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华
- 作品数:18 被引量:16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科委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青海湖水位下降与湖区人为耗水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8
- 1994年
- 近几十年来,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人为活动耗水虽对青海湖水位下降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其主导因素为湖区气候决定的湖水水量收支平衡状况.青海湖面的蒸发耗水占湖区的总耗水量92%以上,年湖面蒸发量约为年降水量的2~3倍.
- 彭敏陈桂琛周立华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位下降耗水
- 青海湖湖盆南部的植被与海拔梯度被引量:10
- 1997年
- 研究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三类,即温性草原、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温性草原主要分布于研究地区东段湖滨乎原上;高寒灌丛分布于山地一定海拔范围内(3400-3800m);高寒草甸主要分布于海拔3800-4200m之间。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沿海拔梯度呈“钟形”或近似的“钟形”变化趋势,即优势种在沿海拔梯度分布上有一最适区,但不同种群其最适区彼此分离;而优势种在其分布区边缘则常常相叠,表明群落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这与物种的独立性原则和群落连续性原则相吻合。另外,群落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都呈近似的“钟形”变化曲线,其在海拔3400m左右均有最大值,而且在海拔较低地段,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急骤,而在海拔较高地段,多样性指数变化相对平缓。初步分析,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状况可能是造成植被区植被分布及群落多样性变化的直接环境因子。
- 淮虎银周立华
- 关键词:植被优势种海拔梯度
- 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9
- 1996年
- 依据对青海湖北岸 1 8个群落的样方调查和环境因子原始数据 ,用主分量分析 ( PCA)排序技术和回归模型 ,定量分析湖滨平原植物群落在空间地理上的分布格局 ,以及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植物群落的类型分布主要决定于环境中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土壤全盐含量。代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生物多样性 ( X1)和生态优势度 ( X2 )分别与环境梯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但是 ,这两个指标和第一主分量排序轴 (土壤水分度 ,Y)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显著 ,回归模型为 :Y =- 4 .85 + 1 .4 7X1+ 1 0 .71 X2 ( P <0 .0 1 )。
- 刘庆周立华
-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
- 青海省隆务河流域森林、灌丛植被遥感分析被引量:7
- 1994年
- 青海省隆务河流域为青海省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本文根据遥感影像资料(以TM为主)并结合对该区的野外调查,研究并综合分析了隆务河流域的森林、灌丛植被。该区具有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森林分布的一些重要特征,并据此提出了有关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见。根据本区的森林资源状况及分布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森林生存密切联系的生境条件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 陈桂琛周立华彭敏罗修岳魏振铎
- 关键词:森林植被遥感分析森林植物
- 青海省湟水地区森林灌丛植被遥感分析及其主要特征被引量:7
- 2001年
- 湟水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带 ,界于北纬 36°0 2′~ 37°2 8′,东经 1 0 0°41′~1 0 3°0 4′之间。海拔 1 650~ 4395m,总面积为 1 61 2 0 km2。本研究根据卫星遥感影像资料 (以TM为主 ) ,结合以往野外调查工作 ,研究并综合分析了湟水地区的森林、灌丛植被及其主要特征。森林灌丛植被的遥感解译采用综合分析法。研究表明湟水地区森林灌丛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分布特征 ,其分布多集中于黄土低山丘陵与中高山地形结合地带 ,即黄土覆盖的边缘交错区域。这一空间分布特征可能与本区的黄土覆盖边缘地区的多样化生态地理特点存在一定的联系。生境的干湿状况直接影响本地区天然林的分布特征、森林灌丛植被覆盖率的高低、森林的类型结构和种类组成 ,并成为人工造林效果的重要环境因素。本区森林灌丛植被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具有人类活动的明显痕迹。人类活动的规模范围、作用方式、影响强度等因素成为本区森林灌丛植被及其生境变化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 陈桂琛周立华彭敏罗修岳魏振铎周国英
- 关键词:遥感分析
- 青海湖地区植物土壤蒸腾蒸发强度对湖水水位下降的影响
- 1992年
- 举世瞩目的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微咸水高原湖泊。其水体总面积为4635平方公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1979)。湖面海拔3194.02米,现有储水量约为778亿立方米。入湖河流主要有7条,以布哈河水流最大。包括湖面在内的总流域面积约为34590平方公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1979)。其水体之大,面积之广,储水之多,对四周有山的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图1)。千百年来,环湖地区的诸因素(包括有机的和无机的)与湖体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的生态平衡。如果在进化过程中,某一因素出现病态,就会影响到其它因素,甚至使整个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事实上,环湖地区的生态平衡早已遭到破坏。青海湖体自第三世纪末地质上新构造运动,青藏高原巨大隆升,形成断陷湖泊以来,由原来的最高水位,海拔3296米。
- 张树源武海沈振西陈桂琛彭敏周立华
- 关键词:蒸发强度矮嵩草草甸蒸腾强度入湖河流嵩草
- 辽宁卷耳属(石竹科)一新变种被引量:1
- 1995年
- 本文发表了卷耳属一新变种。
- 韩全忠周立华
- 关键词:石竹科新变种
- 青海湖流域沼泽化草甸形成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被引量:8
- 1997年
- 青海湖是一个较特殊的巨大微咸水湖。青海湖流域沼泽化草甸具有明显的湿地生境特征,其形成发育和时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和5月至9月的降水及年湿润系数。根据主要气候因子作出了湿地率与该环境形成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的数学模型。
- 周立华周筠珺
-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
- 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影响被引量:23
- 1992年
-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隅。近三十年来由于自然要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湖周生态环境急剧退化,湖水位下降达3.35m,湖面收缩约300多km^2。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青海湖多年平均亏水量4.36×10~8m^3,而人为活动耗水量占亏水量的8.7%。仅占湖面蒸发量的1%。所以,人为耗水与湖水位波动无明显相关,湖水位下降虽然是综合效应,但主导因素是气候变化,并导致湖周生态环境的恶化。
- 周立华陈桂琛彭敏
- 关键词:水位生态环境
- 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被引量:18
- 1995年
-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对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和环境现状的调查.探讨了该区人类活动和环境现状的调查,探讨了该区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及特点,分析了人为活动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空间、时间及动态特征;并针对该区目前的环境状况提出了保护对策.
- 陈桂琛彭敏周立华马世震王玉学
- 关键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