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宁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日冕
  • 6篇日冕物质抛射
  • 6篇太阳
  • 6篇物质抛射
  • 3篇耀斑
  • 3篇体动力学
  • 3篇流体动力学
  • 3篇磁场
  • 3篇磁流体
  • 3篇磁流体动力学
  • 2篇电流片
  • 2篇天文
  • 2篇重联
  • 2篇磁重联
  • 1篇等离子体
  • 1篇等离子体不稳...
  • 1篇地磁
  • 1篇地磁暴
  • 1篇振荡
  • 1篇色球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云...
  • 10篇云南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教育学院

作者

  • 11篇吴宁
  • 9篇林隽
  • 2篇闫晓理
  • 2篇刘煜
  • 2篇徐稚
  • 1篇张力
  • 1篇汪敏
  • 1篇申远灯
  • 1篇岳群
  • 1篇高冠男
  • 1篇沈呈彩
  • 1篇章振大
  • 1篇赵明宇
  • 1篇陈敬英
  • 1篇李燕
  • 1篇薛志科
  • 1篇胡玉坤
  • 1篇康凯锋

传媒

  • 6篇天文学报
  • 5篇天文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199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太阳爆发灾变模型的数值实验被引量:3
2017年
在Isenberg等人发展的灾变模型基础上根据接近真实的日冕环境,通过数值实验,对磁通量绳的平衡高度对光球磁场变化的响应开展了研究.利用NIRVANA程序进行了计算.日冕的等离子密度分布采用了一个半经验的模型,模拟中包含了物理耗散.考察了:磁通量绳的平衡位置及其演化特征;参考半径的变化对磁通量绳平衡位置的影响;磁通量绳内部平衡的性质以及在磁通量绳失去平衡之后一段时间内的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数值实验中得到的磁通量绳的平衡态位置与Isenberg等人的理论结果有微小的偏离,但是演化特征基本一致,在临界点处系统迅速失去平衡,向爆发态演化;参考半径的变化对磁通量绳平衡位置的影响与灾变模型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磁通量绳在随着宏观磁结构演化的同时,还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内部平衡,当磁通量绳的内部和外部平衡都实现之后,系统整体也就达到了平衡状态;在爆发态下,磁通量绳的运动特征与Lin-Forbes模型和观测给出的结果一致,并且在通量绳的前方有快模激波出现;由于数值实验中包括了耗散,爆发过程中的磁能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非常明显.
谢小妍ZIEGLER Udo梅志星吴宁林隽
关键词:太阳日冕物质抛射太阳磁场磁流体动力学
2个太阳爆发事件中磁准分界面的演化被引量:1
2017年
磁准分界面(Quasi-Separatrix Layer,简称QSL)是3维磁结构中磁力线连接性发生显著改变的区域,观测表明它多数时候和耀斑带所在的位置符合得较好.有关这一结构和3维磁重联及耀斑关系的研究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QSL的理论出发,研究了2011年12月26日在活动区AR11384发生的一个C5.7级典型双带耀斑(事件1)和2015年6月22日发生在活动区AR12371处的一个M6.5级耀斑(事件2).结合SDO/AIA(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观测到的多波段数据和SDO/HMI(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观测到的矢量磁场数据,首先分别利用势场和非线性无力场对日冕的3维磁场结构进行了外推,并计算了活动区磁自由能的演化;然后基于势场和非线性无力场的外推结果计算了不同高度处磁压缩因子(magnetic squashing factor)Q的对数分布,并研究了不同高度磁准分界面与相应高度处观测到的耀斑带的演化关系.最后分析了2个耀斑事件的多波段演化特征,并计算得到事件2中磁力线的平均滑动速度在304?A波段和335?A波段分别为4.6 km·s^(-1)和6.3 km·s^(-1).研究发现:计算得到的磁准分界面在色球和日冕中的位置和相应高度观测到的耀斑带的位置符合得较好,而且各层次的磁准分界面与相应层次的耀斑亮带在时间上也有近乎一致的演化行为,这突显出了磁准分界面理论在3维磁重联和耀斑研究中的作用,并证实事件2耀斑能量的释放可能是通过发生在QSL处的磁重联进行的,同时说明,研究QSL对于理解2维磁重联和3维磁重联本质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康凯锋闫晓理徐稚吴宁林隽
关键词:太阳耀斑磁场
川西无名山天文址点GIS分析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随着西部天文选址工作在川西无名山地区的逐步深入,利用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手段收集了大量长期数据,对无名山及周边地区的地理、地质、气候、气象、社会与人口发展趋势等方面开展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无名山地处青藏高原向东延伸的褶皱地带—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形成地势整体落差大、山脊走势平缓、地质结构稳定的特色.无名山区域最高点海拔高度超过5000 m,但附近存在海拔仅2000–3000 m的人口定居点多处,可实现低成本后勤保障;鲜有地震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记录;大气干燥、植被稀少、地表半干旱状态;常年盛行西南风,冬季气候寒冷、降雨量稀少,夏季受南部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存在明显的雨季;属大香格里拉核心地带,大气洁净度高,无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记录;年均云量少于5成,风向稳定、风速小,可利用晴日/夜数多;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和谐稳定、远离川滇藏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本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具备高质量公路维护与日常航空运输能力,鲜有其他高原地区常见的大雪封山、航空停运等运输不畅情形发生.因此,GIS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无名山地区满足建设高海拔天文观测站的一系列基本保障条件,是我国西部难得的光学/红外天文址点资源.
