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彦琳

作品数:10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西学
  • 4篇教士
  • 4篇传教
  • 4篇传教士
  • 3篇晚清
  • 3篇西学东渐
  • 2篇洋务
  • 2篇文化
  • 2篇高考
  • 1篇洋务派
  • 1篇洋务运动
  • 1篇仪式
  • 1篇异端
  • 1篇优劣势
  • 1篇优劣势分析
  • 1篇人民
  • 1篇人民利益
  • 1篇人民起义
  • 1篇社会控制
  • 1篇通商

机构

  • 10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姚彦琳
  • 2篇欧阳跃峰

传媒

  • 2篇中学历史教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民俗研究
  • 1篇十堰职业技术...
  • 1篇扬州教育学院...
  • 1篇传播与版权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9题评析
2016年
洋务运动曾经被界定为“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甚而有学者认为“洋务派的洋务活动是反动的,不配称‘运动”’,要求为其“正名”。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多数学者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姚彦琳
关键词:洋务运动高考外国侵略者人民利益人民起义
教会报刊作为西学东渐传播媒介的优劣势分析
2015年
信息是不能脱离媒介而独立存在的,教会报刊既是晚清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其主要传播媒介。一方面,以报刊作为传播媒介比单纯的口头传播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尤其是中文报刊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因中西方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19世纪的中国并不具备报刊传播的良好环境,来自印刷技术、发行渠道、交通工具以及读者群等方面的限制,也使得教会报刊不可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姚彦琳
关键词:传播媒介优劣势
中国冥婚习俗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6年
冥婚习俗起源于殷商时期,其形成原因主要有灵魂不灭观念、封建伦理观念、安抚亡灵的亲情寄托、现实社会的利益需求等。冥婚的基本类型为鬼娶鬼、嫁鬼夫、娶鬼妻,因时代不同、地域差别而衍生出的类型更是名目繁多。冥婚的仪式千差万别,有的程序繁琐,禁忌诸多。研究古代冥婚故事者多着眼于对冥婚内容与形式的考察,研究现当代冥婚小说者则偏重于从文学与现实层面进行宏观把握。冥婚风俗在当代仍延绵不绝,甚至在都市出现,其原因与特点尚有待深入研究。
姚彦琳
关键词:仪式
传播学视角下晚清西学东渐中的教会报刊
中国的近代报刊诞生于19世纪初期西方传教士所办的教会报刊中。在坚定不移贯彻传教方针的同时,教会报刊尤其是中文报刊也成为了中国人认识了解西方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
姚彦琳
关键词:传教士报刊西学
文献传递
晚清西学东渐中的特殊传播者——以教会报刊中的传教士报人为例
2016年
西方传教士来华并创办教会报刊以辅助传教,在晚清西学东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报刊内容的选择与发布者,传教士报人在晚清教会报刊群体中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这个特殊的群体受限于自身的政治属性,使办报动机与传播内容具有了相应的政治色彩。他们跨海而来,努力克服语言交流的困难,并在传播过程中积极调整传播技巧与策略,但他们并非职业报人和科学家,多重身份的制约也大大影响了报刊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姚彦琳
关键词:西学东渐传播者
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以《万国公报》为考察的中心被引量:1
2012年
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外国人的报刊尤其是来华传教士的教会报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传播活动发展为传播事业后,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对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华传播的教会报刊作为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传播教义和西学的同时,也要受到来自晚清社会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控制或影响。《万国公报》较好地应对了各种社会控制因素,在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西方文化传播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欧阳跃峰姚彦琳
关键词:社会控制《万国公报》
异端·异位·异质·异形——晚清教会报刊传播西学的四大特点
2016年
晚清时期教会报刊曾积极传播西方文化,但教会报刊登载科技知识主要是为他们传播基督教义扫除障碍,宗教使命经常会让传教士情不自禁地渲染上帝的神力;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殖民利益,教会报刊还对列强侵华战争进行过一些不实的报道;西方文化的征服精神使传教士以救世主自居,在传播西方文化时经常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西方人的行为举止被中国人视为禽兽之行,传教士传播西方文化存在着天然的语言文字障碍,即使聘用华人润色,文字表述也很难完全符合规范;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教会报刊的传播效果。
姚彦琳欧阳跃峰
关键词:西学
近代美国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及客观效果论析
2011年
1830年2月,作为第一个被派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与雅裨理同行到达广州。而后,传教士卫三畏和医生伯驾也先后于1833、1834年来到广州。基于基督教拯救全人类的伟大教义,他们想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但传教活动所带来的客观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观动机,可以说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
姚彦琳
关键词:传教士教会西学
关于洋务派兴办矿业的若干思考——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8题为例
2018年
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28题,如下: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姚彦琳
关键词:高考洋务派开平煤矿矿业通商口岸进口税
略论近代列强对华“文化渗透”政策
2011年
自鸦片战争的炮火洞穿了中国的大门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争先恐后的采用各种方式企图沦陷中国,这其中就包括"文化渗透"政策。以传教布道为第一使命的传教士们担当了这一政策的执行者,他们通过创办教会学校,输送中国的留学生等方式,试图以西方的信念、信仰、价值观等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与民众。虽然"文化渗透"政策在中国近代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更是启发了一批优秀的先进知识分子,然而这一政策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
姚彦琳
关键词:文化渗透传教士留学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