁白玉兴
关键词:牙周病拔牙矫治牙槽骨高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