吴宁刘煜赵红梅
天文选址中的地理信息处理被引量:2
2015年
地理信息是地面望远镜天文选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现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有效利用,已成为现代选址中远程分析阶段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天文址点的考虑在地理条件上应遵循以下原则:相对落差较大、交通可行、尽量远离人口集中的区域.从未来建站维护和人员长期驻站的角度考虑,天文址点以海拔处于3000~5000 m的范围、距离城镇大本营1 h左右车程为最佳.以云南省大姚县百草岭地区为选址研究对象,展示了GIS数据处理能够为全面了解一个候选区域3维地形地貌、江川河流、道路村落、电力分布以及预测该地区未来人口和城市化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提供准确、直观、定量的参考数据.通过基于GIS数据的科学分析,发现海拔3 600多米的大百草岭山顶平坦而又干旱、周围人口稀少、道路便利、无工厂污染源,是地方政府重要自然保护区;它与直线距离10 km外的乡镇之间的相对落差超过了1 500 m,与50km外的县城的相对落差达到1 800 m,是滇中彝州坝区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峰.因此,GIS数据分析对于远程选址十分有益,GIS技术是现代天文选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吴宁刘煜赵明宇
对地CME研究进展与太阳雷达的潜力被引量:1
2016年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由太阳磁场驱动向行星际空间喷射等离子体物质和磁场的大尺度太阳爆发活动,是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最主要的驱动源之一。朝着地球方向爆发的CME极易到达地球并造成灾害性空间天气,因此研究这类CME对于空间天气预报与太阳物理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CME的观测及预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常规观测手段与预报方法的局限,对朝着地球爆发的CME进行准确有效预报的目标至今仍未能实现。首先阐述CME与空间天气的关系,强调对CME预报研究的重要性;然后介绍预报研究中CME/ICME复杂的动力学过程,讨论这些过程对CME预报可能产生的影响;接着,回顾CME的常规观测手段,并讨论观测手段存在的不足;第4章,介绍CME主要的预报方法,同时讨论预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第5章,讨论太阳雷达主动探测技术在日冕探测与CME预报研究中的可能应用前景;最后,总结CME预报研究现状,对预报研究工作中重要的问题进行综述,展望太阳雷达的未来应用。
陈何超汪敏高冠男吴宁林隽
关键词:日冕物质抛射地磁暴
太阳光球磁亮点的基本特征研究及其对日冕加热的贡献被引量:2
2014年
在太阳光球表面出现的磁亮点是目前观测手段能够分辨的最小磁结构,也被认为是日冕中的磁绳在光球足点运动的可靠示踪者。磁亮点的尺度约为100~300 km,寿命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磁亮点被观测到不仅具有漩涡运动现象,还有很强的振荡现象。磁亮点是在磁通量管的对流坍缩过程中形成的,这已被观测和数值模拟所验证;磁亮点的运动导致其所在的磁通量管产生振荡,或者与其他磁通量管发生扭绞。理论上认为,这些振荡会以波的形式向色球和日冕传送能量,而磁通量管之间的扭绞会在色球和日冕中发生磁重联并释放能量,从而加热色球和日冕。为了解开日冕加热和色球加热等未解之谜,对磁亮点的研究显示出它特殊的重要性。对磁亮点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观测证据、光球磁亮点和太阳大气其他亮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磁亮点对日冕加热贡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刘艳霄林隽吴宁
关键词:太阳光球
太阳爆发过程中的大尺度磁重联电流片:理论和观测被引量:1
2012年
