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丽群

作品数:24 被引量:205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脓毒
  • 11篇脓毒症
  • 5篇乌司他丁
  • 4篇休克
  • 4篇免疫调理
  • 3篇心肌
  • 3篇休克患者
  • 3篇血必净
  • 3篇凝血
  • 3篇脓毒性
  • 3篇脓毒症患者
  • 3篇创伤
  • 2篇心肌损伤
  • 2篇胸腺
  • 2篇胸腺肽
  • 2篇胸腺肽Α
  • 2篇血功能
  • 2篇脏器
  • 2篇脏器功能
  • 2篇脏器功能障碍

机构

  • 22篇广州军区广州...
  • 4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医学科...

作者

  • 24篇唐丽群
  • 18篇苏磊
  • 9篇段鹏凯
  • 6篇彭娜
  • 5篇刘云松
  • 5篇孟繁甦
  • 5篇唐柚青
  • 4篇童华生
  • 4篇徐秋林
  • 3篇刘志锋
  • 3篇文强
  • 2篇曾凡杰
  • 2篇秦伟毅
  • 2篇万鹏
  • 2篇彭雄
  • 2篇白涛
  • 2篇周殿元
  • 2篇张兴钦
  • 1篇刘亚伟
  • 1篇马明远

传媒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感染、炎症、...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华重症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5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合并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探讨合并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5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伤后第28天或出院时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4~5分)与预后差组(GOS1~3分),比较两组患者合并伤类型的差异性,对可能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胸部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云松肖进唐丽群彭娜段鹏凯徐秋林苏磊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预后
半卧位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采取半卧位气管插管对于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ICU内需行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半卧位气管插管组50例和平卧位气管插管组50例,分别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按常规进行经口气管插管。结果半卧位气管插管组和平卧位气管插管组平均插管准备时间分别为20.0±3.9 s和38.7±7.7 s(P<0.01);喉显露率分别为Ⅰ级9例、Ⅱ级37例、Ⅲ级4例和Ⅰ级15例、Ⅱ级30例、Ⅲ级5例(P>0.05);平均插管时间分别为39.5±10.2 s和41.6±10.6 s(P>0.05);插管成功率均为96.0%(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和12.0%(P>0.05)。结论对于危重患者,采用半卧位气管插管较采用平卧位能减少插管准备时间,并能获得相同的喉显露分级和成功率,尤其适用于紧急气管插管。
刘云松唐丽群彭娜段鹏凯徐秋林
关键词:经口气管插管半卧位危重病
热联合内毒素打击对THP-1细胞HMGB1分泌的诱导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热联合内毒素(LPS)双重打击对炎症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THP-1细胞热和LPS双重打击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和分泌性HMGB1水平变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并观察特异性抑制p38 MARK磷酸化对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热联合LPS打击后,THP-1细胞内HMGB1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热联合LPS组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与LPS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热联合LPS组p38 MAPK磷酸化活性与LPS组比较进一步增强(P<0.05);采用p38MAPK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THP-1细胞后,可明显提高热联合LPS刺激后胞内HMGB1水平(P<0.05),同时明显减少HMGB1分泌(P<0.05)。结论热联合LPS刺激可促进炎症细胞HMGB1的分泌,这种分泌作用的增强与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安晓庆唐丽群苏磊
关键词:热休克反应内毒素类
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在脓毒症早期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探讨脓毒症早期免疫抑制状态的监测方法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6例脓毒症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当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 DR)水平,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评分,通过相关分析比较两者评价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36例脓毒症患者入ICU时CD14+单核细胞HLA DR表达<30%者占16.67%(6/36例),APACHE评分为(24.17±4.45)分,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212,P=0.687;所有患者均死亡。CD14+单核细胞HLA DR表达<40%者占27.78%(10/36例),APACHE评分为(23.50±4.30)分,两者之间r=0.251,P=0.484;病死率为80%(8/10例)。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 DR表达<30%是免疫抑制的判断指标,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可能优于APACHE评分。脓毒症发病早期存在原发性免疫抑制,提示经典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假说可能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苏磊周殿元唐柚青文强白涛孟繁苏唐丽群段鹏凯
关键词:脓毒症
肠源性α-防御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防御素作为小肠腺泡底部潘氏细胞分泌的主要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杀菌、抗炎、抗病毒功能,对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都有非常重要的维持和调节作用。近年发现防御素和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联系紧密。
唐丽群刘志锋苏磊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拔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拔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因AECOPD在本院急危重病救治中心接受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并采用低水平压力支持自主呼吸试验(SBT)协助撤机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拔管方式不同分为纤支镜辅助拔管组60例(观察组)和常规拔管组7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撤机成功率及与拔管操作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撤机成功率88%与对照组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3%(11/60)与对照组28.2%(22/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纤支镜辅助拔管可以提高AECOPD患者撤机成功率。
刘云松唐丽群彭娜段鹏凯徐秋林苏磊
关键词:支气管镜检查
重症中暑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观察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和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肠系膜淋巴在重症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观察热应激时大鼠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重症中暑的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暴露前、热暴露后60min、重症中暑发生时动态观察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参数Index-Ⅰ、Index-Ⅱ和L.D-Index及淋巴管压力变化,每间隔30min动态计量肠系膜淋巴生成量。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重症中暑大鼠模型,大鼠中心体温达42℃的时间约为60min,而重症中暑发生时间约为77min。大鼠于热环境下暴露60min,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Index-Ⅰ、Index-Ⅱ、L.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明显下降(P<0.05),而在重症中暑发生时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收缩活性指数Index-Ⅰ、Index-Ⅱ、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较中心体温为42℃时有所上升(P<0.05),但未达到热暴露前水平(P<0.05)。结论重症中暑大鼠的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具有一定动态规律,可能参与了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唐柚青唐丽群苏磊
关键词: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血必净与乌司他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6例伴有心肌损伤的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2例)、血必净组(B组,n=22)和联合治疗组(C组,n=22)。A组按2008国际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给予抗感染、液体复苏及营养支持等经典治疗,B组在经典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1次/12小时,连用7天),C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20w U,静脉泵入,1次/8小时,连续7天)。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既往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肌钙蛋白Ⅰ(c Tn I)、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天后,C组的APACHEⅡ、c Tn-Ⅰ、BNP、CK-MB、LDH、TNF-a、IL-6水平较A组(P<0.01)和B组(P<0.01)均显著下降。结论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可能通过降低体内的炎症级联反应来减轻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心肌损伤。
曾凡杰唐柚青唐丽群
关键词:血必净乌司他丁脓毒性休克心肌损伤
脓毒症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进展被引量:15
2012年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eular coagulation,DIC)是机体止凝血机制失衡、凝血系统功能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纤溶系统的严重紊乱、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患者可因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临床上可由创伤、感染、病理产科、恶性肿瘤等原因所诱发。
苏磊彭娜唐丽群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脓毒症凝血系统微血栓形成凝血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症远程转运及救治
目的对比研究胸痛中心成立前及成立后胸痛患者救治的D2B时间及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转运的208例胸痛患者,实施胸痛中心的转运流程及救治原则,对208例胸痛患者实行转运及救治。对208例患者...
彭雄秦伟毅唐丽群袁野曾凡杰蒋荣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