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胜
- 作品数:20 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8年
- 1990年Spencer等在颈内动脉剥脱术中发现在血流中通过的血小板或血栓碎片等固体颗粒能被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到,表现为短暂出现在血流频谱中单方向的高强度信号一微栓子信号(MES)。此后.这项技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动物实验模型到患者栓子检测等多个阶段,TCD微栓子检测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如颈动脉剥脱术术中及术后检测.心脏换瓣术术中及术后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药物疗效检测评价等.但所得结果不尽相同。近年来在栓子信号与伪信号的鉴别上也有很大的进步.提高了检出率和准确率.有助于研究栓塞的发病机制和指导临床治疗。现将其信号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周利胜吴晓牧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
- 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微出血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TOAST分型,以及这两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无脑微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脑微出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A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6例(TIA组)进行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检查,根据有无脑微出血(CMBs)将112例患者分为有CMBs组与无CMBs组。比较ACI组、TIA组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TOAST分型及有CMBs组与无CMBs组的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CMBs发生率显著高于TIA组(23.3%比3.8%,P<0.05);在病理生理TOAST分型中,TIA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显著高于ACI组(26.9%比9.3%,P<0.05);ACI组、TIA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总胆固醇、心房纤颤、T2白质高信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CMBs组收缩压、T2白质高信号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无CMBs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常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较急性脑梗死多见;收缩压水平和T2白质高信号评分是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 陈淦周利胜何杏玲杨水泉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微出血
- 62例脑鸣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分析就诊脑鸣患者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利用TCD观察脑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2005年6月~2008年7月神经科门诊筛选主诉为脑呜,且无其它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者62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Wills环和椎一基底动脉各血管。结果:62例患者中男性30例,占48.39%;女性32例,占51.61%;有血流变化者38例,占61.29%,其中男性20例,占男性就诊人数的66.67%;女性18例,占女性就诊人数的56.25%。血流改变率最高的为51—60岁之间的患者,为12例,占75.00%。结论:脑呜一般发生在41—60岁年龄段的人群,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脑鸣患者普遍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脑鸣与耳呜在脑血流动力举变化方面不一致.
- 罗玲云周利胜
- 关键词:脑鸣TCD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 胞磷胆碱钠联合参芎葡萄糖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钠联合参芎葡萄糖在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单用组和联用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其中单用组患者额外接受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 ml/d静脉滴注治疗,联用组患者额外接受参芎葡萄糖联合胞磷胆碱钠0. 5 g/d静脉滴注治疗,均持续治疗2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认知功能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系统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控制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但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联用组患者炎性因子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和NO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联合组患者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ESSS和H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联用组患者改善程度比单用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 5%,明显高于单用组的75.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胞磷胆碱钠和参芎葡萄糖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能够明显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促进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中值得推广应用。
- 周利胜李杰文谢伟琼邓镇强范国锋
- 关键词:脑梗死丹参素川芎嗪胞苷二磷酸胆碱
- 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在MCA致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9年
-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在大脑中动脉(MCA)致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MCA致急性脑梗死病人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9例。两组病人入院后均接受一般性对症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后7d、14d存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随访3个月后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6.76%,高于对照组的68.69%(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PI低于对照组(P<0.01),Vs、Vd、Vm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人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观察组存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存活率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8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中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致残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MCA致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改善病人颅内血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利于康复及预后。
- 李杰文周利胜何显荣
- 关键词:氯吡格雷前列地尔血流动力学预后
- 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行小剂量阿普替酶治疗,若24 h后无出血给予常规治疗,治疗方案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显著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好,可临床推广。
- 陆健辉周利胜林海玲
- 关键词:NIHSS评分超急性期脑梗死神经功能
-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接受常规基础治疗,B组加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次),C组加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次),持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三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并计算斑块积分,测定三组患者的血脂组分、血清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ICAM-1)水平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同时评价三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组患者的IMT值和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B组IMT值和斑块积分比A组均明显降低,C组比A、B组均降低得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组患者的血清NO和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ET-1和s 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B组NO和VEGF水平比A组均明显升高,ET-1和s ICAM-1水平均明显降低;C组NO和VEGF水平比A、B组均升高得更显著,ET-1和s ICAM-1水平均降低得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B组TC、TG、LDL-C水平比A组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C组TC、TG、LDL-C水平比A、B组均降低得更显著,HDL-C水平均升高得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减少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大剂量的阿托伐他
- 周利胜李杰文谢伟琼邓镇强陆健辉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血管内皮功能阿托伐他汀
- 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就诊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标准筛查划分成A组(56例脑卒中无抑郁患者)和B组(64例脑卒中抑郁患者),根据抑郁程度将B组划分成B1组(53例轻度和中度抑郁患者)和B_(2)组(11例重度抑郁患者),对比分析A组和B组、B1组和B_(2)组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同时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和PSD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组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B组,B1组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B_(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NE、5-HT、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的NE、5-HT、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显著高于B_(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发生率为53.33%,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与PSD发生率、严重程度相关(P<0.05)。结论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可作为预测PSD发生与严重程度的临床检测指标,PS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着神经递质水平降低而增加。
- 陆健辉周利胜罗雯雯
-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抑郁程度
- 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彩超对糖尿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彩超对糖尿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10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予以经颅多普勒检测方法,观察组患者予以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测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动脉PI值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动脉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PSVICA明显低于对照组、PSVDIS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PSVICA/PSVDIS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彩超能够有效的对糖尿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分析,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周利胜李杰文谢伟琼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彩超糖尿病脑血流动力学
-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9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性质、数目及斑块检出率,分析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斑块数量及IMT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人群(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 周利胜
- 关键词: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