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
- 作品数:42 被引量:11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中国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航天员心理调适能力训练方法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探索适宜于不同压力情境的有效心理调适方法。方法首先在大学生群体中以压力情境和调适方法为自变量,以情绪体验、情绪生理及行为表现为因变量,进行"不同压力情境下不同调适方法效果的比较研究"。在研究结果总结、分析基础上筛选有效要素、整合新方法,运用在航天模拟情境进行有效性验证。最后,在航天员训练中进一步应用验证。结果大学生群体实验结果显示,飞镖或速算压力下,想象放松都有明显降低心率的作用。而双重注意刺激只在速算压力条件下能降低心率;双重注意刺激组在飞镖竞赛压力条件下的操作水平较其他组差。演讲压力条件下,积极暗示组演讲面部表情得分显著优于其他组,资源植入具有降低主观焦虑的作用。在航天模拟情境下,想象放松显示出具有缓和焦虑和提高被试者调节能力的作用。在演讲比赛压力条件下,整合积极资源(积极想象、积极自我暗示和资源植入)组在演讲语音、语调、语速和整体表现上优于对照组。对航天员进行想象放松和整合积极资源方法训练有效性得到参训者的普遍认可。结论想象放松能缓解压力焦虑;整合积极资源能够提升自信和演讲表现水平。
- 刘芳吴斌白延强景晓路王峻吴萍刘兴华刘学勇
- 关键词:航天员心理调适能力
- 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调节的神经和体液机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综述和分析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系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论文及报告. 资料引用 引用国内外文献40篇. 资料综合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了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调节的可能机制.心血管的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压力反射来完成,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相互拮抗,共同支配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维持体内心血管系统的相对稳定.平卧位-头高位模式可能通过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同时降低迷走神经活动来增强心血管功能;而头高位-头低位模式则可能使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同时提高心迷走神经调节能力,但对外周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影响较弱.在体液调节方面,反复体位改变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持续性影响可能和肾素有关,同时反复体位改变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醛固酮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此外,心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髓质素也可能参与了反复体位改变下的心血管调节.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引发心率、血压、心脏泵血功能、外周阻力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结论 压力反射敏感性、心率变异性和血压变异性是研究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神经调节的重要参考指标,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能在反复体位改变下的心血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的调节机制仍然不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李赢刘敏吴萍周越吴斌
- 关键词:体位心血管生理学神经调节
- 不同职业健康女性与男性对-30°头低位的反应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不同职业男女人群在头低位倾斜实验中的反应,比较其异同点。方法被试者42名,分为4组:女职业组(A组)11人、女飞行组(B组)10人、男特飞组(C组)14人和男职业组(D组)7人。观察他们在-30°45min头低位期间心率(HR)、血压(BP)和症状的变化。结果男女4组心率均随头低位倾斜(HDT)时间延长而下降,以男职业组和女飞行组的降低明显(P<0.05);男特飞组SBP、MBP显著高于女性两组(P<0.05),DBP明显高于女飞行组(P<0.05);男职业组HR、BP均显著高于女职业组(P<0.05)。女职业组DBP、MBP显著高于对照值(P<0.01),DBP两女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女性组对HDT的症状反应较男性组轻。结论女性组心率对HDT的反应趋势与男性一致;血压的调节在女性与男性间,女性不同职业间存在差异,症状是判断HDT耐力的因素之一。
- 鲁力立吴斌吴萍谷志明王焰磊刘兴华唐芸
- 关键词:心血管反应心率血压症状
- 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头低位耐力影响及其时效性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连续5天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头低位耐力的影响及持续时间。方法 17名健康男性进行连续5天的HDT/HUT模式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前1天,训练后第1,7,14,28天分别进行头低位耐力检查,监测受试者主观感觉与体征、血压、心功能、外周循环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和唾液皮质醇变化情况。结果与实验前1天相比,实验后第1,7,14,28天头低位耐力检查头低位主观感觉与体征评分均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历次检查平卧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和TPR均无显著变化。实验后第1天头低位SBP、DBP和MBP在各时段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第7天SBP在第1个10 s,DBP和MBP在第1,2,3个10 s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实验后第1、7和28天平卧位SV显著降低(P<0.05),其他心功能各指标变化不显著。实验后第1天头低位各时段TPR均显著降低(P<0.05);第7天头低位TPR仅在第2个10 s时低于实验前(P<0.05),第14天TPR较实验前已无显著性改变,第28天头低位TPR在第2个10 s显著升高(P<0.05)。各次皮质醇均无显著差别。结论连续5天HDT/HUT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以改善受试者头低位主观感受和体征,能通过降低血压改善机体头低位耐力水平;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循环阻力来降低头低位耐力时血压,效果可维持1周左右。
- 宫献文刘敏吴萍吴斌孙洪义黄伟芬
- 关键词:头低位头高位
- 反复体位改变试验中人体心血管参数变化特征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 观察人体在头高、头低反复体位改变试验刺激膛心血管参数的变化特征. 方法 在电动立位旋转床上对18名健康男性进行头高、头低反复体位改变试验,实时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l out,co)、总外周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等指标,取试验前平卧位数据为对照,选取每个体位第20秒和第60秒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试验中有6名受试者心电图出现了室上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节律改变;18名受试者心血管参数均随着体位改变而变化,其中co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tpr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经过10次头高、头低体位改变后,受试者在-15°/+50°立位应激时sbp、mbp、sv、co下降幅度有所增加. 结论 头高、头低反复体位改变试验中人体心血管参数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该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立位耐力有不利影响.