从理论和观测两个方面来介绍和讨论出现在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磁重联电流片及其物理本质和动力学特征。首先介绍在理论研究和理论模型中,磁重联电流片是如何在爆发磁结构当中形成并发展的,对观测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然后介绍观测工作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理论模型预测的电流片进行证认和研究的。第三,将介绍观测研究给出了哪些过去所没有能够预期的结果,这些结果对深入研究耀斑一CME电流片以及其中的磁重联过程的理论工作有什么重要的、挑战性的意义。第四,讨论最新的与此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实验。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要课题进行综述和展望。
吴宁李燕沈呈彩林隽
关键词: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磁重联电流片
发生在活动区11931附近的重复喷流
2015年
根据SDO/AIA(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2013年12月25日到26日的171?A观测,发现在活动区NOAA 11931西南同一区域连续发生了一系列同源喷流事件,选取了其中的12次比较典型的喷流作了分析研究.与大部分喷流有关的磁场结构在抛射的过程中都有明显的解缠运动,少部分的几个没有.有的喷流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慢速无解缠抛射阶段和快速解缠抛射阶段.有的喷流在发生前,观测到有亮点沿着磁拱底部从远离喷流的一端向靠近喷流的一端延伸,而在喷流过程当中,靠近磁拱底部的区域有两部分磁力线同时在做旋转运动.在最后一次喷流过程中,喷流底部的磁结构东南端有两个磁拱先后出现,同时在西北端有一个小磁环浮现出来.对比SDO/HMI(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的视向磁图发现,大约在第1次喷流出现之前4 h,一对正负磁极从有关磁结构的底部浮现,并且在整个喷流事件过程中一直在上浮.虽然在这12次喷流发生前后底部磁场整体上是浮现的,但是具体到每个喷流底部磁场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有的喷流底部的磁拱附近磁场既有浮现过程又有对消过程,而有的喷流底部磁场附近只有明显磁浮现或者磁对消过程.
胡玉坤徐稚薛志科闫晓理申远灯吴宁林隽
两个太阳爆发事件中磁重联电流片的观测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通常会将其后面区域中的磁场急剧拉伸,使得极性相反的磁力线相互靠近而形成磁重联电流片.磁重联电流片在爆发过程中,既是磁自由能迅速转化为热能、等离子动能和高能粒子束流的重要区域,又起着连接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的作用.2003年1月3日和11月4日的两次CME事件,在CME离开太阳表面附近之后,均有电流片被观测到.结合搭载在SOHO(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上的LASCO(Large Angle and Spectrometric Coronagraph)、UVCS(Ultraviolet Coronagraph Spectrometer)数据,以及大熊湖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的Hα资料,研究两次爆发事件的动力学特征,以及电流片的物理特性.电流片中高电离度粒子的存在,如Fe^(+17)、Si^(+11),表明电流片区域中温度高达3×10~6~5×10~6K.直接测量发现电流片的厚度在1.3×10~4~1.1×10~5km范围之间,并随时间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利用CHIANTI(ver 7.1)光谱代码,进一步计算得到2003年1月3日电流片中的电子温度和相应辐射量(Emission Measure,EM)的均值分别为3.86×10~6K和6.1×10^(24)cm^(-5).另一方面,利用SOHO/UVCS观测数据对2003年11月4日的CME爆发事件中的电流片进行分析,发现电流片呈现准周期性扭转运动.
蔡强伟吴宁林隽
关键词:太阳日冕物质抛射太阳电流片太阳辐射量太阳紫外辐射
日冕物质抛射的理想MHD模型研究被引量:6
1998年
概括了日冕物质抛射的一些观测结果和它们与其它太阳活动现象的相关性。简要回顾了较早期日冕物质抛射的理论研究,着重介绍了最近研究得较多的理论机制,即能量储存机制,以及其中的磁通量绳突变模型与其它理论模型的MHD数值和解析研究以及相应的重要应用.
章振大林隽陈敬英吴宁
关键词:太阳日冕物质抛射磁流体动力学日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