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岱云

作品数:54 被引量:521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胆管
  • 16篇内镜
  • 15篇梗阻
  • 15篇ERCP
  • 14篇胆道
  • 13篇引流
  • 12篇胰胆管
  • 11篇胆管造影
  • 11篇胰胆管造影
  • 11篇造影
  • 11篇肿瘤
  • 10篇内窥镜
  • 10篇窥镜
  • 8篇胆管肿瘤
  • 8篇引流术
  • 8篇黄疸
  • 7篇胆管造影术
  • 7篇胰胆管造影术
  • 7篇造影术
  • 7篇逆行

机构

  • 50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华山医院

作者

  • 51篇周岱云
  • 40篇胡冰
  • 35篇龚彪
  • 16篇程红岩
  • 14篇张凤梅
  • 12篇王书智
  • 10篇吴孟超
  • 7篇钱光相
  • 7篇贾雨辰
  • 6篇许国铭
  • 5篇吴萍
  • 5篇潘亚敏
  • 4篇李兆申
  • 4篇孟建勤
  • 4篇卢军华
  • 3篇陈汉
  • 2篇张志坚
  • 2篇周伟平
  • 2篇张凤梅
  • 1篇杨甲梅

传媒

  • 9篇中华消化内镜...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中华消化杂志
  • 4篇内镜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上海医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年份

