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明昌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X线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2篇脊柱
  • 2篇CT诊断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多平面重组
  • 1篇胸椎
  • 1篇血性
  • 1篇应力
  • 1篇影像
  • 1篇影像诊断
  • 1篇溶解术
  • 1篇溶解术治疗
  • 1篇软骨
  • 1篇软骨瘤
  • 1篇软骨瘤病
  • 1篇生物力学

机构

  • 8篇四川省科学城...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绵阳市妇幼保...

作者

  • 8篇叶明昌
  • 6篇莫显斌
  • 2篇杨光
  • 2篇王虎
  • 2篇杨春
  • 2篇姚倩东
  • 2篇高伟
  • 1篇谢步东
  • 1篇张劲松
  • 1篇马立民
  • 1篇邓素梅

传媒

  • 3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青海医药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脊柱骨巨细胞瘤误诊1例
2006年
叶明昌莫显斌高伟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胸椎影像诊断
下颈椎失稳的X线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下颈椎失稳与其应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颈椎生物力学的认识。方法对30例下颈椎失稳患者的X线正、侧、双斜位及过伸、过屈位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部分病例并在透视下仔细观察其颈椎由过伸位到过屈位及由过屈位到过伸位的双向运动过程中各颈椎的运动情况。结果颈椎以C4~C5、C5~C6节段的受力和活动度最大,下颈椎失稳好发于C4~C5、C5~C6节段,常表现为前屈失稳和后伸失稳。结论颈椎失稳与其应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叶明昌莫显斌
关键词:颈椎失稳应力生物力学
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的CT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的CT表现,探讨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经手术病理(19例)及/或临床资料(8例)所证实的脊柱结核病人的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依据其CT表现可分四型:碎裂型、溶骨型、空洞型、骨膜下型,其中以碎裂型骨质破坏最为典型。结论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在CT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诊断脊柱结核有重要的价值。
叶明昌莫显斌高伟
关键词:脊柱结核骨质破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肺转移性肿瘤的CT诊断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肺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旨在加强对肺转移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对45例肺转移性肿瘤患者的肺部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5例病例其肺部CT表现大致可分为四型:结节型(25/45)、淋巴和间质播散型(7/45)、粟粒型(3/45)、混合型(10/45)。结论:肺是许多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其CT表现与转移的途径、原发灶的组织病理有关。
叶明昌莫显斌谢步东
关键词:转移性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创伤性肺囊肿1例被引量:1
2004年
莫显斌马立民叶明昌
关键词:创伤性肺囊肿CT扫描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髓核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椎间盘突出髓核溶解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本院36例CT引导下髓核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薄层重组后行轴位、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三维容积再现(VRT)的影像后处理。结果术前MPR矢状位重组图像清楚地显示了突出地椎间盘类型:铆钉型23例(23/36),水滴型11例(11/36),游离型2例(2/36);轴位CT、MPR、MIP、VRT能清晰显示术后胶原酶在椎间盘及突出物中的分布状态、术中穿刺针的进针角度及深度。结论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能清晰显示术前椎间盘突出形态、术中穿刺针角度、深度及术后胶原酶在椎间盘及突出物中分布情况,不但可提高对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预测手术可行性及评估手术效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王虎邓素梅姚倩东杨光杨春莫显斌叶明昌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髓核溶解多平面重组
滑膜骨软骨瘤病的CT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06年
姚倩东叶明昌杨光王虎张劲松杨春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病特点及CT表现,帮助临床正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抢救治疗方案。方法对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CT表现主要为低密度灶内及/或周边出现高密度影,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心型、边缘型、混合型;临床上多发生在发病后第二周,症状相对较重,抗凝溶栓治疗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塞是在缺血性脑梗塞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临床上应注意抢救治疗的方案和时间窗,并适时复查CT。
叶明昌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