- 丁佳吴萍谷志明刘兴华周越吴斌
- 关键词:体位心血管生理学心电描记术身体耐力
- 加速度致意识丧失前驱反应特征及预警方法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观察加速度致意识丧失(G-LOC)的前驱反应特征,寻找监测和预警G-LOC的指标和方法。方法在人体离心机上对37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进行了+Gz耐力检查,实时监测了多种生理指标和行为参数的变化。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未发生G-LOC前驱反应组(n=21)和发生G-LOC前驱反应组(n=16)受试者在+Gz作用中各项生理指标和行为参数的差异,找到了额部血管搏动幅度、眼水平动脉收缩压、心水平动脉收缩压、心电图QT和RR间期的比值、最大心率、头部位置、边灯信号对答情况、眨眼间隔时间、对语音提示信号的反应等指标和参数可用来判断受试者是否出现G-LOC前驱反应,因而可作为G-LOC预警指标。初步建立了多指标综合判断G-LOC前驱反应是否出现的方法,该方法总的预测符合率达91.9%。结论本研究观察到的G-LOC前驱反应特征和建立的G-LOC预警方法有望在G-LOC预警和恢复系统研制中应用。
- 吴斌薛月英由广兴刘兴华吴萍黄伟芬谢宝生
- 关键词:加速度心血管系统
- 循环抗阻训练对女性+Gz耐力影响的研究
- 目的:探讨循环抗阻训练对女性+Gz耐力的影响,为女飞行员或航天员体质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30名女性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5人,对照组15人.实验组参加8周循环抗阻训练,两组均正常参加日常活动.两组实验前后均用载...
- 谷志明仝飞舟孙洪义吴萍唐芸刘敏吴斌
- 关键词:航天员飞行员+GZ耐力
- 不同职业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的心功能指标变化对比分析
- 2017年
- 目的:观察不同职业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的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与体能的关系。方法:被试者24名女性,飞行员和科研人员各12名,首先测量出每组人员的最大耗氧量水平,之后进行反复体位改变实验,以平卧位参数为对照,取体位改变中四次头低位以及紧跟其后的+50°体位时的心率、血压、每搏量、心输出量等心血管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女飞行员组(A组)的最大耗氧量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工作人员组(B组)(P<0.01)。2)A组的SV要明显大于B组(P<0.01),两组的CO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A组的CO与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结论:最大耗氧量较高的女性人群对反复体位改变造成的血液重新分布具有较好的调节适应能力;不同职业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输出量的变化特点最为明显。
- 王焰磊吴斌吴萍宫献文刘敏唐志忠
- 关键词:女性心血管反应
- 提高人体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检验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提高人体对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方面的有效性 ,寻找可行的训练方法。方法 1 2名被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6人 ,分别接受 1 1d共 9次的A模式和B模式 (头低位、头高位快速交替 )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头低位 (HDT - 30°/30min)耐力检查和立位耐力检查 ,以评价训练效果。结果 1 ) 2种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均提高了被试者的HDT耐力 ;与训练前相比 ,训练后在HDT耐力检查中 ,B组的症状得分明显小于A组 (P <0 .0 5 ) ,B组心率降幅明显增加 (P <0 .0 1 ) ,说明B模式的训练在提高HDT耐力方面的效果较好 ;2 )两种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均使被试者的立位耐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与训练前相比 ,训练后在立位耐力检查中 ,B组平均动脉压增幅明显增加 (P <0 .0 5 ) ,心率的增幅呈现小于A组的趋势 (P <0 .1 0 ) ,说明B模式的训练在提高立位耐力方面的效果略好。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对血液重新分布的适应性 ;B模式是相对较好的训练方法 ,有望在航天员血液重新分布适应训练中得到应用。
- 吴斌由广兴吴萍薛月英刘兴华宿双宁
- 关键词:血液体位改变立位耐力航天员
- 两种新型抗荷服对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确定绳索拉紧式和充气式2套不同类型抗荷服提高下体负压耐力的有效压力制度。方法2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穿着绳索拉紧式和充气式抗荷服测定各自选定的高、低2种压力制度时的下体负压耐力,同时观察血压、心率、心脏泵血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绳索拉紧式抗荷服选定20~30 mmHg和30~40 mmHg两种压力制度,充气式抗荷服选定30~40 mmHg和40~50mmHg两种压力制度。结果穿着绳索拉紧式抗荷服时高、低2种压力制度下志愿者下体负压耐受时间和累计应激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平均动脉压和每搏量呈升高趋势,心率呈降低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穿着充气式抗荷服时高、低2种压力制度下志愿者下体负压耐受时间和累计应激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平均动脉压和每搏量呈升高趋势,心率在高压力制度组呈降低趋势。结论两种抗荷服在各自的高、低压力制度下均可显著提高下体负压耐力,改善心血管功能,且高压力制度效果更明显。
- 张毅杨长斌高原杜挺媛吴萍吴斌谷志明孙喜庆
- 关键词:抗荷服下体负压立位耐力头高位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