  • 2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4篇1999
  • 2篇1998
  • 6篇1997
  • 14篇1996
  • 7篇1995
  • 3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89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治疗胆道疾病207例被引量:9
1996年
目的探讨内镜在胆管结石和胆道梗阻中的运用。方法共207例患者在内镜下行乳头切开,用气囊式或蓝式取石器取出肝、胆管结石;对较大结石可机械碎石后取出;对良、恶性胆道梗阻等经逆行胆管造影充分显示梗阻近侧肝、胆管后选择最佳引流处置入鼻胆管、内置管或金属支架。结果单发结石28例,多发结石24例经内镜下乳头切开后碎石、取石成功。鼻胆管、内置管和金属支架置入后,效果满意者分别达83.8%,85.2%和100%。结论治疗性 ERCP 是较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对胆管结石、阻塞性黄疸的诊治效果良好。
龚彪周岱云张凤梅胡冰程红岩
关键词:胆道疾病内窥镜检
提高我国治疗性ERCP的水平被引量:40
1999年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近年来新型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螺旋CT也能提供直观的胆胰影像信息,而且具有无创伤、无痛苦及无并发症的优点,但就目前的影像清晰程度及诊断水平尚不及ERCP...
周岱云
关键词:胆管结石胆道梗阻胰腺疾病内窥镜ERCP
经内镜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中的应用及其评价被引量:21
1997年
肝门部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率极低,临床处理十分棘手。作者采用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此类肿瘤288例次(肝门部胆管癌184例、胆囊癌23例、肝细胞癌侵犯肝门部胆管47例、其他转移性肿瘤34例),其中行内镜鼻胆管引流162例次、塑料内置管引流80例次、放置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46例、4例患者接受同期双内置管引流。引流总有效率为67.0%,其中效果满意者43.1%;40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胆管炎,发生率为13.8%,3例死亡;长期随访病例的平均存活期5.3个月。我们观察到治疗的效果与Bismuth分型有密切关系,如果全肝40%以上的胆系得到引流,黄疸有望消退;左、右两侧胆管同时引流可扩大引流范围,提高疗效;应合理选择三种内镜胆管引流方法并适时灵活转换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对于肝门部肿瘤,内镜胆管引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作为首选的姑息性治疗。
胡冰周岱云龚彪钱光相陈汉吴孟超
关键词:胆管肿瘤黄疸胰胆管造影术引流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ERCP的应用评价(附57例报告)被引量:3
1995年
57例临床表现为单纯胆囊良性疾患的病人行术前ERCP检查,成功率为92.9%,其中发现胆道变异3例(5.2%),6例(12.8%)合并胆总管结石,并在术前行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54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通过对EBCP影像特点与术中难易程度关系的分析,提出ERCP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病例的选择,判断术中操作的难易程度有参考价值,对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处理有很大的帮助。
胡冰周岱云龚彪周伟平孙志宏程红岩钱光相吴孟超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
转移性癌侵犯胆管的影像分析被引量:5
1995年
转移性癌侵犯胆管的影像分析程红岩,贾雨辰,周岱云,龚彪,胡冰,孟建勤,张凤梅笔者报告28例转移性癌侵犯胆管的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1993年10月至1994年10月,经临床、影像学和(或)手术病理证实胆管癌124例,其中转移性28例,来源于肝癌16例、...
程红岩贾雨辰周岱云龚彪胡冰孟建勤张凤梅
关键词:肿瘤转移影像诊断
国产聚四氟乙烯胆道支架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2002年
目的 :研制适合内镜下应用的国产聚四氟乙烯 (Teflon)胆道支架 ,并验证其临床疗效。方法 :研制 9F Teflon胆道支架。选取 80例恶性肝外胆管梗阻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各 4 0例 :实验组应用自行研制的国产 9F Teflon支架 ,对照组采用进口8.5 F Teflon支架。结果 :操作后两组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 2 2 .2 %和 2 4 .0 % ,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2 7.8%和 2 7.3% ,退黄总有效率为 81.0 %和 87.0 % ,均无统计学差异。经 1.5~ 15个月随访发现 ,两组支架的平均通畅期均为 6个月 ,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均为 7个月。 结论 :国产 9F胆道 Teflon支架操作性能良好 。
胡冰周岱云龚彪王震夏莉王书智孟建勤王秀平
关键词:聚四氟乙烯胆道支架胆道外科手术
先天性胆胰管合流异常与胆囊癌的关联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 研讨胆胰管合流异常 (APBDJ)在国人胆囊癌中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并对APBDJ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诊断标准作初步探讨。方法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9月期间 ,1876例患者接受ERCP诊疗 ,其中 10 82例胆管及胰管均显影 ,在这组患者中确定胆囊癌及APB DJ病例。APBDJ的诊断标准是胆、胰管共同通道的长度超过 15mm或壶腹部括约肌收缩段位于胆胰汇合部远侧。根据胆、胰管汇合的形态将其分成 2种类型 :P B型为胰管汇入胆管 ,B P型为胆管汇入胰管。结果 本组共发现胆囊癌 5 4例 ,其中 7例并发APBDJ(男 3例 ,女 4例 ;P B型 6例 ,B P型 1例 ) ,共同通道的平均长度 2 1 0mm(范围 12~ 4 5mm) ,1例尚合并胆管囊肿 ;另有 3例存在APBDJ(1例有胆管囊状扩张 ,2例胆胰管正常 )。APBDJ总发生率为 0 9% (10 / 10 82 ) ,均不合并胆囊结石 ,其在胆囊癌患者中的发生率高 (P <0 0 0 1) ,发病年龄较小 (P =0 0 5 6 )。结论  (1)国人胆囊癌的发生与先天性胆胰管合流异常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尤其易发于P B型 ;(2 )APBDJ的ERCP诊断标准可包括胆胰管共同通道长度超过 15mm或壶腹括约肌收缩段位于胆胰汇合部远侧。
胡冰周岱云吴萍潘亚敏马述春龚彪
关键词:胆囊癌发生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初探被引量:2
1993年
肝外胆管癌临床上比较少见,尸检率为0.4%~0.85%,多因腹痛、黄疸、肝大、消瘦等就诊,早期诊断极其困难。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根治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现将我院1973年4月~1991年6月收治的。
张志坚李兆申周岱云许国铭
关键词:胆管瘤
硬化疗法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时的应用被引量:1
1994年
硬化疗法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时的应用施雅芳,周岱云,许国铭,孙振兴我院自1984年1月~1992年1月,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采用硬化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资料较完整的54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54例患者均因中一重度上消化道出血而入院,并经内镜证实为...
施雅芳周岱云许国铭孙振兴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硬化疗法
HCC合并阻塞性黄疸ERCP164例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通过总结164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 ERCP 表现,以探讨此种患者黄疸的病因和 ERCP 表现特征.方法:常规 ERCP 检查,术中视病情尽可能充分显影肝内胆管系统并常规行胆管引流,术后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性治疗.胆道癌栓按 Ueda 分型,肝门部及肝门周围恶性胆管狭窄参照 Bismuth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的标准进行分型.结果:本组患者中97.5%为胆道恶性梗阻,其中67.7%为肝门及其周围胆管恶性狭窄、20.1%为胆管癌栓,73%为胆管癌栓并肝门周围胆管恶性狭窄,1.8%为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2%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4%为良性胆管病变,其中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各占1.2%.110例表现为肝门周围胆管恶性狭窄者.Ⅲ型和Ⅳ型占95.4%;33例表现为胆管癌栓者,Ⅲ型和Ⅳ型占90.9%.6例胆管癌栓行乳头切开取出部份癌栓,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血栓性坏死组织、肿瘤可能1例,纤维炎性坏死组织1例,坏死组织及破碎结石1例,坏死肿瘤组织2例,HCC-透明细胞型1例.2例细胞刷细胞学检查均为胆管脱落上皮细胞.结论:肝癌出现梗阻性黄疸绝大多为恶性梗阻,并以肝门及肝门周围恶性胆管狭窄最多见,其次为胆管癌栓,部份患者可同时表现为恶性胆管狭窄和胆管癌栓,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引起黄疸少见,其他少见原因为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
龚彪潘亚敏沈丽胡冰吴萍王书智周岱云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ERCP临床分型胆管癌栓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